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人物-- 张万福
(2012-04-11 10:06:49)
标签:
张万福灵宝三洞法服科戒文道教一切道经音义黄信阳论道杂谈 |
分类: 仙真高道与唐诗民族 |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分上下二卷,简述道教的经戒,根据信教对象的品位不同而分别传授。他认为人的禀气有清浊之分,出生后便有贤愚之别,既然人的根性不同,天尊开演经戒时便因材施教,于是教分三乘,法门也有顿、渐。这样就产生了针对不同修道对象的种种戒律。他强调指出:这些戒律是修道者首先必须进行的科目,否则不能得仙,因为只有持戒才能断除情欲,修善止恶,获得仙缘。这种思想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如《云笈七》卷三十八《说戒》便称:
"夫学道不受大智慧道行本愿上品戒,无缘上仙也。"他又按照修道者功力深浅及正一、三皇、灵宝、上清等不同道派传戒的需要而设置了一系列戒目,以供各种对象选择。在对三洞经戒作了举例说明后,他指出了传授经戒的程序,这个程序把正一、三皇列于较低的品位,而以上清的品位为最高,反映了当时上清经法在道教中的主流派地位。张万福特别主张"修道即修心",因为心是身神之主,修心可保持形神不离,保身长生。唐代道教已出现从传统的"炼形"转向"炼神",着重从内在心性去发掘成仙之道的趋势,张万福对当时道教经戒的总结正体现了这一趋向。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是张万福对道教坛醮仪式所作的整理。他首先对醮仪的意义及应注意的事项作了说明,强调修醮的关键是一个"诚"字,不诚则不灵。同时指出建醮地点、器物供品等都须考究,然后对醮仪的全过程依次作了叙述,从中可见唐代醮仪的大致状况。另外在《三洞法服科戒文》中,描述了唐代道教的服饰制度;在《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中,记录了唐代道教参师的仪式。
张万福编录整理的斋醮科仪散佚较多,但仅从现存的材料看,也足以说明他是继陆修静之后、杜光庭之前道教科仪的重要整理者和发展者。他为杜光庭的集道门科仪之大成准备了一些条件,也为今天研究唐代道教的斋醮科仪提供了珍贵的文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