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蔡高真
一、什么是“承负”
道教讲“承负”即“因果”也。意思是前辈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因为有“承负”,《老子想尔注》云:“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也”。吉凶祸福和生死都是随人行善恶行为来反映的。道教认为,这是由于“承负”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恶,子孙就会得祸;本人如果行善,子孙就会得福。同样,本人的命运是在为祖先承担后果,祖先如果造恶,本人就会得祸;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会得福报。
道教的“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善者自兴,恶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于身,“前人有过失由后人承受其责、前人有负于后人则后人无辜受过”人世间的承负,把今人受到的福祸归结为祖先的善恶,祖先积德行善,泽被子孙后代,祖先有过失或作恶多端,其恶果于后代子孙。自然、社会的承负,顺“道”而行,自然、社会就昌盛发达;违“道”而行,自然、社会就衰败枯萎。
“承负”自古至今都和我们如影随形,像“福祸无门惟人自召、现世现报、‘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等都是一种对“承负”的诠释。“承负说”即道教的因果报应论,主张善恶报应前承启后“以行为人及其子孙”为承报主体而代代相报,比如父母失了道德,有过错于乡里,后世的子孙必受乡里的过责,这是承负最简单的道理。前人会对后代有一定影响,警戒为父母祖宗者,为后世儿孙考量。
道教教化的目的在于“奉道守一、净化心灵、行善乐施、济世利人”,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善恶报应上建构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义,这一教义就是“天道承负说”《太上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在天地间有司过之神,行善积德则可延年加寿,乃至成仙。犯过作恶,则依所犯轻重,给以减少生命年限的惩罚。
俗话说:“人做善行,人做善事,天地良知,必有福报”。所谓的善行善事,指的就是积德。人积德越多,福报也就越大。
《易经》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表明了"为善得福,造恶得祸"的原理,修善最重要的是,出于真诚而无所求,这是真善。修善积德,就是为自己创造善因善缘、获福灭罪的机会,祸稔恶盈,就是为自己造作恶因恶缘、轮回受苦的因缘。
北宋《司马温公家训》云:“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以! 遗子孙,子孙未必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间,为子孙长久之计。一个人命运的好坏,与您平常自心的善恶与积德结缘有关。即本人如果造恶,子孙就会得祸;本人如果行善,子孙就会得福。行善、积德、修道、修养身心、善待自然、造福后世。道修今生。常怀敬畏之心敏思善行,一生平安、福荫子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