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一所大兴的“小板凳幼儿园”面临被关闭

(2011-05-15 13:32:50)
标签:

杂谈

分类: 幼教新闻动态

   

“小板凳儿排成排,像个火车开过来……”

还记得小时候坐在小板凳上吃果果,跟小伙伴拍手翻绳吗?

还记得一边坐在板凳上洗手绢一边听《小喇叭》广播(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吗?

还记得把小板凳儿摆成一串儿当车开吗?

童谣带来的记忆至今那么温暖,就像家里那把旧木头板凳一样平实亲切。

今天的孩子能不能也拥有这样简单而宁静的快乐呢?

小板凳儿,快乐的家,小朋友们做游戏,家长们做朋友,大家常来玩儿!

 

我们专注于: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保护孩子的成长能力,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

 

我们承诺:用爱心温暖孩子的心灵,用真情陪伴他们成长。让孩子在活动中进步,在游戏中快乐发展。让每位儿童都拥有良好的人生开端。

 

我们的课程理念:优选国学特色的课程;创设英语会话的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促进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

 

(以上文字来自小板凳幼儿园的搜狐博客,可以看到他们日常开展的生活化、亲近自然的活动

http://kids.sohu.com/school/index.do?schooluuid=1325936&act=schoolinfo

 

    大兴区兴涛学校内的小板凳幼儿园的园长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幼教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幼教工作者,从事了一辈子的幼儿教育,退休后还想发挥余热,为教育事业做点实事,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不久前,北京市教委出台的《小规模办园标准》似乎也让这个园看到了发展的前景,也对应相关条款,希望能够注册。

    小板凳幼儿园致力于兴办平民化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幼儿园,收托的都是周边一些外来人口住户,收费非常平价,园所环境的点点滴滴都是老师们用心创设的,温馨而充满家庭化的气息。这里,每天都会组织家长和孩子进行亲子活动,家长们也对这个园非常认可,孩子们也对园所建立了感情。

    但不想,一场大兴火灾带来的却是对所谓“不合法、不合规”民办托幼机构的清查和关闭。行政执法是否“合法”,关闭后,孩子们的入托问题如何解决?如何看看待相关问题?

  

   (一)正视社会现实问题,转变发展思路

     当下幼儿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社会现实的确令政府焦虑,人们看到近期陆续出台有关现有公办园扩招和新建数百所公办园的相应政策策略。然而北京市近年有入园需求的3~6岁儿童大大超过供给,通过这种“集中资源办大事”的计划经济下的惯性思维,试图解决入园难问题只能是“杯水车薪”[1]。幼儿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转变思路,突破以城市(或户籍人口)为中心和正规化导向,注重非正规形式,以满足社会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学前教育具有的保教合一、福利性、公益性与社会服务性、补偿性等功能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应该走社会化之路。发达国家中,承担学前教育任务的多是民间兴办的小型化、家庭式的托幼机构。民办园充分彰显了民间力量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作为。

    如果关闭无照的民办园,就会将大量幼儿的日常照护责任“回归”家长,要么可能是家长因生计疏于照看,给孩子的安全带来更多隐患,要么家长被迫辞工专职照看,让家庭经济雪上加霜[2],最终受到损害的是农民工的孩子。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他们孩子的学龄前教育问题却一直未纳入政府视线范围。民办园这类为官方所漠视与歧视的民间自救行为,能够为流动儿童提供起码的教育,这股民间力量的兴起预示着社会发展的希望。[3]民办园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其实就是应市场之需而生,是因地制宜扎根于现实土壤的。

    应当承认,城乡二元对立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民办园无疑提供了解决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需求的现实途径,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依然会存在。坚持固有成见,只会“取而不缔”、“禁而不止”令政府自身处境被动和尴尬。

