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老子想尔注》
(2011-09-15 10:42:33)
标签:
张鲁敦煌老子想尔注河上公章句道德经黄信阳黄信阳论道杂谈 |
分类: 道德真经与编著道书 |
老子想尔注
据传为东汉天师张道陵撰,一说为系师张鲁撰。原书四卷,收入道藏太玄部,已佚。现存敦煌残本,唐人写本,底本据敦煌S6825号,参饶宗颐先生的老子想尔注校证。原不分章,饶氏据河上公本分章,今从之。刘韶军录并校,2000年6月.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版
解题
敦煌莫高窟所出古写本典籍,为斯坦因博士携归伦敦者,有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现藏大英博物院,列斯氏编目六八二五号。卷末题云 老子道经上, 下注想尔 二字分行。起 民则不争(上缺),迄卷终,凡五百八十行。注与经文连书,字体大小不分,既不别章次,过章又不起行,与其他唐写本道德经款式颇异(孔颖达礼记正义称, 马融为周礼注,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 。盖后汉以来,即就经写注。此书注与经文连写,犹存东汉晚期注书之式。)
老子想尔注,隋书经籍志两唐志均不著录。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外传,列古今笺注道德经各家,首节解上下,云 老君与尹喜解。 次想尔二卷,云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 又次内解上下,云 尹喜以内修之旨解注。又次河上翁章句,云 汉文帝时,降居陕州河滨。 (外传在正统道藏三五八册洞神部玉诀类)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义,叙历代诠疏笺注六十余家,其首数种,为节解上下,内解上下,想尔二卷,河上公章句。於想尔下云 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 与玄宗外传同(亦见宋谢灏老君实录、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董思靖道德经集解,俱引杜光庭云 注者有尹喜内解,汉张道陵想尔,河上公章句)。
道书旧分七部,所谓三洞四辅者也。四辅之首,为太玄部,想尔注原列于太玄部中。正统道藏九八九册正乙部《传授经戒仪注诀》(下简称《注诀》)言道教授经序次,太玄部书,共十卷。兹列前数种如下
太玄部卷第一 老君大字本道经上。
太玄部卷第二 老君大字本德经下。
太玄部卷第三 老君道经上,道经下,河上公章句。
太玄部卷第四 老君德经上,德经下,河上公章句。
太玄部卷第五 老君道经上,想尔训。
太玄部卷第六 老君德经下,想尔训。
自第七卷以下为老君思神图注诀,老君传授经戒仪诀,老君自然朝仪注诀,老君自然斋仪等。凡右十卷,授经之日,由道士为师者料付之。是想尔训与河上公章句,同为道教必读之经典。《注诀》又论经法序次之由云
昔尹子初受大字三篇,中经在太清部中(按今道藏太清部有太上老君中经二卷),所以付上下两卷。汉文精感,真人降迹,得此章句,所滞即通。登于金华,友诸天人。隐(按疑即郑隐思远,葛洪师之,敦煌本河上注葛玄序诀后有郑思远语)注云读河上一章,则彻太上玉京,诸天仙人,叉手称善。(中略)故次于大字。系师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末,未晓深言,托遘想尔,以训初回。初回之伦,多同蜀浅,辞说切近,因为赋道。三品要戒(按指上中下三品),济众大航,故次于河上。河上想尔,注解已自有殊,大字文体,意况亦复有异。皆缘时所须,转训成义,舛文同归,随分所及。值兼则兼通,值偏则偏解。(中略)究此十卷,自足兼理。(中略)必获妙果,妙果有期,不假他寻,果期未至,且览众篇。至于首引内解,别次在后,余力观之,幸亦无妨。
由此段文字,可略悉天师道研读道德经所用之课本及其次第。初诵大字本,托於尹子(即尹喜),疑即玄宗经疏外传之尹喜节解上下,次读河上章句及想尔注,又参内解,即所谓尹喜以内修之旨解注者。可见想尔注在道教经典中之重要性(真诰十七记梦各条下云“又见系师注老子内解皆称臣生稽道,恐此亦可是系师书耳。”则内解亦系师所作)。
《注诀》谓想尔训为系师所以化道西蜀。系师即张鲁也。真诰四记张镇南夜解事,注云“张系师为镇南将军,建安二十一年亡。”后汉书刘焉传“张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於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鲁在汉川垂三十年,建安二十年降曹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刘大彬茅山志九道山册言“《登真隐诀》,陶隐居云老子道德经,有玄师杨真人(即杨羲)手书张镇南古本。其所谓五千文者,有五千字也。数系师内经有四千九百九十九字,由来缺阙一,是作三十辐应作卅辐,盖从省易文耳,非正体矣。宗门真迹不存,今传五千文为正本,上下二篇不分章。”(道藏百五四册,洞真部纪传类)此记系师张鲁五千文本,情状甚详悉。今敦煌想尔残卷“三十辐”作“卅辐”,不分章,删减助字(注一关于道德经本删减助字问题,另参敦煌所出写本成玄英老子开题第四文数),与此正合。又卷终题“道经上”,亦分上下二篇,并同于《注诀》所记。而卷上终“道常无为”章,都三十七章。复与敦煌天宝十载写本卷末记“道经卅七章”,“五千文上下二弓(卷)”,“系师定”诸语相符(注二,天宝十载写本,刊於敦煌秘籍留真新编下册,影片见本书附图一)。综是以言,此想尔注本,即所谓系师张鲁之五千文本,断然无疑。
考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老子有想余注二卷。下云“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列於刘遗民玄谱之下,似陆氏未见其书。卢文弨释文考證未及此。而侯康,姚振宗,曾樸諸家後漢藝文志俱依釋文著録“想余注二卷”。按以敦煌寫本證之,字明作想爾,與注訣合。疑“爾”字或書作“尔”,遂誤爲“余”也。至於撰人,陸氏謂一云“張魯”,与注訣称“系师”同,而玄宗杜光庭则云张道陵,当是陵之说而鲁述之,或鲁所作而托始于陵,要为天师道一家之学。广弘明集中唐释法琳辨正论云“汉安元年道士张陵分别黄书,故注五千文。”则道陵注老,彰彰明甚,故兹从玄宗说,题为张陵注云。
典略載熹平中,張脩為太平道,張角為五斗米道。(中略)施淨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有使人爲姦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姦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吨ā#ㄖ新裕┽峤潜徽D,修亦亡。及魯自在漢中,因其人信行修业,遂增饰之。”(後汉书刘焉传章怀注及魏志张鲁传裴注引。文中“张脩”,裴松之云应是“张衡”,即张陵子)是天师道以五斗米设教,不自张鲁始。陵初作注,传衡至鲁,而鲁更加厘定,故有“系师定本”之目。注訣云“系师得道,化道西蜀,托遘想尔,以训初迴。”知此想尔注,自张鲁以来流行于蜀中。惟注语颇浅鄙,复多異解,辄与老子本旨乖违,故李唐以降,黯黮不章,正统道藏,竟缺不载,其沦失者久矣。
今此残卷,赖石窟之保存,得重显于世。卷中“民”字不讳,故向来定为六朝写本(注三,见《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敦煌考古工作展览概要》叶三六。按以字体定之,当为北朝人所书,详《别字记》)。其书每提及太平符瑞,多合于太平经经义,不特东汉老学神仙家一派之说,可略睹其端倪,尤为道教原始思想增一重要资料,对于道教史贡献至巨,不可谓非学术上之鸿宝也。
(上缺)则民不争亦不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不欲视之,比如不见,勿令心动。若动,自诫;□□,道去复还。心乱遂之,道去之矣。
圣人治,灵其心,实其腹。
心者,规也,中有吉凶善恶。腹者,道囊,气常欲实。心为凶恶,道去囊空;空者耶入,便煞人。虚去心中凶恶,道来归之,腹则实矣。
弱其志,强其骨。
志随心有善恶,骨随腹仰。气强志为恶,气去骨枯;弱其恶志,气归髓满。
常使民无知无欲;
道绝不行,耶文滋起,货赂为生,民竞贪学之,身随危倾。当禁之,勿知耶文,勿贪宝货,国则易治。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欲如此,上要当知信道。
使知者不敢不为;
上信道不倦,多知之士,虽有耶心,犹志是非,见上懃懃,亦不敢不为也。
则无不治。
