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到中华文明,人们往往要想起长江黄河,正是这两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纵横中华大地的大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正如长江黄河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巨大意义,儒释道三教文化作为贯穿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三条主线,在汪汪历史长河里交错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多元互补现象,孕育出中华民族几千年独特民族心理及深厚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区别于佛教普度众生的慈悲、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高迈,道教文化则以其飘逸灵动、潇洒智慧的独特形象闪耀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
道教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道教形成于东汉年间,由张陵在今天成都大邑县鹤鸣山所创立,是神州大地怀抱中诞生的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
张陵出生在东汉沛国(今江苏丰县)一个信仰黄帝老子的世家。7岁读《老子》,青少年时代就能贯通天文、地理、图书、谶纬之秘。青少年
时代立志兴黄老之学。公元126年,已经108岁的张陵率弟子数人由江西龙虎山辗转长安入蜀。入蜀后,张陵在鹤鸣山先后撰写了《老子想尔注》、《黄书》、《道书》、《二十四治图》等二十四道书,创
立五斗米道,并以符水治病,发展教徒,并制定了朝礼、法
录传授制度和道戒律条。其后,他的子孙张衡、张鲁继续奔走于四川盆地传教。之后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政权达三十年之久。三国末,张鲁归顺曹魏,天师五斗米道由三巴、江汉一代传入江南豪门,逐步形成影响全国的宗教——道教。
道教以老庄道家哲学思想是最为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创立之初即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经典。从历史来看,东汉以后道家思想就为道教所继承和发展,研究老庄思想的,大多是道教徒,阐述和注释老庄的许多宝贵著作都集中在道教典籍丛书《道藏》中。老子学说之所以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与道教的继承和发展密不可分。
以长生成仙为最终目的的道教倡导重生、贵生、热爱现实的人生。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求长生者,正惜今天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何必求于速登天乎?”他确信人的寿命长短不是上天所决定的,人们通过修炼可以达到长生不死。同时又有文:“我命在我不在天。”与佛家追求来生彼岸和儒家“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不同,它是鼓励人们积极征服自然、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思想经过道教的长期宣传,深入人心,使得人定
胜天的信念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贵生、重生思想也使得道教文化成为战乱更迭之后休养生息时期的疗伤文化之一。
而信奉老子《道德经》中“知长容,容乃公”准则,使得后世道教始终保持着宽容、谦让、虚怀若谷的文化精神。“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于之争。”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它吸收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集纳墨家的尊天明鬼神仙方技及《易》学阴阳五行思想,融黄老思想及谶纬之学,体现了极大的包容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种兼容并蓄的姿态不但使得道教在保存其他文化思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使得道教文化本身能紧随时代不断发展,体现出巨大的文化活力和现实影响力。而在中华文明的层面来看,道教文化这个特点的传承影响使得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着开阔的文化胸怀。
承继了老庄自由飘逸传统的道教文化在文学以及艺术创作领域是影响深远的。道教文化倡导自由奔放的心灵及崇尚自然追求和谐之美的观念,影响了很多杰出艺术家,而美好的神仙境界传说典故则构成了他们创作的不尽源泉。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即为五斗米教成员,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了大量神仙
题材的作品,以“谪仙人”自居,晚年就北海高天师受道齐州紫极宫,正式成为道人。晚唐诗人李商隐早年学仙问道,道家文化对其诗作影响巨大,诗作中大量引用道家神仙境界典故,境界缥缈空灵,“庄生晓梦迷蝴蝶”之叹流传千古。宋代大家苏轼千古传诵的《赤壁赋》,也留下了孤鹤横江、羽衣蹁跹的道教美好意象。
道教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在追求长生的过程中,很多道教学者往往兼攻药物学和医学。著名道士葛洪和陶弘景都撰有医学专著。炼丹术及养生术的发展,为古代化学、生物学、养生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对中国的道教以及道家思想作了高度的评价,他在书中写到“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中国
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树根今天仍然生机勃勃。”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中提出了“中华根柢全在道教”的论断。这些研究都充分说明了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全球化语境下道教文化的人本内涵
人类社会迈进信息时代后,在经济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在经济技术的发展的同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们在不断的收获信息社会带来的高速和刺激,然而却越来越少的收获幸福。
美国科学家卡普拉呼吁:“全面调整我们那目光短浅的经济思想是必要的。我们认为这种经济思想的错误在于相信我们目前的浪费型经济正在促进幸福和生活的完善,然而发生的事情恰恰相反,人们越来越受到蹂躏,他们的自由越来越少。”倡导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高度的技术和现代化,发展应该包括人自身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应该是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
在这种时代语境下,我们重新来审视古老的道教文化,却欣喜的发现能从中找到很多可以借鉴的哲学智慧和思维方式。
道教是一种以人为本,追求生命自身价值的宗教,道教肉体长生的成仙信仰,希冀长期地活于人间,饱享人世间的各种幸福,当然是出于对人生、人间的肯定。道教不像儒家、道家的哲人们那样只是以自然主义的达观哲学自我安慰,而是对以长生现实战胜死亡充满自信。“我命由我,不在于天。”是道教徒向死亡宣战的口号。出于对人生、人间的挚爱,植根于华夏民族挚爱人生的现世主义人生态度,道教反对用外物的标准来标榜人的价值从而取代人的真实存在,认为人们的痛苦主要来自于人为,来自于人类不合本性的生活。劝导人们发朴归真、超然物外体验心灵上真诚的幸福和喜乐。
道教文化中贵人重生、返璞归真的生活是注重人际和睦、社区归宿、更接近艺术人之本性的生活,它注重人的真切体会,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现代人调整生活形态提供了宝贵的选择。
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
铜铝矿藏资源储量警报!石油资源储量警报!……通过一系列不可再生资源价格的飞涨,我们已经深刻的体验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在“道法自然”观点的关照下,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反对人为的打破自然界的正常循环违背自然规律行事,认为人并不是高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庄子·秋水》篇有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相互依赖的天人合一关系,人和自然则会对立,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在深刻理解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后,道教确立了人保护环境的职责,由此,道教制定了众多保护动植物、水土资源的具体措施,如不杀生,不得惊吓虐待动物、积极救助动物等。
研究者们指出,《道德经》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重“天道”与“慈”的观念上,而这两种观念恰恰对应着当代的生态中心论和环境伦理思想。因此老子的“天人”观表现为对“天”、“自然”的信赖和尊重,由此导致以自然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老子倡导的“慈”是天道行为,它表现为没有差分的关爱和不以“慈”自居的自然无为。
因此,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待传统道教文化,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它的源远流长和它在历史上曾有的璀璨光芒,它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生价值追求上的相关观点,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里仍然有着无比巨大的借鉴价值。上善若水,大道巍巍,我们不得不感佩于道教先贤们对生命、对人生价值的独到智慧,这种智慧穿透两千年时光仍然温暖的关照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也不得不感佩于道教文化中的和谐与包容,这种包容让一种思想传承千年始终充盈着饱满而蓬勃的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古老而博大的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定能在中华腾飞的新时期里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