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平經(3)Tai Ping Jing

(2011-06-01 06:15:34)
标签:

李君

三界

白童子

太玄

神助

黄信阳论道

黄信阳

道家

文化

分类: 道教文化与宗教法规

〈起〉後聖李君太師姓彭,君學道在李君前,位為太微左真,人皇時保皇道君並常命封授兆民,為李君太師,治在太微北塘宮靈上光臺,二千五百年轉易名字,展轉太虛,周旋八冥。上至無上,下至無下,真官希有得見其光顏者矣。

後聖李君上相方諸宮青童君。

後聖李君上保太丹宮南極元君。

後聖李君上傅白山宮太素真君。

後聖李君上宰西城宮總真王君。〈止〉

右五人,一師四輔。〈起〉輔者,父也,扶也。〈止〉尊之如父,持之得行,總號為輔。分而別之,左輔右弼,前疑後承。承者,發言舉事,拾遺充足,制斷宣揚,即是宰也。疑者,向思未得,啟發成明,即是傅也。弼者,必定猶預,即是保也。扶君順師,周匝入道,即是相也。四五占候,俱詳可否,贊弘正化,總曰輔師。閑居之時,前向有疑,問之傅。後顧慮遺,問之承。右有所昧,問之弼。左有未明,問之輔。諮詢四輔,相保傅宰,成功在師,不可闕也。聖帝垂範,使後遵行。入有保,保用事也。陰屬右,靜寶真也。出有師,師用事也。陽屬左,動歸寂也。至此最難,故略輔相而言師也。望有傅,傅在前,敷說議趣也。顧有宰,宰在後,決斷是非也。其餘公卿有司仙真聖品大夫官等三百六十一,從屬三萬六千人,部領三十六萬,人民則十百千萬億倍也。常使二十四真人密教有心之子,皆隸方諸上相,不可具說。但諦存其大,自究其小也。」「善哉!今日問疑,更聞命矣。」

問曰:「李君何所常行,而得此高真,太師四輔學業可聞乎?」「善哉!子為愚者,迷不信道,學不堅固,進退失常,墮卑賤苦,故勤勤問之乎?今為子說之。夫無始中來,積行久久,一善一惡,不可具言,言之無益。今取近所行,得成高貴者靈書紫文為要。〈起〉東華玉保高晨師青童大君,大君清齋寒靈丹殿,黃房之內,三年,上詣上清金闕。金闕有四天帝,太平道君處其左右。居〈起〉太空瓊臺洞真之殿,平玉之房,金華之內,侍女眾真〈止〉五萬人,毒龍電虎,玃天之狩,羅毒作態,備門抱關,巨蚪千尋,衛於墻 ?  。飛龍奔雀,溟鵬異鳥,叩啄奮爪,陳于廣庭。天威煥赫,流光八朗,風鼓玄旌,回舞旄蓋;玉樹激音,琳枝自籟;眾吹靈歌,鳳鳴玄泰;神妃合唱,麟舞鸞邁;天鈞八響,九和百會。青童匍匐而前,〈止〉請受靈書紫文、口口傳訣在經者二十有四:一者真記諦,冥諳憶;二者仙忌詳存無忘;三者〈起〉採飛根,吞日精;四者服開明靈符;五者服月華;六者服陰生符;七者拘三魂;八者制七魄;九者佩皇象符;十者服華丹;十一者服黃水;十二者服迴水;十三者食鐶剛;十四者食鳳腦;十五者食松梨;十六者食李棗;十七者服水湯;十八者鎮白銀紫金;十九者服雲腴;二十者作白銀紫金;二十一者作鎮;二十二者食竹筍;二十三者食鴻脯;二十四者佩五神符。備此二十四,變化無窮,超淩三界之外,遊浪六合之中。〈止〉災害不能傷,魔邪不敢難。皆自降伏,位極道宗,恩流一切,幽顯荷賴。不信不從,不知不見,自是任闇,永與道乖。塗炭凶毒,煩惱混 ?  。大慈悲念,不可奈何。哀哉,有志之士,早計早計,無負今言。」曰:「善哉,善哉!今日問疑,更聞命矣。」