如此,国以治也。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
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
渊似万物之宗。
道也。人行道,不违诫,渊深似道。
挫其锐,解其忿。
锐者,心方欲图恶,忿者,怒也,皆非道所喜。心欲为恶,挫还之。怒欲发,宽解之,勿使五藏忿怒也。自威以道诫,自劝以长生,於此致当。忿争激,急弦声,所以者过。积死迟怒,伤死以疾,五藏以伤,道不能治,故道诫之,重教之丁宁。五藏所以伤者,皆金木水火土气不和也。和则相生,战则相克,随怒事情,辄有所发。发一藏则故克,所胜成病煞人。煞遇阳者,发囚刻王,怒而无伤,虽尔,去死如髪耳。如人衰者,发王克囚,祸成矣。
和其光,同其尘。
情性不动,喜怒不发,五藏皆和同相生,与道同光尘也。
湛似常存。
如此湛然,常常在不亡。
吾不知谁子,像帝之先。
吾,道也。帝先者,亦道也。与无名万物始同一耳。未知谁家子,能行此道,能行者,便像道也,似帝先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苟。
天地像道,仁於诸善,不仁於诸恶,故煞万物,恶者不爱也,视之如刍草如苟畜耳。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苟。
圣人法天地,仁於善人,不仁恶人,当王政煞恶,亦视之如刍狗也。是以人当积善功,其精神与天通,设欲侵害者,天即救之。庸庸之人,皆是刍苟之徒耳,精神不能通天。所以者,譬如盗贼怀恶不敢见部吏也,精气自然与天不亲,生死之际,天不知也。黄帝仁圣知後世意,故结刍草为苟,以置门户上,欲言後世门户皆刍狗之徒耳,人不解黄帝微意,空而效之,而恶心不改,可谓大恶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
道气在间,清微不见,含血之类,莫不钦仰。愚者不信,故犹橐者冶工排橐。籥者,可吹竹,气动有声,不可见,故以为喻,以解愚心也。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清气不见,像如虚也。然呼吸不屈竭也,动之愈益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多知浮华,不知守道全身,寿尽辄穷。数数,非一也。不如学生,守中和之道。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者,欲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牝者,地也,体性安,女像之,故不掔。男欲结精,心当像地似女,勿为事先。
玄牝门,天地根。
牝,地也,女像之。阴孔为门,死生之官也。最要,故名根。男荼亦名根。
绵绵若存。
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年以知命,当名自止。年少之时,虽有,当闲省之。绵绵者微也,从其微少,若少年则长存矣。今此乃为大害,道造之何?道重继祠,种类不绝,欲令合精产生,故教之。年少微省不绝,不教之懃力也。懃力之计出愚人之心耳,岂可怨道乎。上德之人,志操坚强,能不恋结产生,少时便绝。又善神早成,言此者道精也,故令天地无祠,龙无子,仙人妻,玉女无夫,其大信也。
用之不勤。
能用此道,应得仙寿,男女之事,不可不勤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能法道,故能自生而长久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
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身,不与俗争,即为後其身也,而目此得仙寿,获福在俗人先,即为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与上同义。
以其无尸,故能成其尸。
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非道所行,悉尸行也。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与俗别异,故能成其尸,令为仙士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
水善能柔弱,像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水能受垢辱不洁之物,几像道也。
居善地,心善渊。
水善得窐空,便居止为渊。渊,深也。
与善仁。
人当法水,心常乐善仁。
言善信。
人当常相教为善,有诚信。
政善治。
人君理国,常当法道为政,则致治。
事善能。
人等当欲事师,当求善能知真道者,不当事耶伪伎巧,耶知骄奢也。
动善时。
人欲举动勿违道诫,不可得伤王气。
夫唯不争,故无尤。
唯,独也。尤,大也。人独能放水不争,终不遇大害。
持而满之,不若其已。揣而悦之,不可长宝。
道教人结精成神,今世间伪伎诈称道,托黄帝、玄女、龚子、容成之文相教,从女不施,思还精补脑,心神不一,失其所寮,为揣悦不可长宝。若,如也。不如,直自然如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人之精气满藏中,苦无爱守之者,不肯自然闭心而揣捝之,即大迷矣。
富贵而骄,自遗咎。
精结成神,阳炁有馀,务当自爱,闭心绝念,不可骄欺阴也。骄欺,咎即成。又外说乘权富贵而骄世,即有咎也。
名成功遂身退,天之道。
名与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灭,故道诫之。范蠡乘舟去,道意谦信,不隐身形剥,是其效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魄,白也,故精白,与元同色。身为精车,精落故当载营之。神成气来,载营人身,欲令此功无离一。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世间常伪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从求福,非也,去生遂远矣。
专气致柔能婴儿。
婴儿无为故合道,但不知自制,知稍生,故致老,谓欲为柔致气,法儿小时。
涤除玄览能无疵。
人身像天地。览,广也。疵,恶也。非道所喜,当涤除一身,行必令无恶也。
爱民治国而无知。
人君欲爱民令寿考,治国令太平,当精心凿道意,教民皆令知道真,无令知伪道耶知也。
明白四达而无为。
上士心通,自多所知,知恶而弃,知善能行,勿敢为恶事也。
天地开辟而为雌。
男女阴阳孔也,男当法地似女,前章已说矣。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也。
卅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古未有车时,退然,道遣奚仲作之,愚者得车,贪利而已,不念行道,不觉道神,贤者见之,乃知道恩,默而自厉,重守道真也。
埏殖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亦与车同说。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道使黄帝为之,亦与车同说。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此三物本难作,非道不成。俗人得之,但贪其利,不知其元,贤者见之,还守其用,用道为本,贤愚之心如南与北,万不同。此三之义指如是耳。今世间伪伎因缘真文设诈巧,言道有天毂,人身有毂,专炁为柔,辐指形为錧錭。又培胎练形,当如土为瓦时,又言道有户牖在人身中,皆耶伪不可用,用之者大迷矣。
五色令人目盲。
目光散故盲。
五音令人耳聋。
非雅音也,郑卫之声,抗诤伤人,听过神去,故聋。
五味令人口爽。
道不食之,口爽者,糜烂生疮。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心不念正,但念煞无罪之兽,当得不得,故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所不欲也。行道致生,不致货,货有为,乃致货妨道矣。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腹与目前章以说矣。去彼恶行,取此道诫也。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道不喜强求尊贵,有宠辄有辱。若,如也,得之,当如惊,不喜也。若者,谓彼人也,必违道求荣,患归若身矣。
何谓宠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为下者,贪宠之人,计之下者耳,非道所贵也。
何谓贵大患若身?
