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道协动态与讲话稿件 |
会议期间,中国道教协会黄信阳副会长、江苏省政府许津荣副省长,省政府谢润盛副秘书长,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罗一民部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宗教局莫宗通局长、国家宗教局王晓刚处长、江苏省佛教协会大初副会长等领导到会祝贺。江苏省道协第三届理事会杨世华会长致欢迎辞,黄信阳副会长、大初副会长、王晓刚处长、许津荣副省长等领导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们在讲话中对江苏道教界在各地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贯彻执行《宗教事务条例》,在加强宫观管理、健全组织建设、弘扬道教文化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作了充分肯定;对省道教协会带领全省一些宫观,资助“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捐助四川汶川地震、捐资当地贫困家庭、捐建希望小学、资助孤寡老人和失学儿童等作了广泛赞扬;希望第三届理事会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的基础上,认真贯彻执行“十部委文件”。;在学习贯彻国宗局“教风年”的基础上,加强道风建设和组织建设;重视人才培养,提高道教徒素质,带领全省道教界,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主动作为,认真履职,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不断开创江苏道教事业的新局面。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认真学习了有关领导的讲话,并进一步深入学习了《宗教事务条例》,审议并通过了江苏省道教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修改通过了《江苏省道教协会章程》,会议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选举产生了以杨世华为会长,张凤林、尹菊芳、李纯明、孙敏财、薄建华、冯可珠、葛昆银、张葛珊、员信常为副会长,张凤林兼秘书长的江苏省道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
会议之前,全国部分省市道协发来了贺电,江苏电视台、新华日报等新闻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导。
在江苏省道教协会第四届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四月江南,春意盎然,繁花似锦;美好江苏,水秀山灵,古韵今辉。很高兴在这美好的季节下江南,来到古都南京参加江苏省道教协会第四届代表会议,我谨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对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一直关心、支持道教事业的江苏省委、省政府和省委统战部、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及有关部门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致意!
古老的道教在现代文明生活中彰显着神奇的魅力,其尊道贵德、崇尚自然、抱朴守真、清静恬淡、崇俭抑奢、和光同尘的思想理念不仅感染着国人的生活,而且逐渐被外国人民所接受。道教主要经典《道德经》,几千年来一直被世人所尊崇,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流传,其中“治大国若烹小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经典名言被多国元首所推崇。为此中国道协分别在西安、香港和湖南南岳举办“国际道德经”论坛和“国际道教论坛”,研讨老子《道德经》的思想智慧,探究老子道德文化精髓,发扬道教优良传统。今年中国道协还将赴欧洲举办道教文化展,明年将继续举办“国际道教论坛”,还将举行“重走老子之路”大型活动,进一步揭示老子道德文化精神,深入弘扬道教文化。
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经济发达,文化昌盛。道教在江苏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三山符箓”之一的茅山为道教上清派发源地,苏州穹窿山、常州横山、无锡三山仙岛、苏州玄妙观、泰州城隍庙、镇江润州道院等名山宫观均名载史册,远扬天下,福泽后代;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茅山道的创始者三茅真君、上清派的建立者杨羲、山中宰相陶弘景、神翁徐守信等历代高道大德,都曾栖息隐修于江苏,为江苏道教历史文化增添了丰富内涵。一直以来,江苏道教界在各地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贯彻执行《宗教事务条例》,在加强宫观管理、健全组织建设、弘扬道教文化等方面成绩突出、成果显著。在省道教协会的带领下,全省一些宫观,资助“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捐助四川汶川地震、捐资贫困家庭、捐建希望小学、资助孤寡老人和失学儿童等,体现了道教慈爱和同、利物济人的思想,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
值此机会,我提出几点希望:
第二、在开展“教风年”创建活动基础上,加强道风建设和组织建设。道风建设和组织建设是道教发展的基础、前进的动力和发展的方向,这关系到道教整体形象和道教的生存与发展,所以道教界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要纯正道风、纯洁信仰、率先垂范、公正团结、持守戒律,树立严谨的道风道貌,传承优良教风,德臻美好人生。
第三、在用好人才的基础上,重视人才培养。人能弘道,道能载人,修道成真是道教徒的终生追求。没有致道成真的人才,道教文化就不能薪火以传。多少年来,中国道教学院及地方道教院校培养了一大批道教人才,充实了各级道教组织和宫观。但从目前道教事业发展来看,人才还是比较匮乏,培养人才仍是当务之急。因为道教事业的发展靠一茬人不行,一代人也不行,所以要加大力度多渠道培养道教各类人才,要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作为一项重大责任,进一步提高道教徒和广大信众的政治素质、宗教素养和文化素质,以满足道教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希望新一届理事会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团结,带领全省道教界,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主动作为,认真履职,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不断开创江苏道教事业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