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蛮话

标签:
温州话、蛮话、闽南话杂谈 |
分类: 周易八卦与传统文化 |

起源传说
关于蛮话的起源有一些传说,其中一个是中国古装版的电影风语者。说很久以前,扬文广来南方降妖除魔。妖怪中有个千里耳朵什么的,为了不让妖怪探听到军情,扬文广发明了咬破舌头说话的方式,最终消灭了妖怪。这个语言也就流传了下来,就成了蛮话。据说在中越战争中又演绎了一个中国现代版本的风语者,那些通讯的步话兵都是讲蛮话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至于蛮话的真实的起源已经无从可考,有认为是吴语与古越语融合后产生的一种特殊语言。笔者个人认为蛮话与金乡话有很大关联。在江南垟这片土地上,以前的中心是金乡(古称嬴州岛),这是个抗倭古城,戚续光战斗过的地方。而城里人讲金乡话,城外的垟底人和山头人讲蛮话。大概讲金乡话的人是身份最高的。在蛮话人中流传着金乡人非常聪明,头发都是空心的。
蛮话是东瓯王的国子姓,西汉时,驺摇北迁时有一部分不愿离开东瓯故土,经过迁徙南下,最后以横阳江(鳌江)以为天险的江南洋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在嬴州岛(金乡)定居,后唐中宗开劈漳州,中源军民涌入,再经后宋元之时,宋室南逃,畲族人及当地再次大移民,据<</span>祖谱考>,<</span>温州县志><</span>平邑县志>有大量福建南岸的闽人入瓯,并与当地土著通婚,按语系上讲,蛮话和泰顺蛮话有一定的关联,但和闽南话是绝不关系的,因为福建赤岸没有蛮话这种方言,语系上更是没有相近的地方.
古时中原帝王称"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是对周边民族的蔑称,再说了,"蛮话的""蛮"是一个借称,发音上但不是"蛮"的意思.用蛮话来解释原意,并不是野蛮的蛮.你说"在本地因为听不懂这种闽东话,所以被成为“野蛮人”讲的话,所以叫蛮话。"的说法,非常可笑。
蛮话的使用范围很小,只在温州苍南县的部分地区,蛮话人称谓江南垟的一片地方使用,蛮话人也自称江南人,包括龙港、钱库、巴曹、海城、芦浦、仙居、括山、新安、望里(部分)、金乡(部分)、炎亭、宜山(部分)、崇家岙等一带使用。人口只在20多万。这几个地方也比较有特点,普遍认为是钱库、芦浦比较正宗。钱库是个小城镇,经济发达一些,现在主要搞印刷。巴曹这两个字以前有舟旁,这里的人们大都既是农民又渔民,农忙时在种田,农闲时出海打渔。崇家岙是一山岙,人称山头垟,种的是梯田,也有沙滩可以出海打渔,不过现在都搬出来快没人住了。人口都会向中心