如前说。
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
吾,道也,我者,吾同。道至尊,常畏患不敢求荣,思欲损身,彼贪宠之人,身岂能胜道乎?为身而违诫,非也。
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吾,我,道也,志欲无身,但欲养神耳,欲令人自法,故云之。
故贵以身於天下,
若者,谓彼有身贪宠之人,若以贪宠有身,不可托天下之号也。所以者,此人但知贪宠有身,必欲好衣美食,广宫室,高台榭,积珍宝,则有为,令百姓劳弊,故不可令为天子也。设如道意,有身不爱,不求荣好,不奢侈饮食,常弊薄羸行,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人但当保身,不当爱身,何谓也?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矣。贪荣宠,劳精思以求财,美食以恣身,此为爱身者也,不合於道也。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与上同义。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
夷者,平且广,希者,大度形,微者,道炁清,此三事欲叹道之德美耳。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此三者淳说道之美,道者天下万事之本,诘之者所况多,竹素不能胜载也,故还归一。多者何?伤朴散淳,薄更入耶,故不可诘也。
其上不曒,其下不忽。
道炁常上下,经营天地内外,所以不见,清微故也,上则不曒,下则不忽,忽有声也。
蝇蝇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道如是,不可见名,如无所有也。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像。
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像也,但可从其诫,不可见知也。今世间伪伎指形名道,令有服色、名字、状貌、长短,非也,悉耶伪耳。
是谓惚慌,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後。
道明不可见知,无形像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何以知此道今端有?观古得仙寿者,悉行之以得,知今俗有不绝也。
以故古始,是谓道纪。
能以古仙寿若喻,今自勉厉守道真,即得道经纪也。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与天相通。
深不可识。
人行道奉诫,微气归之,为气渊渊深也,故不可识也。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唯,独也。容,形状也。独行道,德备渊深,不知当名之云何,强名之善为士者,道美大之也。
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
冬涉川者,恐惧也。畏四邻,不敢为非,恐邻里知也。尊道奉诫之人,犹豫行止之间,常当畏敬如此。
俨若客。
谦不敢犯恶,若客坐主人堂也。
散若冰将汋。
情欲思虑怒喜恶事,道所不欲,心欲规之,便即制止解散,令如冰见日散汋。
混若朴,旷若谷。
勉信道真,弃耶知守本朴。无他思虑,心中旷旷但信道,如谷冰之志,东流欲归海也。
肫若浊,浊以静之徐清。
求生之人,与不谢,夺不恨,不随俗转移,真思志道,学知清静,意当时如痴浊也。以能痴浊,朴且欲就矣。然後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明,不欲於俗。清静大要,道微所乐,天地湛然,则云起露吐,万物滋润。迅雷风趣,则汉燥物疼,道气隐藏,常不周处。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晨暮露上下,人身气亦布至,师设晨暮清静为大要,故虽天地有失,为人为诫,辄能自反,还归道素,人德不及,若其有失,遂去不顾,致当自约持也。
安以动之徐生。
人欲举事,先考之道诫,安思其义不犯道,乃徐施之,生道不去。
保此道者不欲盈。
不欲志意盈溢,思念恶事也。
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尸死为弊,尸生为成,独能守道不盈溢,故能改弊为成耳。
致虚极,守静笃。
道真自有常度,人不能明之,必复企慕,世间常伪伎,回出教授,指形名道,令有处所,服色长短有分数,而思想之,苦极无福报,此虚诈耳。强欲令虚诈为真,甚极,不如守静自笃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
万物含道精,并作,初生起时也。吾,道也。观其精复时,皆归其根,故令人宝慎根也。
归根曰静。
道气归根,愈当清净矣。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知宝根清静,复命之常法也。
知常明。
知此常法,乃为明耳。
不知常,妄作凶。
世常伪伎,不知常意,妄有指书,故悉凶。
知常容。
知常法意,常保形容。
容能公。
以道保形容,为天地上容,处天地间不畏死,故公也。
公能生。
能行道公政,故常生也。
生能天。
能致长生,则副天也。
天能道。
天能久生,法道故也。
道能久。
人法道意,便能长久也。
没身不殆。
太阴道积,练形之官也。世有不可处,贤者避去,托死过太阴中,而复一边生像,没而不殆也。俗人不能积善行,死便真死,属地官去也。
太上下知有之。
知道,上知也,知也。恶事,下知也。虽有上知,当具识恶事,改之不敢为也。
其次,亲之誉之。
见求善之人晓道意,可亲也。见学善之人懃懃者,可就誉也。复教劝之,勉力助道宣教。
其次畏之。
见恶人,诫为说善,其人闻义则服,可教改也。就申道诫示之,畏以天威,令自改也。
侮之。
为恶人说善,不化而甫笑之者,此即刍狗之徒耳,非人也,可欺侮之,勿与语也。
信不足,有不信。
刍狗之徒,内信不足,故不信善人之言也。
犹其贵言,成功事遂。
道之所言,无一可弃者,得仙之士,但贵道言,故辄成功事遂也。
百姓谓我自然。
我,仙士也,百姓不学我,有贵信道言以致此功,而意我自然,当示不肯企及效我也。
大道废,有仁义。
上古道用时,以人为名,皆行仁义,同相像类,仁义不别。今道不用,人悉弊薄,时有一人行义,便共表别之,故言有也。
智慧出,有大伪。
真道藏,耶文出,世间常伪伎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何谓耶文?其五经半入耶,其五经以外,众书传记,尸人所作,悉耶耳。
六亲不和,有孝慈。
道用时,家家慈孝,皆同相类,慈孝不别。今道不用,人不慈孝,六亲不和,时有一人行慈孝,便共表别之,故言有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用时,帝王躬奉行之,练明其意,以臣庶於此,吏民莫有不法效者。知道意贱死贵仙,竞行忠孝质朴,愨端以臣为名,皆忠相类不别。今道不用,臣皆学耶文习权诈随心情,面言善内怀恶,时有一人行忠诚,便共表别之,故言有也。道用时,臣忠子孝,国则易治,时臣子不畏君父也,乃畏天神。孝其行不得仙寿,故自至诚,既为忠孝,不欲令君父知,自默而行,欲蒙天报。设君父知之,必赏以高官,报以意气,如此功尽,天福不至。是故默而行之,不欲见功。今之臣子虽忠孝,皆欲以买君父求功名,过时不显异之,便屏恕之,言无所知。此类外是内非,无至诚感天之行,故令国难治。今欲复此,疾要在帝王当专心信道诫也。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谓诈圣知耶文者,夫圣人天所挺生,必有表,河洛著名。然常宣真,不至受有误耶道,不信明圣人之言,故令千百岁大圣演真,涤除耶文。今人无状,裁通经艺,未贯道真,便自称圣,不因本,而章篇自揆,不能得道言,先为身,不劝民真道可得仙寿,修善自懃,反言仙自有骨录,非行所臻,云无生道,道书欺人。此乃罪盈三千,为大恶人,至令後学者不复信道,元元不旋,子不念供养,民不念田,但逐耶学,倾侧师门,尽气诵病,到於穷年,会不能忠孝至诚感天,民治身不能仙寿,佐君不能致太平,民用此不息,倍城邑虚空,是故绝诈圣耶知,不绝真圣道知也。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治国法道,听任天下仁义之人,勿得强赏也。所以者,尊大其化,广开道心,人为仁义,自当至诚,天自赏之,不至诚者,天自罚之。天查必审於人,皆知尊道畏天,仁义便至诚矣。今王政强赏之,民不复归天,见人可欺,便诈为仁义,欲求禄贵。旁人虽知其邪,交见得官禄,便复慕之,诈为仁义,终不相及也。世人察之不审,故绝之勿赏,民悉自复慈孝矣。此义平忤俗夫心,久久自解,与道合矣,人君深当明之也。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耶,巧也,利,所得财宝也,世不用之,盗贼亦不利也。
此三言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三事,天下大乱之源,欲演散之,亿文复不足,竹素不胜矣。受故令属此道文,不在外书也。揲说其大略,可知之为乱源。
少私寡欲。
道之所说无私,少欲於世俗耳。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未知者复怪问之,绝耶学,道与之何?耶与道相去近远?绝耶学,独守道,道必与之,耶道与耶学甚远,道生耶死,死属地,生属天,故极远。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未知者复怪问之,欲知美恶相去近远,何如道与耶学近远也?今等耳。美,善也,生故属天,恶死亦属地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莽其未央。