〔存〕甲部第一云:「學士習用其書,尋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為主。」道教義樞卷二七部義及雲笈七籤卷六四輔引。

〔存〕甲部第一又云:「誦吾書,災害不起,此古賢聖所以候得失之文也。」又云:「書有三等,一曰神道書,二曰覈事文,三曰浮華記。神道書者,精一不離,實守本根,與陰陽合,與神同門。覈事文者,覈事異同,疑誤不失。浮華記者,離本已遠,錯亂不可常用,時時可記,故名浮華記也。」又云:「澄清大亂,功高德正,故號太平。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時。故此經云,應感而現,事已即藏。」又云:「聖主為治,謹用茲文;凡君在位,輕忽斯典。」雲笈七籤卷六四輔引。書有三等,並見太平經鈔癸部,據敦煌目錄,應作甲部。

〔存〕太平部卷第八老子傳授經戒儀注訣云:「老子者,得道之大聖,幽顯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 ?  所住,常 ?  不在。不在之在,在乎 ?  極。 ?  極之極,極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極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應十方。敷有 ?  之妙,應接 ?  窮,不可稱述。近出世化,生乎周初,降跡和光,誕於庶類,示明胎育,可以學真,雖居下賤, ?  累得道。周流六虛,教化三界,出世間法,在世間法,有為 ?  為,莫不畢究。文王之時,仕為守藏史。或云,處世二百餘載。至平王四十三年,太歲癸丑,十二月二十八日,為關令尹喜說五千文也。」三洞珠囊卷九老子為帝師品引。按此敘老子事跡或出於太平經卷八,然雲笈七籤卷四十說戒引太玄部卷第八老君傳授經戒儀注訣云云,二經所引卷數書名相同,則太平太玄,必有一誤,姑存俟考。

太平經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乙部不分卷

太平經鈔乙部

合陰陽順道法

還年不老,大道將還,人年皆將候驗。瞑目還自視,正白彬彬。若且向旦時,身為安著席。若居溫蒸中,於此時筋骨不欲見動,口不欲言語。每屈伸者益快意,心中忻忻,有混潤之意,鼻中通風,口中生甘,是其候也。故順天地者,其治長久。順四時者,其王日興。道無奇辭,一陰一陽,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亂;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詳思此意,與道合同。

錄身正神法

天之使道生人也,且受一法一身,七縱橫陰陽,半陰半陽,迺能相成。故上者象陽,下者法陰,左法陽,右法陰。陽者好生,陰者好殺。陽者為道,陰者為刑。陽者為善,陽神助之;陰者為惡,陰神助之。積善不止,道福起,令人日吉。陽處首,陰處足。故君貴道德,下刑罰,取法於此。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罰,亦取法於此。故人乃道之根柄,神之長也。當知其意,善自持養之,可得壽老。不善養身,為諸神所咎。神叛人去,身安得善乎?為善不敢失繩纏,不敢自欺。為善亦神自知之,惡亦神自知之。非為他神,乃身中神也。夫言語自從心腹中出,傍人反得知之,是身中神告也。故端神靖身,乃治之本也,壽之徵也。無為之事,從是興也。先學其身,以知吉凶。是故賢聖明者,但學其身,不學他人,深思道意,故能太平也。君子得之以興,小人行之以傾。

脩一卻邪法

天地開闢貴本根,乃氣之元也。欲致太平,念本根也。不思其根,名大煩,舉事不得,災並來也。此非人過也,失根基也。離本求末,禍不治,故當深思之。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也,命之所繫屬,眾心之主也。當欲知其實,在中央為根,命之府也。故當深知之,歸仁歸賢使之行。人之根處內,枝葉在外,令守一皆使還其外,急使治其內,追其遠,治其近。守一者,天神助之。守二者,地神助之。守三者,人鬼助之。四五者,物祐助之。故守一者延命,二者與凶為期。三者為亂治,守四五者禍日來。深思其意,謂之知道。故頭之一者,頂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臍也。脈之一者,氣也。五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腸胃也。能堅守,知其道意,得道者令人仁,失道者令人貪。

