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信阳出席“第四届世界与传统宗教领袖大会”

标签:
一切有形皆含道性杂谈 |
分类: 道协动态与讲话稿件 |
新华网阿拉木图5月30日电(记者赵宇)来自全球40个国家的80多个宗教代表团30日云集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参加主题为“和平、和谐:人类的选择”的第四届世界和传统宗教领袖大会。
法道而行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尊敬的各国宗教领袖、女士们、先生们:
由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倡议的世界和传统宗教领袖大会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大会为全世界各个宗教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道教界对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及哈萨克斯坦政府多年来为大会的成功举办所付出的努力表示钦佩。中国道教协会从第一届开始就派代表参加大会及秘书会,受到了热情接待,我们对此表示感谢,并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这个以促进宗教和睦和世界和平为目的的宗教对话平台。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是科学技术又是把双刃剑,它同时带来了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粮食短缺等问题,使得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社会面临着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危险。因此,我们今天共同探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关乎全人类未来的重要课题。世界各国人民都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我们要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负责,这就要求我们的行为要有相应的道德规范做保证。
道教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宗教,它的教义思想中所蕴含着的东方智慧,不但可以为当代环保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而且对于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
道教认为,道乃天地之母,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来源于道,都在道的演化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由此,道教形成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生态整体观念。在道教看来,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太平经》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要“安天地”,就应当遵守道的运行法则。《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道而行,也就是要法自然而行。“自然”,即“自己如此”,也就是“一切存在的本然状态”。人的理想行为方式就是顺应自然,也就是要尊重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不强行干涉其自然发展过程。天地万物可以为人利用,但前提是人应顺应天道,而不是肆意妄为,索取无度。
(二)
《庄子·秋水篇》指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从作为创造世界万物的本体的“道”的角度来看,世界万物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却都对某一事物有着价值上的判断,这是因为大部分人以自己为中心,以“能否为我所用”为标准,人为地把事物分出高低贵贱。
道教认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人类不能妄自尊大,以自己为中心,把大自然当成自己征服和统治的对象。
按照道教的观点,人与万物在道性上是平等的,自然界中的一切,并不是为人类而存在,而是各有其自身的价值。万物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对它们进行干涉,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和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
(三)慈心于物,仁逮昆虫。(“逮”是到、及的意思,“仁逮昆虫”就是对昆虫也要有仁慈之心)
“慈爱”是道教的重要理念之一。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其第一宝就是“慈”。老子认为,理想的圣人应该做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度人经》提出“齐同慈爱”的主张,就是说,对所有的人和物,不分亲疏贵贱,都要以慈爱之心去对待。
“慈”在道教中不仅代表了人们应当对同类、对弱者的一种仁慈、慈爱之心,同时还强调要尊重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和生命价值,不轻易为满足自身欲望而去随意剥夺其他物种的生命。道教认为:“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德累功,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虽至微,亦系生命。”哪怕是最微小的生命,也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道教的许多戒律条文中,明确规定不得侵害鸟兽鱼虫,要保护好自然环境。戒杀护生,慈心于物,仁逮昆虫,必有福报。相反,如果
(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人生而有欲望,道教对此并不否定。但是一旦欲望超过应有的边界,就会带来无穷的灾祸。故《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当今社会各种问题,究其根本,都起源于无休止的贪欲。因此,道教主张节制欲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从环保的角度来看,人类不节制欲望,环境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人类之所以在今日的全球性生态困境中越陷越深而难以自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度的贪欲,不知满足地追求物质财富和感官享受。要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在谋取利益的时候必须有所节制。
《道德经》说,人们应该去掉过分的贪求和过度的奢华,过一种恬淡俭朴的生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树立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老子说,懂得知足的人,不会感觉到自己缺少什么;而贪得无厌的人,必然招致祸殃。不过分贪求、懂得适可而止的人,则不会遭受耻辱和危险,可以长享幸福。
一个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往往就能够安于俭朴的生活。道教主张求道悟道、济世度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提高生命存在的境界,而不是满足各种物质欲望;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道教所主张的人生,是追求自我觉悟的人生,是追求与道合一、与天地造化同流的崇高精神境界的人生,是慈悲为怀、以利济苍生为己任的人生。在求道、悟道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减损了欲望,不去追求奢华的生活。
(五)携手合作,共创未来。
近年来,中国道教界的领袖们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发表了许多论著,并积极参与国际环保活动,加强与世界各地环保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道教协会就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盟,并做了大量工作,如对道教名山四川青城山和陕西华山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考察;2003年在中国防治沙漠化的重点地区甘肃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基地”,现已经收到良好成效。中国道教界还先后召开了三次道教生态保护论坛,并制定下发了《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八年规划(2010——2017)纲要意见》,提出了创建生态道观和促进心灵生态的环保理念。2009年,我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出席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ARC)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举办的温莎盛典,宣读了道教的环保规划,向世界宣传了中国道教的环保理念。
中国道教协会曾多次在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的组织下,出访欧美、印度、新西兰等国家,出席了多次世界宗教对话和交流。特别是连续四届的世界和传统宗教领袖大会,我们都积极参与,通过与世界其他宗教的对话交流,我们受益匪浅,也对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充满期待。希望大会今后越办越好。最后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