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續道藏)
呂子道德經解序
玄元道祖為無始之至尊代分身。而啟化函關。初度之年。紫氣東來。青牛寄蹟。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令尹真人。其書推本於聲臭之原。旁及乎物理之變。體用本末蓋綦詳焉。秦漢而還。代有著述。惜多狃於膚見。偏泥玄文。昧厥源流。指為惝恍。句讀之不明豈細故哉。予叨逢道化。證位清虛。深悼末學游談。各分門戶。仍譌踵謬。致誤來茲。不憚親為釐訂。以袪千載之疑。雖無上妙奧非文字所能畢宣。而精一淵源即此書。堪為典要。得其義而大其傳。是予之厚望也。夫是予之厚望也夫。
端平三年五月午日純陽山人謹序
重刋道德經解敘
乾坤未剖。氤氳混融。渾渾淪淪。莫名其始。是天地萬物之原。即無極太極之妙也。迨夫相摩相盪。乃奠兩儀。於斯時也。混元一氣。誕瑞鍾靈。厥惟太上道祖。緣其先天奉天。不今不古。隨時變化。更姓易名。以神奇之妙詣。常闡教而分真。住世留踪。隱顯莫測。所以歷代以來儒者罕究。其故夫子不云乎。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知其乘雲而上青天也。嗚呼。盡之矣。道德經五千言。總貫天人萬物之理。直抉於穆清甯之機。秦漢以來。識者甚尠。兼忘本逐末之流。偏枯附會之輩。謬解虛無。妄相詬病。詎知言各有當。道無二端。清淨自然乃純一不已之極致。中庸淵淵浩浩。無臭無聲。詞異旨同。均言性體。世儒談理或專倚於寂。言事則偏執於形。烏覩夫一本萬殊。異用同原。太上德合無疆。不可以尋常膚見窺測也。沅幼從庭訓。即受此經。每苦捫燭測蠡。未宣窽要。丙辰下第西歸。道出留侯廟下。邂逅靜一老人譚次畀以道德經解。予受而讀之。如啟瑯環而遺身世也。獨念儒服緇流。各是己見。黃老六經自昔分門。安得胥天下而悉讀純陽此書也哉。因不揣冒昧。公諸梨棗。俾知夫老子德盛化神不廢人紀。可以廓清談偽託諸說之謬。若夫玄功妙典。即是存養微言。符籙丹章。用驅陰陽災沴。茍屬解人。必能辨其真偽。又無俟沅之喋喋也。
嘉慶十年歲次乙丑廣都劉沅謹識
重鐫道德經解序
一。理也。而天地人共由之。故曰道體。諸身為德。道外無人。遠人非德。道德以義理言。固非泛辭也。從古盛時聖人而為君相。則盈天下皆知道之當為。以修德為常事。周衰道敝。孔孟不遇於世。僅身體以教其徒。而邪說閒之。於是道德之言始紊。老子者隱君子也。夫子嘗言老聃博古知今。則吾師也。吾將往而學焉。而臨別稱為猶龍。龍德而隱。遯世之名。非言其變化神奇也。而自漢以來。方外之士詭異支離。咸託於老子。竝夫子之言亦不為足信。老子遂為異端之祖。夫道者理之總名。德者所得於天。能全天理即為有德。豈特行文虛字。老子與子問答。無非至理。若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出乎地。尤直抉造化生成之原。心性分合之義。而君子得時則駕。不得時則蓬纍而行。用舍行藏。道亦如斯。曷嘗有鑪火昇仙之說哉。古者方策繁重。藏書為難。堯舜以來。聖王之典籍盡在王府。不得其人以守之。保無散佚。老子之隱柱下也。其非有心。待吾子而傳經歟。長年古人常事而俗易滋疑。故屢更姓字。檀弓載孔子從之助祭。老子直呼其名。非師弟何以如是。子夏告魏文侯曰。仲尼師耼。而劉彥和亦言。李實孔師。後世顧以為否。夫聖人之大也。以其不自用而取諸人。以老子為孔子師。未必有益於老子。亦復何損於孔子。而令後人謂天人性命之學可以無師。而能其誤世非鮮。項槖嘗為孔子師矣。孔子不因之而小。獨於老子而自小乎。異端托老子。而老子遂非。刑名法術托孔子。而孔子豈謬。天人本無二理。聖人豈有二道。使老子本異端。而孔子稱之猶龍。又何以為孔子。此書雖不可稽。中亦微有差誤。然大要已明。自來誣老子者多矣。得是書可以稍正其妄愚。故與感應篇合而存之。夫道一而已矣。一者何理焉耳。理散於萬事。而皆本於心。心純乎理則天之與我者全。而道也德也皆是物也。白樂天云。道德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昇青天。蓋已得其大。凡而疵之者猶多。若韓昌黎其最著也。昌黎不知此書之義。而斥為坐井觀天。然孔子美其猶龍。而昌黎譏其坐井。豈所見反超於孔子乎。鄙老子者。不過謂其為神仙之祖。然神仙之名起於遷。固彼不知古人多不求名。聖不可知即是神仙。如浮邱及河上翁。傳詩傳易皆聖門之徒。而目以為仙。梅福一高尚者耳。而曰仙去。謂聖賢之外別有神仙。則盡人合天之學視為難能。而闢老子者非宗老子者尤誕。呼馬呼牛。老子亦復何計。第孔子所以稱之之故。千載不明。為可歎耳。
道光甲辰乾月雙流劉沅書時年七十有七
道德經解純陽子註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由也。道、言也。道本人所共由。然非常說所能盡也。名、稱也。道以名顯。故可指名。然非常稱所可泥也。無名即無極。有名即太極。物所自來。曰始物。所含育曰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欲、主靜之時。有欲、動察之機。觀、內視也。妙以虛靈之用。而言同出於先天。因事而異名。玄幽微之意。玄之又玄。中庸所謂隱也。眾妙之門。易所謂乾坤。其易之門也。
知美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美惡質之成於天者。若不善事之成於人者。已止也。知美與善之所以為美善。則自不為惡與不善也。有無、以生化言。難易、以事功言。長短、以器為言。高下、以地勢言。六者自然之理勢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離。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作、興起也。不離、不離道也。生、生成。有、有迹。為、振作。恃、矜誇也。弗居、功成身退如堯舜是也。不去、長保其美善也。蓋惟聖人知美善之所以為美善。是以恭己無為。不言而信。萬物風動咸協於中。被生成而無其迹。勤化導而化其矜。迨夫功成身泰。可以棄天下如敝屣。而天德之在我者。固無加損也。