以樂卻災法

以樂治身守形順念致思卻災。夫樂於道何為者也?樂乃可和合陰陽,凡事默作也,使人得道本也。故元氣樂即生大昌,自然樂則物強,天樂即三光明,地樂則成有常,五行樂則不相傷,四時樂則所生王,王者樂則天下無病,蚑行樂則不相害傷,萬物樂則守其常,人樂則不愁易心腸,鬼神樂即利帝王。故樂者,天地之善氣精為之,以致神明,故靜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能通神明,有以道為鄰,且得長生久存。夫求道常苦,不能還其心念,今移風易俗,趨其心指,誰復與之爭者?太平樂乃從宮中出邪?固以清靖國,安身入道,夷狄卻,神瑞應來。懸象還,凶神往。夫人神乃生內,返遊於外,遊不以時,還為身害,即能追之以還,自治不敗也。追之如何,使空室內傍無人,畫象隨其藏色,與四時氣相應,懸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藏象,下有十鄉,臥即念以近懸象,思之不止,五藏神能報二十四時氣,五行神且來救助之,萬疾皆愈。男思男,女思女,皆以一尺為法,隨四時轉移。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白童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黃童子十二。二十五神人真人共是道德,正行法,陽變於陰,陰變於陽,陰陽相得,道乃可行。天須地乃有所生,地須天乃有所成。春夏須秋冬,晝須夜,君須臣,乃能成治。臣須君,乃能行其事。故甲須乙,子須丑,皆相成。作道治正當如天行,不與人相應,皆為逆天道。比若東海居下而好水,百川皆歸之。因得其道,鯨魚出其中,明月珠生焉,是其得道之效也。道人聚者,必得延年奇方出,大瑞應之。眾賢聚致治平,眾文聚則治小亂,五兵聚其治大敗。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與德,若衣之表裏。天不廣,不能包含萬物。萬物皆半好半惡,皆令忍之,人君象之,次皇后後宮之象也。此二者,慈愛父母之法也。故父母養子,善者愛之,惡者憐之,然後能和調家道。日象人君,月象大臣,星象百官,眾賢共照,萬物和生。故清者著天,濁者著地,中和著人。

調神靈法

吾欲使天下萬神和親,不復妄行害人,天地長悅,百神皆喜,令人無所苦。帝王得天之力,舉事有福,豈可間哉?〈起〉故聖人能守道,清靜之時旦食,諸神皆呼與語言,比若今人呼客耳。〈止〉百神自言為天吏為天使,群精為地吏為地使,百鬼為中和使。此三者,陰陽中和之使也。助天地為理,共興利帝王。

守一明法

〈起〉守一明之法,長壽之根也。萬神可祖,出光明之門。守一精明之時,若火始生時,急守之勿失。始正赤,終正白,久久正青。洞明絕遠復遠,還以治一,內無不明也。百病除去,守之無懈,可謂萬歲之術也。守一明之法,明有日出之光,日中之明,〈止〉此第一善得天之壽也。安居閑處,萬世無失。守一時之法,行道優劣。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故元氣無形,以制有形,以舒元氣,不緣道而生。自然者,乃萬物之自然也。不行道,不能包裹天地,各得其所,能使高者不知危。天行道,晝夜不懈,疾於風雨,尚恐失道意,況王者乎?三光行道不懈,故著於天而照八極,失道光滅矣。王者百官萬物相應,眾生同居,五星察其過失。王者復德,德星往守之。行武,武星往守之。行柔,柔星往守之。行強,強星往守之。行信,信星往守之。相去遠,應之近。天人一體,可不慎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