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死是人之所畏也,仙王士与俗人同知畏死乐生,但所行异耳。俗人莽莽,未央脱死也。俗人虽畏死,端不信道,好为恶事,奈何未央脱死乎。仙士畏死,信道守诫,故与生合也。
众人熙熙,若亨大牢,若春登台。
众俗之人,不信道,乐为恶事,若饮食之,春登高台也。
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鬿无所归。
我,仙士也,但乐信道守诫,不乐恶事,至恶事之间,无心意如婴儿未生时也。
众人皆有馀,我独若遗。
众俗人怀恶,常有馀意计念思虑,仙士意中都遗忘之,无所有也。
我愚人之心纯纯。
仙士味道,不知俗事,纯纯若痴也。
俗人照照。
俗人不信道,但见耶恶利得,照照甚明也。
我独若昏。
仙士闭心,不思虑耶恶利得,若昏。昏,冥也。
俗人察察。
知俗事审明也。
我独闷闷。
不知俗事也。
忽若晦,寂无所止。
仙士意志道如晦,思卧安床,不复杂俗事也。精思止於道,不止於俗事也。
众人皆有己,我独顽似鄙。
俗人於世间,自有财宝功名,仙士於俗,如顽鄙也。
我欲异於人,而贵食母。
仙士与俗人异,不贵荣禄财宝,但贵食母者,身也,於内为胃,主五藏气。俗人食穀,穀绝便死。仙士有穀食之,无则食气。归胃,即肠重囊也。腹之为实,前章已说之矣。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後知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道故明之,告後贤。
道之为物,唯慌唯惚。
道微,独能慌惚不可见也。
慌惚中有物,惚慌中有像。
不可以道不见故轻也,中有大神气,故喻橐籥。
窈冥中有精。
大除中也,有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
其精甚真。
生死之官也,精甚真,当宝之也。
其中有信。
古仙士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今但结精便可得,可得生乎?不也,要诸行当备。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入人身中为根本,持其半,乃先言之。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著,调和五行,喜怒悉去,天曹左契,算有馀数,精乃守之。恶人宝精,唐自苦终不居,必自泄漏也。心应规,制万事,故号明堂三道,布阳耶阴害,以中正度道气。精并喻像池水,身为池堤封,善行为水源,若斯三备,池乃全坚。心不专善,无堤封,水必去。行善不积,源不通,水必燥干。决水溉野渠如溪江,虽堤在,源流泄必亦空,山行燥炘裂,百病并生。斯三不慎,池为空坑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古今常共此一道,不去离人也。
以阅终甫。
道有以来,更阅终始非一也。甫者,始也。
吾何以知终甫之然?以此。
吾,道也,所以知古今终始共此一道,其事如此也。
曲则全。
谦也,月谦,先曲後全明,学道反俗,当时如曲不足也,後亦全明。
枉则正。
枉亦曲也,曲变则正,学道反俗,独自勤苦,当时如相侵枉也,後致正。
窐则盈。
谦虚意也。行无恶,其处空,道喻水,喜归空,居恶处便为善,炁归满,故盈。
弊则新。
物弊变更新,学道羸弊,後更致新福也。
少则得,多则或。
陈力殖穀,裁令自足,天与之。无基考可得福,多望不止则或,或,耶归之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一,道也。设诫,圣人行之为抱一也,常教天下为法式也。
不自是,故章。
明者乐之,就诫教之。不乐者,墨以不言,我是若非,勿与之争也。
不自见,故明。
圣人法道,有功不多,不见德能也。
不自伐,故有功。
恶者伐身之斧也,圣人法道不为恶,故不伐身,常全其功也。
不自矜,故长。
圣人法道,但念积行,令身长生生之行,垢辱贫羸,不矜伤身,以好衣美食与之也。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争。
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
古之所谓曲则且,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谦曲後全明,非虚语也,恐人不解,故重申示之也。
希言自然。
自然,道也,乐清静。希言,入清静。合自然,可久也。
飘风不终朝,趍雨不终日。
不合清静自然,故不久竟日也。
孰为此,天地。
孰,谁也。天地为飘风趍雨,为人为诫不合道,故令不久也。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
天地尚不能久,人欲为烦躁之事,思虑耶计,安能得久乎。
故从事而道得之。
而,如也。人举事令如道,道善欲得之曰自然也。
同於德者德得之。
人举事与德合,德欲得之也。
同於失者道失之。
人举事不惧畏道诫,失道意,道即去之,自然如此。
信不足,有不信。
前章已说之也。
喘者不久。
用气喘息,不合清静,不可久也。
跨者不行。
欲行千里,一步而始,积之以渐,今大跨而立,非能行者也,不可久也。
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饶无功,自矜不长。
复解前章之意耳。
其在道。
欲求仙寿天福要在信道,守诫守信,不为贰过,罪成结在天曹,右契无到而穷,不复在馀也。
曰馀食餟行,物有恶之。
行道者生,失道者死,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祷祠也。道故禁祭餟祷祠,与之重罚。祭餟与耶同,故有馀食器物,道人终不欲食用之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家家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叹无名大道之巍巍也,真天下之母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道也,还叹道美,给可名字,故曰道也。
吾强为之名曰大。
言道甚大,言强者,恐不复,不能副其德也。
大曰逝。
逝,去也。大神无能制者,便立能去之也。
逝曰远。
翕然便能远去也。
远曰反。
翕然便能还反也。
道大,天大,地大,生大。
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
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道之别体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天地广大,常法道以生,况人可不敬道乎。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道人当自重精神,清静为本。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重精神清净,君子辎重也,终日行之不可离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天子王公也,虽有荣观为人所尊,务当重清将,奉行道诫也。
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
天子乘人之权,尤当畏天尊道。设误意自谓尊贵,不复惧天道,即为自轻其身於天下也。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轻躁多违道度,则受罚辱,失其本身,亡其尊推矣。
善行无彻迹。
信道行善,无恶迹也。
善言无瑕适。
人非道言恶,天辄夺算。今信道言善,教授不耶,则无适也。
善计不用筹算。
明计者心解,可不须用算,至心信道者,发自至诚,不须旁人自劝。
善闭无关揵不可开。
心三川,阳耶阴善,悉当闭之勿用,中道为正。至诚能闭耶志者,虽无关揵永不可开。不至诚者,虽有关揵犹可开也。
善结无绳约不可解。
结志求生,务从道诫。至诚者为之,虽无绳约,永不可解。不至诚者,虽有绳约,犹可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
常为善,见恶人不弃也。就往教之,示道诫,傥其人不化,不可如何也。
常善救物而无弃物。
与上同义也。
是谓袭明。
袭常明也,能知此意明明也。
善人不善人师。
不善人从善人学善,故为师,终无善人从不善人学善也。
不善人善人之资。
善人无恶,乃以恶人为资,若不善人见人,其恶不可,善人益自勤劝。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
不善人不贵善人,善人不以恶人自改,皆为大迷也。
此谓要妙。
明知此甚要妙也。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欲令雄如雌。奚,何也。亦近要也,知要安精神,即得天下之要。
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专精无为,道德常不离之,更反为婴儿。
知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精白与元炁同,同色黑,太阴中也。於人在肾,精藏之。安如不用为守黑,天下常法式也。
常德不贷,复归于无极。