蛮话发音虽然与普通话很大不同,毕竟还是中国的方言,表达思维的方式和汉语是相通的。不过蛮话的单词和词汇保留许多古语风格。地方不同还有点差异,比如“我”字,在钱库是发“我”音,在巴曹是发“偶”音,在炎亭是“俺”音。“没有”是发“毛”音,古汉字中有“冇”字,表示没有。同一个“毛”音,也表示“莫”的意思。
1) 指人及称谓
偶:我,音涡,钱库和炎亭地方的发音不同,也有说俺。由此推断蛮话的形成曾由不同地域的人迁徙加入。
伊:他,音移
你:音恩。
亲娘:丈母娘
卒木儿:女儿,卒木子
自家:自己,自各,自家顾自家,自家顾顾牢。
老宁客:老妇女
老嬷:老婆。
阿姆:指小孩。姆子,婴儿。
新妇:新哺,媳妇
娑风婆:指做事风风火火卤莽毛躁的女人。
格人:什么人,谁
阿奶:阿姨,大奶,二奶,父亲的哥哥的老婆
阿婶:父亲的弟弟的老婆
大爷:大伯
阿叔:叔叔
阿公:音ong,爷爷,
阿婆:音哺,奶奶
外公,外婆
2)指物体、景物、方位
学堂:学校
月光:月亮
日头佛:太阳
鞋袜:袜子
鞋拖:拖鞋
圆眼:桂圆
交剪:剪刀
虾蛄虫:皮皮虾,虾姑。
苍花:螥花,蜻蜓
鸡卵:鸡蛋
天光:早上
做雨:下雨,落雨
日昼:中午
该日:今天
下底:下面
上头:上面
瘄底:处底,家里,音切底, 厒底。
嬉:玩
走归:走家,回家,归与家同音。
冇:音毛,意没有。
莫:音毛,意不要。
有:音wu,富协音,芋头的音同,有过节吃芋头的传统
一色:一样。
捏:音niao,捏来。扭过来。
给:音可。与“嫁”音同。
兜饭:盛饭
4)指情绪及情感
女清:纠结、郁闷,有点无辜被冤枉的成分在。女清真女清,表示很纠结。女清冇啥讲,纠结到没地方去讲。
太保:说某人吃用都挑好的。太保真太保。
盘淘:话很多,难缠,受挑刺。
兰花:要强、要好看。兰花真兰花,穿鞋袜,拖鞋拖。
骑叠:小孩子骑在身上或叠在身上。指小孩撒娇。这个小孩真骑叠。
十过门:罪过。
千人滚:大家都讨厌。千人棍。
八旗混:二百五。
八日流:到处鬼混,不着家。
心头轻:为人热情,有同情心。
戴泥沙帽:戴高帽,夸奖别人。
担心篝:担心
吃银气:贪财
盲堂讲:瞎讲,盲堂人,盲人。
时辰爽:脾气时好时坏、变化无常。
冇马笼兜:做事稀哩糊涂,没分寸。
冇画序:话序,没有礼数
清客:整洁讲卫生
清水:有条理,简单整洁。清水真清水。
真叉:音差,很凶,这人叉门叉。
棍尾擂鼓:用粗话骂人。棍:骂人。
里底狗:在家里很凶,出外却很窝囊。
摆鬼阵:出一些鬼主意。摆阵,出主意。
神气不足:神经
短命、棺木、死人、十代(谢代)、卖背(卖逼)、泥坑、骸骨:一些程度副词,非常、很的意思。死人难看,棺木难吃,棺木难过,谢代好,卖背臭,短命痒,卖逼兰花,泥坑凶,骸骨高。比较“野蛮”的说法。
寅时马月:猴年马月,比喻很难实现或不可能实现。
吃六条面、下油锅、老菱丁:折磨,让某人受罪。老菱丁扣过去
过千人口:音鼓拆侬考,很可耻,很下贱。
头八度:音头拔抖,难为情。
青棍:很凶,不讲理,难说话的人。
蛮话童谣
诗歌蛮话歌谣反映江南垟地区的民俗风情,也许是调侃,也许是辛酸,也许是苦难,也许是快乐时光,都浓缩在短短的几句歌谣里,有些还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苍南这个地方在方言上的表现异常神奇,一个小小的地方有许多差异很大的方言存在,包括温州话、蛮话、闽南话、金乡话、蒲城话,一些歌谣在这些方言中都有类似版本。
月令歌
正月灯(元宵走马灯);二月鹞(纸鹞,即风筝);三月麦秆做鬼叫;四月地檑(即陀螺)勃勃跳;五月龙船两头翘;六月六河水滚河毒;七月七巧食侬子成畚箕(一种米做的巧食);八月半粉成担;九月九日头佛落山早;十月十番芋连根掘;十一月烘火砻(铜制,里面放火碳,冬天取暖器);十二月破棉两头拽。
温州各地的月令歌基本类似,但蛮话月令歌不仅体现了江南垟的民俗风情,更写出老百姓在冬季饥寒交迫的情形,与温州、金乡卫城童谣相比少了一份节日喜庆的气氛,在朗读这首童谣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生活的酸楚。金乡卫城的十二月令为: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秆做吹箫;四月芙蓉赛牡丹;五月划船两头翘;六月荷花水面漂;七月七吃巧食;八月半吃月饼;九月九拔大龙;十月番薯连根锄;十一月烘火龙;十二月过大年。温州城区的十二月令为: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五;六月六,晒霉毒(又作洗垢蹉);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
历史记载
据史记载,钱库是继宜山以后出现的江南冲积平原沿海集镇,钱库因五代吴越国钱王而名。旧志载:“钱库、盐亭并在金舟乡,钱库今有庙祀,传为钱王司库官。”至今,钱库的风俗,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灯节会市,就是纪念“库官爷”的节日。江南许多城堡,都是吴越对闽作战的防御堡垒;芦蒲城是天官南监盐场仓储所在地;小岙城、老城、舥艚旧城,都是为对付闽国的军事服务的。所有这些都是五代钱王及其子孙时代的建筑。他们手下的官兵,大都是江、浙、皖、陕等省人。这可证明钱库和吴越钱王的关系了。
根据调查,钱库等地居民的祖籍,大多在江西、安徽、陕西、江苏,他们就是在两千年前来这里时定居下来的江、陕的后裔。虽然在过去平阳地方志中,还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有关史料,钱库、舥艚、炎亭等地调查,在三十六系中,原籍江西五系,安徽七系,陕西五系,江苏五系,福建三系,温州及其附近各县八系。这些人各自操着本地方言,平时交际活动,久而久之,便配合成一种独特语言——蛮话。明朝以前的蛮话和现在蛮话有所不同。明朝,金乡建成卫城,他们都以明朝的官话为中心,带北方口音,讲的话称“卫语”,因此,蛮话受到闽语、明语和卫语的影响,逐渐混染和吸收他们语汇,从而更多的带有南方的腔调,便形成现在的蛮话。
使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