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斋醮方术--内外斋
(2011-10-22 10:20:07)
标签:
陆修静心斋斋法《太平经》道教黄信阳论道杂谈 |
分类: 道教音乐与斋醮方术 |
“祭祀之斋,涉迹心斋,则悟本也。”他指出道士的内修为斋醮仪式的根本。陆修静编集的《洞玄灵宝五感文》中有“洞真上清之斋”,其一法为“绝群离偶,无为为业,寂胃虚申,眠神静气,遗形忘体,无与道合”。其文有注称“舍朋友之交,无妻奴之黑,孤相独宴,泊然穷寂,形影相对”,“虚息不食,则泊然寂定”,“神司外,务躁动,今既无事,怡静内藏,故谓之眠”,“内无饥寒之切,外无缠缠之累,洞遂虐漠,故不知四大之所在”,“道体虚无,我有故隔。今既能忘,所以玄合”。其二法为“孤影夷豁”。上清之斋,虽然与金箓、黄箓等斋法并列为九斋十二法, 但据其内容当属内斋。大约成书于明代的《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则称,“内斋者有四,一则心斋,二 则常斋,三则清净斋,四则长斋”。
心斋,指“谨守天戒,心意同符,内外同仪,无思无欲,无虑无恐,翛然坐忘,德同真人,道合仙格”常斋,指“绝辛去厌,断荤戒欲”;清净斋,指“断五谷,绝人事,居山林,饮元气,持戒律,忘尘根,散胞胎,杜交友”;长斋,指“并持以上三斋之法,或一月、两月,一岁、两岁,十年、二十年是也,以至终于飞升,始于立意是也”,前三种是内斋之法,各有特点,后一种是内斋的时间要求。
隋唐时期成书、后经历代增补的《洞玄灵宝玄门大义·释威仪》则称:“论斋功德 者,宋师旧举六条,今家大明二种:一种极道,二者济度。极道者,《洞神经》云:心斋坐忘,极道矣。济度者,依经总有三箓七品。”据此,内斋即极道,即道的最高境界,外斋即济度,包括三箓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