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道德真经与编著道书 |

《道德经》 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
“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
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
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
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
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
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意为:能够战胜他人,是体现了你的力量而以,但要战胜自身的弱点,才算得上真正的强者。
正如:“三国”中的人物吕布,他骁勇无比,堪称三国第一猛将。但他有勇无谋,贪图名利,贪恋美色,为了貂蝉不肯出城,结果让曹操用水淹了。最后注定只能在落魄的处境中,自缢而亡!他的武力虽能战胜天下群雄,恰恰败给了自己的本性弱点!人往往就是被自己所打败,要自我克制弱点,战胜欲望,唯有极少数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意为:能知足而适可而止的人,就是富有。坚持不懈,知难而进的人,是有志者。比喻: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财富似乎成为人们的“信仰”,促使人们一味去追逐物质财富。但财富多的人,精神世界却往往是乏味的。由于追求物质感受,精神领域自然会有所空虚。那些能做到知足而放松者,精神与物质都富有,使人生更有质量。所以,注重追求精神感受的人,对物质是较容易满足的。而那些为了达到某种志向的目标,不畏挫折,尝尽苦辣,而坚持到底的人,就是属于有志者。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意为:不失为人本分,负责任做事,就能长久。人身躯虽死亡了,但人的精神不朽,才是真正的长寿者。正如:《老子.道德经》简短五千多字,内容却是广博精微,包罗万象。是老子借鉴自然规律的现象,作出:不失人类社会所需的精神文化,成为流传千古而不衰的宝典。而老子本人,虽然死去了二千多年,但他的传世巨作,却一直影响着人类,也正是应证老子他言行一致,“死而不亡者寿”的内含。
本章启示:要看透一个人不容易,要做到“知人善用”更是不易。要了解自己也不容易,真正能看到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还要能够做到“扬长补短”,才是一个有智慧的聪明人。有如此修为的人,就称得上是“胜人”和“自胜”的强者。俗话说:“人生不过百”,但人生的道路却总是在施工中。人只有走过坎坎坷坷路,才能领悟到“知足常乐”的真谛。也只有在事业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次挫折,都毫不退缩,才算是有意志的成功者。在我们华夏历史长河中,那些成贤成圣之人,德行和精神不断鼓舞着后人,得到后世传颂。他们就是老子表述的“死而不亡者寿”。即是:他们的生命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其精神得到了不朽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