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吕祖释义(第四部分)
(2011-08-15 14:06:07)
标签:
道德经吕祖释义第四部分黄信阳杂谈 |
分类: 道德真经与编著道书 |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恃力曰武。恃氣曰怒。兩相攻擊曰爭。為之下、屈己下賢也。力、材也。有此四者。則不動聲色而萬物無不効其能。是謂不爭之德。用人之材亦如天之不言。而五行順布。古之立極者然也。
用兵句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
此示人以用兵之道。主、禦敵。客、侵伐人者也。無行、無義之行。仍、因也。恃也。言用兵危事。如有言其好為貪兵勇往。無前者。是謂行無義之行。若攘而無臂。恃一往之氣。若執而無兵。盖先自失其用兵之具也。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喪去聲承上文言。易談兵者輕敵。輕敵則有亡國喪身之禍。寶、謂仁義。仁義者治世之寶。輕敵則有好殺之心。故兩兵相遇強弱未分。而有哀憐無辜之心者必勝。所謂仁者無敵也。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聖人之言皆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老子深嘆之。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宗、主也。君、綱領也。道具於聖人之心。不得測其妙也。宣諸於言。見諸於事。不能即委窮源。安能知之。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褐、賤者之服。被褐懷玉。喻外陋而內美。此一節又推言知希之無損。以為有德而不見知者勛。蓋聖人忘名乃能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其次則不免以知希為戚。故太上言此以勉人。非自謂其知希之貴也。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能知人之所不知者。義精仁熟故為上。不知而自以為知。妄作聰明之大患也。夫惟患以不知為知。則能遜讓以求知。是以可免於此患。。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
威、理勢之防。難犯者皆是也。書曰。天命明威。無挾其所居。孟子所謂。居天下之廣居。厭厭數所生。所以生之理也。全其所生之理。則盡性立命。與天合德。是以不可厭絶也。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見去聲自知、得失自課。自見、炫耀。求知自愛守身。重道自貴。矜己尚人。去彼取此。是以能畏天命。而保真常也。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惡去聲勇、猶果斷。敢、不敢、以剛柔進退言。殺、害、活、成全也。事故之來往而有害靜而無失。兩者其大較也。然以為殺而未必殺。以為活而未必活。則或利或害有不盡。係乎勇於敢與不敢者。此其中有天焉。天者何理。勢之微而數之不可知也。利害定於天。而天之所惡難知其故。是以聖人酌經權而用其中。忘利鈍而守其正。不敢以為易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人情有為。必欲其勝而希報。惟恐其遲。不知天道至神。遲速美惡之應毫無差忒。恢恢、疏闊也。此中上文所惡二句之意。而勉人恆其德以承天。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民不畏死、衰世之極矣。奈何更以刑罰懼之。若使民常有懷刑之心。則教化明而民已知所趨避。乃有為奇。邪以誘民者。從而殺之。民孰敢不畏死乎。太上此言。為末世以殺禁亂而不務本者發也。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司殺者、孟子所謂天吏也。代天理物。能好能惡。故可以殺。非其人而以殺禁民。若代斲之傷手。無益而有害。此承上文而言。欲人盡化民之道。非教之殺也。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
有為、若刑名法術張皇補昌之屬皆是。民不自愛其生。以其殖貨利而徇嗜欲也。
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以生為者。營營於衣食嗜好。而惟恐傷其生。自以為貴生矣。不知多欲多累反無以葆其天。而全其性。夫惟順性命之理。以養二氣之和。無所矯揉。而賢於貴生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之得氣也厚。聚則和融。散則骨立。物之得氣也薄。生則易折。死則朽敝。蓋道生於卑。退而禍生於剛狠。故太上即形質之易曉者以示人也。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結言柔弱之為貴也。兵恃力而無仁智信三者。則適足以取敗。木氣不疏達而堅確。則僅於一拱。不成美材。是以凡事皆戒強大。而尚謙和也。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張弓者、必欲其平天道。璇璣運而七政齊。四序布而五行代調燮。網維莫名。其妙要歸於至均而已。道祖即張弓之易見者。而譬之高下有餘。不足又復虛擬其名。以況其理也。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天道虧盈而益謙。人則不然。是以在己常欲有餘。在人常苦不足。能以有餘奉天下。是欲萬物各得其所者也。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欲不見賢耶。
見去聲舉聖人以為承天者。法不欲見賢。不欲自著其賢也。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言柔弱之道。易知而難行。以起下文也。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能容一國之垢。所謂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者也。能以一國之不祥為己憂。所謂一夫不獲時。予之辜者也。此皆用柔之道。反、委曲言。一言之閒。亦有柔弱之道。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此言為善者。必忘人我。而貴反躬也。怨之成也。常由責人而不責己。故積小以至大。茍不知自責。則雖解大怨。必有餘怨。未能懲忿窒慾。安可以為善。契、約也。交易者一約而兩分之。執以為信。以己度人心。理無二反。己而無怨於人。聖人之宏也。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司、主也。徹、通也。有聖人之德則稱物平施。權衡任我故司契。無其德則恩怨必求其分明。斤斤以明通為尚。天道無私。為善者其知勉矣。
小國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此示小國以自強之道。而欲其返樸還淳也。器多而不用。則糜費節矣。重死而不徙。則民志堅矣。舟車所以致遠。甲兵所以禁亂。不乘、不陳。言民瞻依而誠服。無所用此耳。非謂可盡廢也。結繩而用返乎太古。是以裕大豐亨。風俗淳美而不患於民寡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此章勉人約德而廣業也。信、誠實無偽。美、悅人聽聞。善者、訥言敏行。辯者、易言多咎。知者、達於事理。博則馳鶩聞見以為奇而已。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為人之為去聲
續刻道德經解終
五千言世多誤解。先生重刋
呂子註本。最為美善已。與感應篇合而存之。名曰道善約編。今吾黨復續刻於道佛經懺之後。以廣其傳。是書雖不似經懺之祈禳禍福。足供拜誦。而其理則一。觀者幸勿以不相倫類置之。
咸豐辛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