知守黑者,道德常在,不从人贷,必当偿之,不如自有也。行《玄女经》龚子容成之法,悉欲贷,何人主当贷若者乎。故令不得也。唯有自守,绝心闭念者,大无极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有荣必有辱,道人畏辱,故不贪荣,但归志於道,唯愿长生,如天下谷水之欲东流归於海也。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志道当如谷水之志欲归海,道德常足。朴,道本气也,人行道归朴,与道合。
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
为器,以离道矣,不当令朴散也。圣人能不散之,故官长治人,能致太平。
是以大制无割。
道人同知俗事,高官厚禄,好衣美食珍宝之味耳,皆不能致长生,长生为大福,为道人欲制大,故自忍不以俗事割心情也。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狂或之人,图欲篡弑,天必煞之,不可为也。
吾见。
吾,道也。同见天下之尊,非当所为,不敢为之。愚人宁能胜道乎,为之故有害也。
其不得已。
国不可一日无君,五帝精生,河洛著名,七宿精见,五纬合同,明受天任而令为之,其不得已耳。非天下所任,不可妄庶几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非天所任,往必败失之矣。
非物或行或随。
自然相感也,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也。
或嘘或吹。
嘘温吹寒,善恶同规,祸福同根,虽得嘘温,慎复吹寒,得福慎祸来。
或强或羸。
强後必更羸,羸复反更强,先处强者後必有羸,道人发先,处羸後更强。
或接或随。
身常当自生,安精神为本,不可恃人自扶接也。夫危国之君,忠臣接之,不则亡。夫病人,医至救之,不制则死。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去甚恶及奢太也。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寿矣。不可
关键词: 写本
老子想尔注
据传为东汉天师张道陵撰,一说为系师张鲁撰。原书四卷,收入道藏太玄部,已佚。现存敦煌残本,唐人写本,底本据敦煌S6825号,参饶宗颐先生的老子想尔注校证。原不分章,饶氏据河上公本分章,今从之。刘韶军录并校,2000年6月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版
解题
敦煌莫高窟所出古写本典籍,为斯坦因博士携归伦敦者,有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现藏大英博物院,列斯氏编目六八二五号。卷末题云 老子道经上, 下注想尔 二字分行。起 民则不争(上缺),迄卷终,凡五百八十行。注与经文连书,字体大小不分,既不别章次,过章又不起行,与其他唐写本道德经款式颇异(孔颖达礼记正义称, 马融为周礼注,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 。盖后汉以来,即就经写注。此书注与经文连写,犹存东汉晚期注书之式。)
老子想尔注,隋书经籍志两唐志均不著录。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外传,列古今笺注道德经各家,首节解上下,云 老君与尹喜解。 次想尔二卷,云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 又次内解上下,云 尹喜以内修之旨解注。又次河上翁章句,云 汉文帝时,降居陕州河滨。 (外传在正统道藏三五八册洞神部玉诀类)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义,叙历代诠疏笺注六十余家,其首数种,为节解上下,内解上下,想尔二卷,河上公章句。於想尔下云 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 与玄宗外传同(亦见宋谢灏老君实录、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董思靖道德经集解,俱引杜光庭云 注者有尹喜内解,汉张道陵想尔,河上公章句)。
道书旧分七部,所谓三洞四辅者也。四辅之首,为太玄部,想尔注原列于太玄部中。正统道藏九八九册正乙部《传授经戒仪注诀》(下简称《注诀》)言道教授经序次,太玄部书,共十卷。兹列前数种如下
太玄部卷第一 老君大字本道经上。
太玄部卷第二 老君大字本德经下。
太玄部卷第三 老君道经上,道经下,河上公章句。
太玄部卷第四 老君德经上,德经下,河上公章句。
太玄部卷第五 老君道经上,想尔训。
太玄部卷第六 老君德经下,想尔训。
自第七卷以下为老君思神图注诀,老君传授经戒仪诀,老君自然朝仪注诀,老君自然斋仪等。凡右十卷,授经之日,由道士为师者料付之。是想尔训与河上公章句,同为道教必读之经典。《注诀》又论经法序次之由云
昔尹子初受大字三篇,中经在太清部中(按今道藏太清部有太上老君中经二卷),所以付上下两卷。汉文精感,真人降迹,得此章句,所滞即通。登于金华,友诸天人。隐(按疑即郑隐思远,葛洪师之,敦煌本河上注葛玄序诀后有郑思远语)注云读河上一章,则彻太上玉京,诸天仙人,叉手称善。(中略)故次于大字。系师得道,化道西蜀,蜀风浅末,未晓深言,托遘想尔,以训初回。初回之伦,多同蜀浅,辞说切近,因为赋道。三品要戒(按指上中下三品),济众大航,故次于河上。河上想尔,注解已自有殊,大字文体,意况亦复有异。皆缘时所须,转训成义,舛文同归,随分所及。值兼则兼通,值偏则偏解。(中略)究此十卷,自足兼理。(中略)必获妙果,妙果有期,不假他寻,果期未至,且览众篇。至于首引内解,别次在后,余力观之,幸亦无妨。
由此段文字,可略悉天师道研读道德经所用之课本及其次第。初诵大字本,托於尹子(即尹喜),疑即玄宗经疏外传之尹喜节解上下,次读河上章句及想尔注,又参内解,即所谓尹喜以内修之旨解注者。可见想尔注在道教经典中之重要性(真诰十七记梦各条下云“又见系师注老子内解皆称臣生稽道,恐此亦可是系师书耳。”则内解亦系师所作)。
《注诀》谓想尔训为系师所以化道西蜀。系师即张鲁也。真诰四记张镇南夜解事,注云“张系师为镇南将军,建安二十一年亡。”后汉书刘焉传“张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於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鲁在汉川垂三十年,建安二十年降曹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刘大彬茅山志九道山册言“《登真隐诀》,陶隐居云老子道德经,有玄师杨真人(即杨羲)手书张镇南古本。其所谓五千文者,有五千字也。数系师内经有四千九百九十九字,由来缺阙一,是作三十辐应作卅辐,盖从省易文耳,非正体矣。宗门真迹不存,今传五千文为正本,上下二篇不分章。”(道藏百五四册,洞真部纪传类)此记系师张鲁五千文本,情状甚详悉。今敦煌想尔残卷“三十辐”作“卅辐”,不分章,删减助字(注一关于道德经本删减助字问题,另参敦煌所出写本成玄英老子开题第四文数),与此正合。又卷终题“道经上”,亦分上下二篇,并同于《注诀》所记。而卷上终“道常无为”章,都三十七章。复与敦煌天宝十载写本卷末记“道经卅七章”,“五千文上下二弓(卷)”,“系师定”诸语相符(注二,天宝十载写本,刊於敦煌秘籍留真新编下册,影片见本书附图一)。综是以言,此想尔注本,即所谓系师张鲁之五千文本,断然无疑。
考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老子有想余注二卷。下云“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列於刘遗民玄谱之下,似陆氏未见其书。卢文弨释文考證未及此。而侯康,姚振宗,曾樸諸家後漢藝文志俱依釋文著録“想余注二卷”。按以敦煌寫本證之,字明作想爾,與注訣合。疑“爾”字或書作“尔”,遂誤爲“余”也。至於撰人,陸氏謂一云“張魯”,与注訣称“系师”同,而玄宗杜光庭则云张道陵,当是陵之说而鲁述之,或鲁所作而托始于陵,要为天师道一家之学。广弘明集中唐释法琳辨正论云“汉安元年道士张陵分别黄书,故注五千文。”则道陵注老,彰彰明甚,故兹从玄宗说,题为张陵注云。
典略載熹平中,張脩為太平道,張角為五斗米道。(中略)施淨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有使人爲姦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姦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吨ā#ㄖ新裕┽峤潜徽D,修亦亡。及魯自在漢中,因其人信行修业,遂增饰之。”(後汉书刘焉传章怀注及魏志张鲁传裴注引。文中“张脩”,裴松之云应是“张衡”,即张陵子)是天师道以五斗米设教,不自张鲁始。陵初作注,传衡至鲁,而鲁更加厘定,故有“系师定本”之目。注訣云“系师得道,化道西蜀,托遘想尔,以训初迴。”知此想尔注,自张鲁以来流行于蜀中。惟注语颇浅鄙,复多異解,辄与老子本旨乖违,故李唐以降,黯黮不章,正统道藏,竟缺不载,其沦失者久矣。
今此残卷,赖石窟之保存,得重显于世。卷中“民”字不讳,故向来定为六朝写本(注三,见《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敦煌考古工作展览概要》叶三六。按以字体定之,当为北朝人所书,详《别字记》)。其书每提及太平符瑞,多合于太平经经义,不特东汉老学神仙家一派之说,可略睹其端倪,尤为道教原始思想增一重要资料,对于道教史贡献至巨,不可谓非学术上之鸿宝也。