    (二)进行管理制度创新

    所谓的无照民办园事实上已经成为幼教事业整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正名的时候了。面对社会中大量弱势群体难以入园的现状,政府短期内也无计可施,是民间通过自发的智慧和力量解决了政府难以作为的社会问题。与“黑园”现象类似,“黑车”最近有望“正名”了。北京密云县欲将现有的“五元出租车”合法化,以解决远郊区域打车难及治理难的现状。[4]这为解决“黑园”问题提供了参照。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转变思路,如何看待民间力量的积极作用,改革僵化的管理办法。

调查显示,民办园目前已在当地社区街道或居委会备案,卫生防疫部门也有地区内幼儿的数据信息并提供一定服务。街乡、社区基层已经作出努力和采用现实可行的办法管理地域内托幼机构了。将非正规教育发展与社区建设及环境治理结合应做为进一步的课题[5]

    作为主管职能部门的教育行政部门迫切需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积极作为。对民办教育应当区分盈利与否,研究适宜和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从而鼓励和扶持非盈利性的平民化的学前教育,保证更多儿童受教育权益。如可以通过发放教育券或委托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平民化的学前教育相应的资金扶持,[6]或是提供一定课时的教师培训等。政府要从“管制”向“善治”的管理思路转变,并转变职能,鼓励民间发挥力量,予以帮助和服务,同时联合人口计生、卫生防疫、妇女儿童等相关部门及基层社区,掌握社区内流动人口学前子女的情况,向民间托幼机构提供信息和咨询,对举办者有所引导,使幼儿教育形成多元供给、良性竞争的发展格局。还可以考虑建立民办园行业组织,加强园所间联系和行业自律等。

(三)对其他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与学校阶段的教育相比较,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它与家庭和社区有着紧密的联系。“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规和非正规相结合的组织形式”[7]。民办园是民间自发兴办的依托社区的非正规教育组织,是直接应市场之需而出现的。这些遍地开花的不同形式的平民化非正规教育填补了供给上的缺失,满足或是缓解了农民工子女的托管和学前教育需求。农民工家长并非不得已求其次才将孩子送入民办园,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体制内围墙里的幼儿园很难对市场需求作出及时反应,即使成为主流也不可能满足多种不同需求和覆盖到每个角落,而这恰恰是非正规机构或组织的特点和作用所在。更何况就现有体制,目前正规幼儿园日益趋于权贵化的状况很难有根本转变。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幼儿教育?对于不同社会群体需求即市场所催生的多样化的幼教机构是否存在普适的评价方式?什么才是适宜的评价方式?社会上现今所谓“优质教育”的提法铺天盖地,行政部门对幼儿园的评估验收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没有引导托幼机构把精力真正放在练内功上,反而制造了浮华的风气。其实,幼儿教育的发展和机构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即从现实情况出发,确立适宜的办园标准,而不是理想化或想当然;特别是要从保障每一个幼儿基本受教育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思考到底什么是好的幼儿教育,重新确立事业发展思路。

    鉴于幼儿教育的需要与市场是分层次的,有必要建立弹性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形成操作性的办法应当不是难以企及的。[8]“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民办园的兴办者同样来自于外来人口群体,他们以自己的力量办园,自主就业创业解决低端的教育需求,这样的努力理应得到尊重,而不是被歧视甚至被封杀,缺乏职业安全感[9]。调整既有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对面向弱势群体的机构给予倾斜性的政策扶持,帮助民办园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有所改进而得到更好发展。



[1] 据官方统计数据,目前北京市入园需求的3~6岁儿童达49万,而现有园所能够容纳的最多20余万。

[2] 我们疏忽了“打工子弟幼儿园”.新京报,2010-1-19.

[3] 张燕.经济体制转型中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

[4] 北京市调研密云5元出租 "黑车"可能转正. 新京报,2010-1-14.

[5] 民办园的安全事故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区即城中村整体环境的混乱密切相关,需要综合治理加以改进。

[6] 张燕.经济体制转型中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

[7] 《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国家教委(教育部),1997年颁布。

[8] 我们疏忽了“打工子弟幼儿园”.新京报,2010-1-19.

[9] 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谈到今后发展方向和政府职能时,提到,要让人民的生活感到“尊严和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