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信阳
黄信阳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0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不远人人自远

(2017-02-12 14:08:18)
道不远人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由此可见,道生天地万物之后,道之本体属性功能仍然混溶于天地万物之中。人既然是天地万物之中的一部分,人身中自然亦有道。那么道付诸于人身是什么?是天真本性。也就是说,人性即道。孔儒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正指道付诸于人身为性而言。

道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水与波——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体;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由此可见,道有什么功能与作用,人本身也会有。
 
人的言行举止、处世接物,应该按照自己的天真本性,而不应该掺杂任何私心杂念。只有真诚无妄地对待事物、应人处世,才符合道的法则。《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庄子·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其大意是说人要时时保持自己的天真本性,巩固自己的本来之德,使之不被后天的一切事物所玷污。如此立身处世,方可万无一失。
 
而人远道
 
孔儒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又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清静经》中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老子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其大意是,人的本性为母,人的百般情感意识为子,而人往往由于为世情名利所驱赶,忘本逐末,愈驱愈远,无形中失去了本性。
 
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而使自己原本纯洁的心性被名利所遮掩。一旦人的私心欲念侵蚀了本性的原貌,或者说人的良知为欲望所阻挠,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扭曲变异了,往往会干出一些有悖于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比如纵欲享受、贪图名利,以至于作奸犯科,最终沦落为狂妄之徒。

丘处机面见成吉思汗,在谈及修身之道时,曾有以下精辟的论述:“其愚迷之徒,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恣其情、逐其欲、耗其精、损其神。以致阳衰而阴盛,则沉于地而为鬼,如水之流下也。”“背道逐欲者,如掷石下乎峻坡,愈卑而是愈易。斯须陨坠,一去无回,以其易为也,故举世从之,莫或悟也。”
 
魏伯阳祖师曾说:“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隐母胞。”修性达命之关键就在其中,把性比作金,把情感比为水,但是性生情之后,其性仍隐含在情感之内。性和情不可分离。
 
《功课经》中说:“刀圭入口,神化无方。”这句话的重点就在“圭”上。“圭”这个字上下都是土,土在人身中为意,上面土为先天真意(性),下面土为后天的情感。此二者为先(性)后(情)之关系。修行的妙道就在于,使此二土相守不离。

《清静经》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即失去道的原因),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人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中,本性的阵地往往会被七情六欲所占领,本性也就丧失了栖身之处。一旦被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阻碍,则本性便不能自在。
 
《消灾护命妙经》中说:“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悲恐惊憎,如是等故,皆相伴左右,如影随形,挣之不脱,恼之更恼,苦也。其根乃七情所定,六欲所生,噫!若非洞破迷障,何获清静清凉清自在。狂躁魔窟火烧天也。”“若然沉浮溺爱,假一时之念,以为心花,鼓一瞬之气,以为操持,精动欲生,迷掩心窍,真一难风也。
 
”这段经文正是说,一旦因为念虑重重、滋情纵欲而障隐了本性,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道的本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