(上缺)则民不争亦不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不欲视之,比如不见,勿令心动。若动,自诫;□□,道去复还。心乱遂之,道去之矣。
圣人治,灵其心,实其腹。
心者,规也,中有吉凶善恶。腹者,道囊,气常欲实。心为凶恶,道去囊空;空者耶入,便煞人。虚去心中凶恶,道来归之,腹则实矣。
弱其志,强其骨。
志随心有善恶,骨随腹仰。气强志为恶,气去骨枯;弱其恶志,气归髓满。
常使民无知无欲;
道绝不行,耶文滋起,货赂为生,民竞贪学之,身随危倾。当禁之,勿知耶文,勿贪宝货,国则易治。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欲如此,上要当知信道。
使知者不敢不为;
上信道不倦,多知之士,虽有耶心,犹志是非,见上懃懃,亦不敢不为也。
则无不治。
如此,国以治也。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
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
渊似万物之宗。
道也。人行道,不违诫,渊深似道。
挫其锐,解其忿。
锐者,心方欲图恶,忿者,怒也,皆非道所喜。心欲为恶,挫还之。怒欲发,宽解之,勿使五藏忿怒也。自威以道诫,自劝以长生,於此致当。忿争激,急弦声,所以者过。积死迟怒,伤死以疾,五藏以伤,道不能治,故道诫之,重教之丁宁。五藏所以伤者,皆金木水火土气不和也。和则相生,战则相克,随怒事情,辄有所发。发一藏则故克,所胜成病煞人。煞遇阳者,发囚刻王,怒而无伤,虽尔,去死如髪耳。如人衰者,发王克囚,祸成矣。
和其光,同其尘。
情性不动,喜怒不发,五藏皆和同相生,与道同光尘也。
湛似常存。
如此湛然,常常在不亡。
吾不知谁子,像帝之先。
吾,道也。帝先者,亦道也。与无名万物始同一耳。未知谁家子,能行此道,能行者,便像道也,似帝先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苟。
天地像道,仁於诸善,不仁於诸恶,故煞万物,恶者不爱也,视之如刍草如苟畜耳。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苟。
圣人法天地,仁於善人,不仁恶人,当王政煞恶,亦视之如刍狗也。是以人当积善功,其精神与天通,设欲侵害者,天即救之。庸庸之人,皆是刍苟之徒耳,精神不能通天。所以者,譬如盗贼怀恶不敢见部吏也,精气自然与天不亲,生死之际,天不知也。黄帝仁圣知後世意,故结刍草为苟,以置门户上,欲言後世门户皆刍狗之徒耳,人不解黄帝微意,空而效之,而恶心不改,可谓大恶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
道气在间,清微不见,含血之类,莫不钦仰。愚者不信,故犹橐者冶工排橐。籥者,可吹竹,气动有声,不可见,故以为喻,以解愚心也。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清气不见,像如虚也。然呼吸不屈竭也,动之愈益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多知浮华,不知守道全身,寿尽辄穷。数数,非一也。不如学生,守中和之道。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者,欲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牝者,地也,体性安,女像之,故不掔。男欲结精,心当像地似女,勿为事先。
玄牝门,天地根。
牝,地也,女像之。阴孔为门,死生之官也。最要,故名根。男荼亦名根。
绵绵若存。
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年以知命,当名自止。年少之时,虽有,当闲省之。绵绵者微也,从其微少,若少年则长存矣。今此乃为大害,道造之何?道重继祠,种类不绝,欲令合精产生,故教之。年少微省不绝,不教之懃力也。懃力之计出愚人之心耳,岂可怨道乎。上德之人,志操坚强,能不恋结产生,少时便绝。又善神早成,言此者道精也,故令天地无祠,龙无子,仙人妻,玉女无夫,其大信也。
用之不勤。
能用此道,应得仙寿,男女之事,不可不勤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能法道,故能自生而长久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
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身,不与俗争,即为後其身也,而目此得仙寿,获福在俗人先,即为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与上同义。
以其无尸,故能成其尸。
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非道所行,悉尸行也。道人所以得仙寿者,不行尸行,与俗别异,故能成其尸,令为仙士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
水善能柔弱,像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水能受垢辱不洁之物,几像道也。
居善地,心善渊。
水善得窐空,便居止为渊。渊,深也。
与善仁。
人当法水,心常乐善仁。
言善信。
人当常相教为善,有诚信。
政善治。
人君理国,常当法道为政,则致治。
事善能。
人等当欲事师,当求善能知真道者,不当事耶伪伎巧,耶知骄奢也。
动善时。
人欲举动勿违道诫,不可得伤王气。
夫唯不争,故无尤。
唯,独也。尤,大也。人独能放水不争,终不遇大害。
持而满之,不若其已。揣而悦之,不可长宝。
道教人结精成神,今世间伪伎诈称道,托黄帝、玄女、龚子、容成之文相教,从女不施,思还精补脑,心神不一,失其所寮,为揣悦不可长宝。若,如也。不如,直自然如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人之精气满藏中,苦无爱守之者,不肯自然闭心而揣捝之,即大迷矣。
富贵而骄,自遗咎。
精结成神,阳炁有馀,务当自爱,闭心绝念,不可骄欺阴也。骄欺,咎即成。又外说乘权富贵而骄世,即有咎也。
名成功遂身退,天之道。
名与功,身之仇,功名就,身即灭,故道诫之。范蠡乘舟去,道意谦信,不隐身形剥,是其效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魄,白也,故精白,与元同色。身为精车,精落故当载营之。神成气来,载营人身,欲令此功无离一。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世间常伪伎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从求福,非也,去生遂远矣。
专气致柔能婴儿。
婴儿无为故合道,但不知自制,知稍生,故致老,谓欲为柔致气,法儿小时。
涤除玄览能无疵。
人身像天地。览,广也。疵,恶也。非道所喜,当涤除一身,行必令无恶也。
爱民治国而无知。
人君欲爱民令寿考,治国令太平,当精心凿道意,教民皆令知道真,无令知伪道耶知也。
明白四达而无为。
上士心通,自多所知,知恶而弃,知善能行,勿敢为恶事也。
天地开辟而为雌。
男女阴阳孔也,男当法地似女,前章已说矣。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也。
卅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古未有车时,退然,道遣奚仲作之,愚者得车,贪利而已,不念行道,不觉道神,贤者见之,乃知道恩,默而自厉,重守道真也。
埏殖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亦与车同说。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道使黄帝为之,亦与车同说。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此三物本难作,非道不成。俗人得之,但贪其利,不知其元,贤者见之,还守其用,用道为本,贤愚之心如南与北,万不同。此三之义指如是耳。今世间伪伎因缘真文设诈巧,言道有天毂,人身有毂,专炁为柔,辐指形为錧錭。又培胎练形,当如土为瓦时,又言道有户牖在人身中,皆耶伪不可用,用之者大迷矣。
五色令人目盲。
目光散故盲。
五音令人耳聋。
非雅音也,郑卫之声,抗诤伤人,听过神去,故聋。
五味令人口爽。
道不食之,口爽者,糜烂生疮。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心不念正,但念煞无罪之兽,当得不得,故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所不欲也。行道致生,不致货,货有为,乃致货妨道矣。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腹与目前章以说矣。去彼恶行,取此道诫也。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道不喜强求尊贵,有宠辄有辱。若,如也,得之,当如惊,不喜也。若者,谓彼人也,必违道求荣,患归若身矣。
何谓宠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为下者,贪宠之人,计之下者耳,非道所贵也。
何谓贵大患若身?