不尚賢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尚、相誇尚也。難得之貨、謂非己有而必欲得之者。可欲、聲色臭味之屬。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夫知俱去聲虛、虛靜。實、誠實。心者神之舍。腹者氣之府也。弱、專氣致柔。強、剛健中正。無知不自恃其知。無欲能克其欲。不敢為、不敢妄有所作為也。為政以德。則無為而無不治。
道沖章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合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本沖虛。而用之或不能窮其量。其淵深而有本。則萬物之宗也。似想像之詞。此言道之體如是。體道者挫其銳氣。以直養而無害。解其紛紜。惟抱一而守中。由是而盛德之光輝發。邇而見遠。善世而宜民。湛然之體擬諸形容。若有所存而實無所存。虛明之至也。帝、上帝。先、無始之始。中庸所謂無聲無臭。至矣。
天地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仁者、生生之意。天地所以含育萬物。而聖人體之以治世者也。芻狗、束草為之。言使天地聖人而不仁。則萬物百姓皆以芻狗視之。何以包含徧覆於無已乎。下二句乃正言之。無底曰橐。有孔曰籥。言氣機之鼓盪。闔闢者似之其流通。運行而不息者。則所謂仁也。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承上文橐籥之意。而申言之。虛則含宏而能翕。受動則變化。而用不窮。數窮功效竭也。中、天下之大本。聖人之仁。即天地之所以生萬物者也。守、奉持之意。
谷神章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山穴曰谷。人身虛靈之性曰谷神。不死、至誠無息也。玄陰而牝。陽太極之樞。造化之本也。故謂天地根。緜緜不絕也。勤、急切也。道本自然故用之以不勤為妙。
天長地久章第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乾元資始而不窮。故曰長。地道無成而有終。故曰久。不自生。無心而生化也。後其身不依形而立。身先先天而天。弗違也。外其身、不以嗜欲為身累。身存、不隨死而亡也。無私則與天地合撰。成、其謂能成德於己。
上善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上善、善之至者。若水、天機活潑。不爭、無成心也。眾人、庸眾無識之人。眾人狃於一偏。故違道而爭。上善之人居則擇地而蹈。心則深藏若虛。愼所與之人。復近義之信。施諸於政。惟求可以適治。任人以事。惟期不負。所能慮善以動。動惟厥時。所謂不爭者如此。尤、怨悔也。
持盈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貽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偏持。己止也。揣、妄揣。銳、躁進也。偏持己見而自滿。不如止足之安。妄為揣測而躁率。難保愼終如始。二者皆由意氣之盛。而道德莫能守也。金玉滿堂、喻道在吾身用之不竭也。天道惡盈而好謙。君子遯世而不悔。故富貴而驕者。自貽其咎。功成身退者。法乎天行也。
載營魄章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長上聲營、魂也。一、不二致。柔、直養而無害。嬰兒、赤子也。玄、黑色幽暗之意。覽、觀也。蔽於聞見曰玄覽。心為君。主七情六賊。譬曰民五官百骸。有如國無為。從容中道。天門、元神所棲。雌、陰滓。知私智也。不息曰生。涵養曰畜。生而不有。神為之生也。為而不恃。氣為之為也。長而不宰。為一身之長而不假於制伏之勞也。葢人受中以生官骸之用依於魂魄。得之則生。失之則死。惟內不能葆其神氣。外不能袪乎物誘。斯無以復性而成德。抱一者其神存。致柔者其氣固。而又滌除障礙檢束形骸。俾元神依於祖竅而化厥陰。柔、性體。極於空明而絶乎私慮。極致德之幽微。至是乃為無加也。
三十幅章第十一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此言至無而含至有也。車有三十幅。以象日月居輪之中心者。為轂車之所恃以運轉也。當其無。謂居空隙之處。埏埴以水粘土而為器也。器非埏埴不成。及其成也。埏埴仍歸無用。故曰當其無也。戶牖非若棟梁之重。係於室而非此則室為無用故。若無關而實有用也。葢道不外於動靜。動而為有。根於至靜。故凡涉於有者。以為推行之利。居於無者。即裕推行之機。要亦互為其根。闔闢變化之理而已。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蔽於外則亂其真。五者皆逐於嗜慾之蔽。腹深藏。目外炫。言聖人靜深而有主。不隨物而思遷。故去其可甘而全其至真也。
竉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於天下。
為吾為天下之為去聲驚、危懼意。貴、重也。大患禍害之難堪者。若身、視如身受也。竉為下、非良貴也。言常人之情。營營於得失。故竉辱若驚。困於身之嗜欲。惟恐有害於身。故視大患不能。一朝居以身為天下者。不自私其身。而欲偕天下於大道也。貴、以愼重言。愛、以關切言。可寄於天下竉辱不驚也。可以託於天下。不以一身之患為患也。此為徒愛其身。而不知以道濟天下者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