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起镇》——黄信阳北京白云观道教音乐团

标签:
文化 |
分类: 仙真高道与唐诗民族 |
《安起镇》是中国电影乐团民族乐团演唱的歌曲,时长05分44秒,该歌曲收录在中国电影乐团民族乐团2021年的专辑《中国道教音乐》之中。
全真正韵是全真道斋醮科仪所用的道乐,其乐风格清幽典雅,不尚华彩,与全真道清修为本的教旨相应。全真道显教于宋末金元之际,其道乐上承古制,源远流长。
全真道乐大体分为十方韵和地方韵两类,十方韵称为全真正韵。
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湖北、浙江、四川等著名的道教“十方丛林”和一些宫观道院皆使用此韵。
其经韵音乐风格清幽、典雅、重声韵而不尚华彩。具有浓厚的殿堂气息与宗教韵味的《全真正韵》有着明显的重宫音的调式特点,各经韵不论音阶调式与中间乐句是何结音,其末尾大多数是终止到宫。
这就显示了《全真正韵》音乐的庄严、肃穆、恬静与稳重,唱韵的呼吸换气遵循意念和气息控制,运气连贯平滑,呼吸绵长,不急不躁,力度不强不弱,自然平衡、沉着庄严。
这些形式特点表达了全真道与世无争、清心寡欲的宗教观念和追求虚静柔和的审美风格。这样的音乐形态,有助于构成超尘脱俗、清虚博大的心理状态,折射出清、虚、玄、远的老庄思想,具有导引修持者进入清虚之境的宗教音乐气质。
铙钹板一般在经坛上起着起板、过板、止板的作用。铙要取出“勾”音来,只有铙在上下旋转颤抖中才能发出此声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才能打好。铙钹的板法于书后单独列举。
木鱼在十方韵里起主导作用,掌握着经韵的节奏。唱韵(传统上叫喊韵)时多按全音符的节奏打,在转板和结束时或比较快的经韵里多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节奏。诵经时主要有夹板鱼和流水鱼两种方法,夹板鱼多用于诵经,即两字一鱼。流水鱼多用于念诰礼忏等地方,为一字一鱼。
铃子一般在坛场上起着点缀的作用,通常由表白所执用。铃子的用法分为“风吹铃子”及“滴水铃子”两种。一般提纲多用“风吹铃子”,韵唱多用“滴水铃子”。
鼓是道教坛场中“法器之王”。宫观开静止静、平常诵经前发鼓等以三通鼓为主,其基本打法是起三清落四御,中间三返九转以七星点为主,击打鼓心鼓边轻重急缓变化出风雨雷电的效果。经韵中则多以老四棰或七星鼓为主随着经韵变化打。打好鼓不容易,单懂技巧还不行,需要长期练习,身手有功夫了才能打出效果。
磬有值钱的磬的讲法,就是说磬不能随便打。监院磬平常不打,只有在监院叩首朝真祝寿等仪式才用。经单磬是在叩首、诵经时涉及天尊圣号、经中起始转折交接处击打。殿主磬则在举行仪式、叩首等处用,一般叩首打抬头磬,即叩首起立时击磬。
白云观的道教音乐用的是韵腔,属于全真正韵的《十方韵》。据传,清末著名的白云观主持孟永才把《十方韵》改为《北京韵》后,更加闻名遐迩。
孟永才主持精于道家斋醮礼乐,为留住过往云游的道家高士,共礼三清,光大白云观,他把道家通用的音乐进行了修订,加入北京地方的特色,被称为“北京韵”,从此闻名仙林。
但是后来,随着一些熟悉“北京韵”的道长羽化或云游他方,现今,颇具地方特色和北京白云观个性的“北京韵”已基本失传。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真十方韵再次回到北京白云观。这与当时白云观监院黄信阳道长所作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黄信阳出身道教世家,自小深受熏陶。1974年,他年仅十二岁,便到村里的东华道观出家。1983年,黄信阳远赴北京白云观常住,因长期潜心研习和宣扬光大道教义理,绩效显著,先后被推选为高功、执事、律坛保举大师。并先后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会长。
在任白云观监院期间,充分发挥群策群力,加强白云观的管理,注重道观的接待参访、劳动自养、修葺殿堂,组织和强化道教义理学习等多方面的工作。
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北京音乐家协会和白云观共同组建了“北京白云观音乐团”,由黄信阳担任团长,对道教斋醮音乐进行集中整理和研究并举行了公开表演,在音乐界和道教界引起很大反响。
北京白云观音乐团还多次出访新加坡、台湾、香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