如前说。
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
吾,道也,我者,吾同。道至尊,常畏患不敢求荣,思欲损身,彼贪宠之人,身岂能胜道乎?为身而违诫,非也。
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吾,我,道也,志欲无身,但欲养神耳,欲令人自法,故云之。
故贵以身於天下,
若者,谓彼有身贪宠之人,若以贪宠有身,不可托天下之号也。所以者,此人但知贪宠有身,必欲好衣美食,广宫室,高台榭,积珍宝,则有为,令百姓劳弊,故不可令为天子也。设如道意,有身不爱,不求荣好,不奢侈饮食,常弊薄羸行,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人但当保身,不当爱身,何谓也?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矣。贪荣宠,劳精思以求财,美食以恣身,此为爱身者也,不合於道也。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与上同义。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
夷者,平且广,希者,大度形,微者,道炁清,此三事欲叹道之德美耳。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此三者淳说道之美,道者天下万事之本,诘之者所况多,竹素不能胜载也,故还归一。多者何?伤朴散淳,薄更入耶,故不可诘也。
其上不曒,其下不忽。
道炁常上下,经营天地内外,所以不见,清微故也,上则不曒,下则不忽,忽有声也。
蝇蝇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道如是,不可见名,如无所有也。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像。
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像也,但可从其诫,不可见知也。今世间伪伎指形名道,令有服色、名字、状貌、长短,非也,悉耶伪耳。
是谓惚慌,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後。
道明不可见知,无形像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何以知此道今端有?观古得仙寿者,悉行之以得,知今俗有不绝也。
以故古始,是谓道纪。
能以古仙寿若喻,今自勉厉守道真,即得道经纪也。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与天相通。
深不可识。
人行道奉诫,微气归之,为气渊渊深也,故不可识也。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唯,独也。容,形状也。独行道,德备渊深,不知当名之云何,强名之善为士者,道美大之也。
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
冬涉川者,恐惧也。畏四邻,不敢为非,恐邻里知也。尊道奉诫之人,犹豫行止之间,常当畏敬如此。
俨若客。
谦不敢犯恶,若客坐主人堂也。
散若冰将汋。
情欲思虑怒喜恶事,道所不欲,心欲规之,便即制止解散,令如冰见日散汋。
混若朴,旷若谷。
勉信道真,弃耶知守本朴。无他思虑,心中旷旷但信道,如谷冰之志,东流欲归海也。
肫若浊,浊以静之徐清。
求生之人,与不谢,夺不恨,不随俗转移,真思志道,学知清静,意当时如痴浊也。以能痴浊,朴且欲就矣。然後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明,不欲於俗。清静大要,道微所乐,天地湛然,则云起露吐,万物滋润。迅雷风趣,则汉燥物疼,道气隐藏,常不周处。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晨暮露上下,人身气亦布至,师设晨暮清静为大要,故虽天地有失,为人为诫,辄能自反,还归道素,人德不及,若其有失,遂去不顾,致当自约持也。
安以动之徐生。
人欲举事,先考之道诫,安思其义不犯道,乃徐施之,生道不去。
保此道者不欲盈。
不欲志意盈溢,思念恶事也。
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尸死为弊,尸生为成,独能守道不盈溢,故能改弊为成耳。
致虚极,守静笃。
道真自有常度,人不能明之,必复企慕,世间常伪伎,回出教授,指形名道,令有处所,服色长短有分数,而思想之,苦极无福报,此虚诈耳。强欲令虚诈为真,甚极,不如守静自笃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
万物含道精,并作,初生起时也。吾,道也。观其精复时,皆归其根,故令人宝慎根也。
归根曰静。
道气归根,愈当清净矣。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知宝根清静,复命之常法也。
知常明。
知此常法,乃为明耳。
不知常,妄作凶。
世常伪伎,不知常意,妄有指书,故悉凶。
知常容。
知常法意,常保形容。
容能公。
以道保形容,为天地上容,处天地间不畏死,故公也。
公能生。
能行道公政,故常生也。
生能天。
能致长生,则副天也。
天能道。
天能久生,法道故也。
道能久。
人法道意,便能长久也。
没身不殆。
太阴道积,练形之官也。世有不可处,贤者避去,托死过太阴中,而复一边生像,没而不殆也。俗人不能积善行,死便真死,属地官去也。
太上下知有之。
知道,上知也,知也。恶事,下知也。虽有上知,当具识恶事,改之不敢为也。
其次,亲之誉之。
见求善之人晓道意,可亲也。见学善之人懃懃者,可就誉也。复教劝之,勉力助道宣教。
其次畏之。
见恶人,诫为说善,其人闻义则服,可教改也。就申道诫示之,畏以天威,令自改也。
侮之。
为恶人说善,不化而甫笑之者,此即刍狗之徒耳,非人也,可欺侮之,勿与语也。
信不足,有不信。
刍狗之徒,内信不足,故不信善人之言也。
犹其贵言,成功事遂。
道之所言,无一可弃者,得仙之士,但贵道言,故辄成功事遂也。
百姓谓我自然。
我,仙士也,百姓不学我,有贵信道言以致此功,而意我自然,当示不肯企及效我也。
大道废,有仁义。
上古道用时,以人为名,皆行仁义,同相像类,仁义不别。今道不用,人悉弊薄,时有一人行义,便共表别之,故言有也。
智慧出,有大伪。
真道藏,耶文出,世间常伪伎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何谓耶文?其五经半入耶,其五经以外,众书传记,尸人所作,悉耶耳。
六亲不和,有孝慈。
道用时,家家慈孝,皆同相类,慈孝不别。今道不用,人不慈孝,六亲不和,时有一人行慈孝,便共表别之,故言有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用时,帝王躬奉行之,练明其意,以臣庶於此,吏民莫有不法效者。知道意贱死贵仙,竞行忠孝质朴,愨端以臣为名,皆忠相类不别。今道不用,臣皆学耶文习权诈随心情,面言善内怀恶,时有一人行忠诚,便共表别之,故言有也。道用时,臣忠子孝,国则易治,时臣子不畏君父也,乃畏天神。孝其行不得仙寿,故自至诚,既为忠孝,不欲令君父知,自默而行,欲蒙天报。设君父知之,必赏以高官,报以意气,如此功尽,天福不至。是故默而行之,不欲见功。今之臣子虽忠孝,皆欲以买君父求功名,过时不显异之,便屏恕之,言无所知。此类外是内非,无至诚感天之行,故令国难治。今欲复此,疾要在帝王当专心信道诫也。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谓诈圣知耶文者,夫圣人天所挺生,必有表,河洛著名。然常宣真,不至受有误耶道,不信明圣人之言,故令千百岁大圣演真,涤除耶文。今人无状,裁通经艺,未贯道真,便自称圣,不因本,而章篇自揆,不能得道言,先为身,不劝民真道可得仙寿,修善自懃,反言仙自有骨录,非行所臻,云无生道,道书欺人。此乃罪盈三千,为大恶人,至令後学者不复信道,元元不旋,子不念供养,民不念田,但逐耶学,倾侧师门,尽气诵病,到於穷年,会不能忠孝至诚感天,民治身不能仙寿,佐君不能致太平,民用此不息,倍城邑虚空,是故绝诈圣耶知,不绝真圣道知也。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治国法道,听任天下仁义之人,勿得强赏也。所以者,尊大其化,广开道心,人为仁义,自当至诚,天自赏之,不至诚者,天自罚之。天查必审於人,皆知尊道畏天,仁义便至诚矣。今王政强赏之,民不复归天,见人可欺,便诈为仁义,欲求禄贵。旁人虽知其邪,交见得官禄,便复慕之,诈为仁义,终不相及也。世人察之不审,故绝之勿赏,民悉自复慈孝矣。此义平忤俗夫心,久久自解,与道合矣,人君深当明之也。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耶,巧也,利,所得财宝也,世不用之,盗贼亦不利也。
此三言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三事,天下大乱之源,欲演散之,亿文复不足,竹素不胜矣。受故令属此道文,不在外书也。揲说其大略,可知之为乱源。
少私寡欲。
道之所说无私,少欲於世俗耳。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未知者复怪问之,绝耶学,道与之何?耶与道相去近远?绝耶学,独守道,道必与之,耶道与耶学甚远,道生耶死,死属地,生属天,故极远。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未知者复怪问之,欲知美恶相去近远,何如道与耶学近远也?今等耳。美,善也,生故属天,恶死亦属地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莽其未央。
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死是人之所畏也,仙王士与俗人同知畏死乐生,但所行异耳。俗人莽莽,未央脱死也。俗人虽畏死,端不信道,好为恶事,奈何未央脱死乎。仙士畏死,信道守诫,故与生合也。
众人熙熙,若亨大牢,若春登台。
众俗之人,不信道,乐为恶事,若饮食之,春登高台也。
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鬿无所归。
我,仙士也,但乐信道守诫,不乐恶事,至恶事之间,无心意如婴儿未生时也。
众人皆有馀,我独若遗。
众俗人怀恶,常有馀意计念思虑,仙士意中都遗忘之,无所有也。
我愚人之心纯纯。
仙士味道,不知俗事,纯纯若痴也。
俗人照照。
俗人不信道,但见耶恶利得,照照甚明也。
我独若昏。
仙士闭心,不思虑耶恶利得,若昏。昏,冥也。
俗人察察。
知俗事审明也。
我独闷闷。
