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为人之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016-08-30 14:46:37)
分类: 道教文化与宗教法规

老子为人之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https://mmbiz.qlogo.cn/mmbiz/MtF5rQKiakfiabaQSuEKTdrrIwCeuHvibykicrRpvHZwKab7CWJk8b2K6NaiaH1X1AwHzSrftEt6EpmJZs5ibjaaAXeg/0?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

 


《道德经》艰涩,它是中国最高的高山,老子或许是所有哲学家中最高寿的,思想也最透彻、孤绝、高深。


《道德经》又是直白的,句句都是警句,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门,从哪一扇推入,都可见一番天地。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Gnzb6xkVN5psjHJJibCuBHRf1Zxxemwlqmic75DsuecZxl5GeM3TpTmqJuEMtbPF9IMGcE09JTmQQibJUL0sx6mcg/0?wx_fmt=jpeg

一、看懂了老子的孤独,再看道德经


在鲁迅的《故事新编》里,《道德经》是老子出关时敷衍关官所写的讲义,成书不过一天半,因为是讲义,不免有些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


鲁迅虽是调侃,不过传说亦不太可信:关官在城头远远望见一股紫气,知道圣人要来,而刚好他又博学多识,问道于老子,老子便写了道德经交给他。


鲁迅是懂圣人的孤寒的,哪里遇得上这么多知音?干脆把关官写做俗人一个,让圣人继续孤独。


于是在想象中,老子一边写,一边笑:你读不懂,我也不要你读懂,我只写给懂的人看。


老子随手挥笔五千言,意义都在言外,就让后人在语言的迷宫里悟吧。读道德经若太执着于语言,是只见树叶而忽略了森林。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Gnzb6xkVN5psjHJJibCuBHRf1Zxxemwlq5GrywdVZSXkRniagibvvea05bROTiaJHTAElnVphahibyAalv7p7GKW4iaQ/0?wx_fmt=jpeg

二、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立足不败之地。


古代乱世多暴君暴民,暴君杀暴民,暴民杀暴君,你来我往,整个时代都受罪。这可说是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再回过头来看“为而不争”,其实包含了一种策略,因此后世也有军事家把它当做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


当年红军打游击战的十六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能不说是得益于《道德经》的灵感。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Gnzb6xkVN5psjHJJibCuBHRf1Zxxemwlq9boI8iauEdYnbltTMajAuW0odW3cdGTIt9PPsKj60vvibA7PsrDZgRZg/0?wx_fmt=jpeg

三、将自己放低,才能与世无争


单纯把道德经当做兵家韬略是狭隘的,何况兵家胜败之事,如何不是争?


“为而不争”的前半句是“圣人之道”,如何“为”,关乎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曾就此问道于老子,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闻言悟道:“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


姿态低到尘埃里,故能与世无争。但同时,它又无所不利,润泽万物。


孔子有句类似的话是“矜而不争”,骨子里的矜是气节,流露于外只能是骄。君子内心高洁,但姿态是谦下的。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Gnzb6xkVN5psjHJJibCuBHRf1ZxxemwlqeZako4ic3hXKftrQSwickiaH85tiabmr7Kc9pqtv3jHU87iaxy4j2x1lEcQ/0?wx_fmt=jpeg

四、说话太容易的时代,闭嘴是门学问


不争,是老子心中的乌托邦,他要人们无知无欲,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理想化的一面,因为他身处乱世,深知人性之恶。


“不争”在《道德经》里出现频繁,偶尔也做“不诤”,这或许代表老子对人们最表浅的要求,即语言上的不争执、不争辩。


论语也常见类似的句子,如《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而》: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管是圣人还是君子,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养,巧言令色的人向来为孔子所不齿,最重要的是——君子是要说真话的人,而真话往往不好听,所以更要慎言。


这个时代,谣言是流传最快的,炒作是最受关注的,谩骂、讨伐、煽情……或许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只是在说话尤其容易的当下,闭嘴是门学问。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Gnzb6xkVN5psjHJJibCuBHRf1ZxxemwlqicicibWDKkiaxxnR52FcAphwsYeZ6ByCD87xHC4B30hWmJdJoUNJibibmaCg/0?wx_fmt=jpeg

五、不争,是因为对万物心怀悲悯


老子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的宇宙观,即“道”。


他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从宇宙的角度看,因而更深刻、准确。


不争,是因为世间万物,息息相关。万物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和谐整体。泰山上的一颗石头,跟长白山上的一棵松树是息息相关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每一个生命都以其他一切生命为背景,同时也与其他生命同体共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