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人物--潘师正
(2012-04-07 09:03:08)
标签:
潘师正嵩岳道教逍遥谷黄信阳论道杂谈 |
分类: 仙真高道与唐诗民族 |
南北朝之际,佛教诸家讨论最为热烈的是所谓"佛性"问题。当时道教受佛性说的影响,也提出了"道性"的概念,以与佛教佛性说相颉颃。所谓道性,指众生禀赋于道或与道同一的不变之性,谓其为修道而得道的根本依据和可能性。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答唐高宗问曰:"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实源于佛教众生皆有佛性。他极为重视道教戒律的研究,并将道教戒目分为"有得戒"和"无得戒"两种:
"所言戒者,法有二种,一者有得戒,二者无得戒。有得戒者,即《太玄真经》所谓三戒,五戒,九戒,十戒,百八十戒,三百大戒之例是也。无得戒者,即谓上机之人,灵识惠解,业行精微,离诸有心,不婴尘染,体入空界,迹蹈真源。不求常乐而众善自臻,不厌人间而诸恶自息,本自无持,今即不犯,无犯,是名无得。既其无得,亦复无失无得,故谓为真。
上机之人,其戒如此。"③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由于其悟性有早、迟之分,故其修道阶次亦有快、慢之别。对于聪颖信徒(上机之人)不必拘泥于文字戒条,只用点悟的办法,即可得道成真。对于一般信徒,按道门阶次,经法浅深,循序渐进地给以开导疏通,也可位登上乘。其所谓"有得戒",即有文字可寻持的戒目;"无得戒",即没有文字可把持,纯靠道性的悟解,此划分理论,与佛教顿悟,渐修的佛法思想有相类之处。
据今人陈国符考证,《正统道藏》收《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三卷,内有唐天皇于中岳逍遥谷与潘师正之问答,即唐高宗与潘师正的对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