不知俗事也。
忽若晦,寂无所止。
仙士意志道如晦,思卧安床,不复杂俗事也。精思止於道,不止於俗事也。
众人皆有己,我独顽似鄙。
俗人於世间,自有财宝功名,仙士於俗,如顽鄙也。
我欲异於人,而贵食母。
仙士与俗人异,不贵荣禄财宝,但贵食母者,身也,於内为胃,主五藏气。俗人食穀,穀绝便死。仙士有穀食之,无则食气。归胃,即肠重囊也。腹之为实,前章已说之矣。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後知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道故明之,告後贤。
道之为物,唯慌唯惚。
道微,独能慌惚不可见也。
慌惚中有物,惚慌中有像。
不可以道不见故轻也,中有大神气,故喻橐籥。
窈冥中有精。
大除中也,有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
其精甚真。
生死之官也,精甚真,当宝之也。
其中有信。
古仙士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今但结精便可得,可得生乎?不也,要诸行当备。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入人身中为根本,持其半,乃先言之。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著,调和五行,喜怒悉去,天曹左契,算有馀数,精乃守之。恶人宝精,唐自苦终不居,必自泄漏也。心应规,制万事,故号明堂三道,布阳耶阴害,以中正度道气。精并喻像池水,身为池堤封,善行为水源,若斯三备,池乃全坚。心不专善,无堤封,水必去。行善不积,源不通,水必燥干。决水溉野渠如溪江,虽堤在,源流泄必亦空,山行燥炘裂,百病并生。斯三不慎,池为空坑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古今常共此一道,不去离人也。
以阅终甫。
道有以来,更阅终始非一也。甫者,始也。
吾何以知终甫之然?以此。
吾,道也,所以知古今终始共此一道,其事如此也。
曲则全。
谦也,月谦,先曲後全明,学道反俗,当时如曲不足也,後亦全明。
枉则正。
枉亦曲也,曲变则正,学道反俗,独自勤苦,当时如相侵枉也,後致正。
窐则盈。
谦虚意也。行无恶,其处空,道喻水,喜归空,居恶处便为善,炁归满,故盈。
弊则新。
物弊变更新,学道羸弊,後更致新福也。
少则得,多则或。
陈力殖穀,裁令自足,天与之。无基考可得福,多望不止则或,或,耶归之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一,道也。设诫,圣人行之为抱一也,常教天下为法式也。
不自是,故章。
明者乐之,就诫教之。不乐者,墨以不言,我是若非,勿与之争也。
不自见,故明。
圣人法道,有功不多,不见德能也。
不自伐,故有功。
恶者伐身之斧也,圣人法道不为恶,故不伐身,常全其功也。
不自矜,故长。
圣人法道,但念积行,令身长生生之行,垢辱贫羸,不矜伤身,以好衣美食与之也。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争。
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
古之所谓曲则且,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谦曲後全明,非虚语也,恐人不解,故重申示之也。
希言自然。
自然,道也,乐清静。希言,入清静。合自然,可久也。
飘风不终朝,趍雨不终日。
不合清静自然,故不久竟日也。
孰为此,天地。
孰,谁也。天地为飘风趍雨,为人为诫不合道,故令不久也。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
天地尚不能久,人欲为烦躁之事,思虑耶计,安能得久乎。
故从事而道得之。
而,如也。人举事令如道,道善欲得之曰自然也。
同於德者德得之。
人举事与德合,德欲得之也。
同於失者道失之。
人举事不惧畏道诫,失道意,道即去之,自然如此。
信不足,有不信。
前章已说之也。
喘者不久。
用气喘息,不合清静,不可久也。
跨者不行。
欲行千里,一步而始,积之以渐,今大跨而立,非能行者也,不可久也。
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饶无功,自矜不长。
复解前章之意耳。
其在道。
欲求仙寿天福要在信道,守诫守信,不为贰过,罪成结在天曹,右契无到而穷,不复在馀也。
曰馀食餟行,物有恶之。
行道者生,失道者死,天之正法,不在祭餟祷祠也。道故禁祭餟祷祠,与之重罚。祭餟与耶同,故有馀食器物,道人终不欲食用之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家家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叹无名大道之巍巍也,真天下之母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道也,还叹道美,给可名字,故曰道也。
吾强为之名曰大。
言道甚大,言强者,恐不复,不能副其德也。
大曰逝。
逝,去也。大神无能制者,便立能去之也。
逝曰远。
翕然便能远去也。
远曰反。
翕然便能还反也。
道大,天大,地大,生大。
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
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道之别体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天地广大,常法道以生,况人可不敬道乎。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道人当自重精神,清静为本。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重精神清净,君子辎重也,终日行之不可离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天子王公也,虽有荣观为人所尊,务当重清将,奉行道诫也。
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
天子乘人之权,尤当畏天尊道。设误意自谓尊贵,不复惧天道,即为自轻其身於天下也。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轻躁多违道度,则受罚辱,失其本身,亡其尊推矣。
善行无彻迹。
信道行善,无恶迹也。
善言无瑕适。
人非道言恶,天辄夺算。今信道言善,教授不耶,则无适也。
善计不用筹算。
明计者心解,可不须用算,至心信道者,发自至诚,不须旁人自劝。
善闭无关揵不可开。
心三川,阳耶阴善,悉当闭之勿用,中道为正。至诚能闭耶志者,虽无关揵永不可开。不至诚者,虽有关揵犹可开也。
善结无绳约不可解。
结志求生,务从道诫。至诚者为之,虽无绳约,永不可解。不至诚者,虽有绳约,犹可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
常为善,见恶人不弃也。就往教之,示道诫,傥其人不化,不可如何也。
常善救物而无弃物。
与上同义也。
是谓袭明。
袭常明也,能知此意明明也。
善人不善人师。
不善人从善人学善,故为师,终无善人从不善人学善也。
不善人善人之资。
善人无恶,乃以恶人为资,若不善人见人,其恶不可,善人益自勤劝。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
不善人不贵善人,善人不以恶人自改,皆为大迷也。
此谓要妙。
明知此甚要妙也。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欲令雄如雌。奚,何也。亦近要也,知要安精神,即得天下之要。
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专精无为,道德常不离之,更反为婴儿。
知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精白与元炁同,同色黑,太阴中也。於人在肾,精藏之。安如不用为守黑,天下常法式也。
常德不贷,复归于无极。
知守黑者,道德常在,不从人贷,必当偿之,不如自有也。行《玄女经》龚子容成之法,悉欲贷,何人主当贷若者乎。故令不得也。唯有自守,绝心闭念者,大无极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有荣必有辱,道人畏辱,故不贪荣,但归志於道,唯愿长生,如天下谷水之欲东流归於海也。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志道当如谷水之志欲归海,道德常足。朴,道本气也,人行道归朴,与道合。
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
为器,以离道矣,不当令朴散也。圣人能不散之,故官长治人,能致太平。
是以大制无割。
道人同知俗事,高官厚禄,好衣美食珍宝之味耳,皆不能致长生,长生为大福,为道人欲制大,故自忍不以俗事割心情也。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狂或之人,图欲篡弑,天必煞之,不可为也。
吾见。
吾,道也。同见天下之尊,非当所为,不敢为之。愚人宁能胜道乎,为之故有害也。
其不得已。
国不可一日无君,五帝精生,河洛著名,七宿精见,五纬合同,明受天任而令为之,其不得已耳。非天下所任,不可妄庶几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非天所任,往必败失之矣。
非物或行或随。
自然相感也,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也。
或嘘或吹。
嘘温吹寒,善恶同规,祸福同根,虽得嘘温,慎复吹寒,得福慎祸来。
或强或羸。
强後必更羸,羸复反更强,先处强者後必有羸,道人发先,处羸後更强。
或接或随。
身常当自生,安精神为本,不可恃人自扶接也。夫危国之君,忠臣接之,不则亡。夫病人,医至救之,不制则死。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去甚恶及奢太也。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治国之君务修道德,忠臣辅佐务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吏民怀慕,则易治矣。悉如信道,皆仙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