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之我见Tao Teh King

(2011-03-04 09:57:09)
标签:

《道德经》

道家

黄信阳

黄信阳论道

灵山

文化

分类: 玄门讲经与道教论坛

叶曼

 

道德經原名老子, 乃諸子百家之一. 至唐玄宗, 取上篇之 「道可道」 之道, 下篇之 「上德不德」 之德, 改稱道德經.

 

老子姓老, 如二十四孝中, 娛親之老萊子, 亦姓老. 不知史書為何稱老子姓李?  或因古字体 「老」「李」 極形似? 實則春秋時並無李之 一姓, 甚至有人稱並無李之一字. 其實李乃菓名, 如桃、杏.

 

「老子」一書之為書名, 亦如孫子、墨子等等. 當時百家爭鳴, 人若求出名, 都以著作播名於世, 故戰國時百花齊放.

 

唐朝在五胡亂華之時, 原為鮮卑族與漢族之混血族群. 建立朝廷, 統一天下之後, 必須滌除胡之血統, 認承古代聖哲為祖宗, 於是乃認祖歸宗於老子, 而姓李.

 

自漢初立國, 史稱「文景之治」 因文帝之母竇太后, 崇習道學, 甚至漢武帝雖獨尊儒術, 事實上, 依然 「外尊儒術」. 卻都 「內崇黃老」.

 

道德經雖然僅五千二百五十四字, 但自古以來, 為其註解者約二千七百人, 註解字數,約五千萬餘字,  亦即每一字約有一萬字註解之. 即在國外, 譯者亦多, 據統計, 除聖經外, 將原文譯成外國文字者, 老子名列第二.

 

現在流通版本皆用晉朝王弼之注. 王弼著作甚多, 不幸二十四歲即去世, 才子早夭, 實為中國文化之損失.

 

因道德經之名, 而稱道家、道教, 實則「道」所指, 乃指其可行之道, 「德」者,得也, 乃指其所行之得. 王弼注「可道之道, 可名之名, 指事造形, 非其常也.」但未將此「常」字加以重視. 用現代名辭, 此常, 乃係指本體. 故「常」具「無」與「有」. 因具無, 真空生妙有, 所以可以觀其妙, 「常」具「有」, 有乃無疆無涯, 所以可以觀其無盡之物. 「無」因有「有」而無, 「有」因有「無」而有.

 

是以在本體「常」之所以說「常有」、「常無」, 而非說「道有」「道無」. 古聖哲無論儒、道、釋、皆重「一」. 孔子:「吾道一以貫之」,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釋迦先說四諦, 再說十二因緣, 皆是方便, 為初學弟子說世間法. 最後則說「祇此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是以道德經第二章, 即聲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 更能解釋第一章之「常有」「常無」. 唯有本體, 包涵萬有而真空, 是以有與無皆出自本體, 故「玄之又玄」. 唯生起作用, 乃有分別心, 是以有「道」, 有「德」, 一切皆源於「知」之一字, 此即分別心.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較, 高下相傾」. 有「此」方有「彼」. 第十章則更明顯說「載營魄抱一」, 「營」指物質, 「魄」指精神. 此身載二者, 修行須抱「一」.

 

此本體「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搏之不得, 皆不可致詰」. 義即不可思, 不可議. 而道之起用, 則用於本體之具「有」具「無」,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無論造屋、製器皿, 皆本於此, 故一切視、聽、及任何舉動, 皆由於本體, 故將物質精神「混而為一」.

 

再特別說明「常」為本體. 「萬物並作, 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静, 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由此更可證明「常」乃指萬物萬事之本體, 而非經常、恆常.

 

道乃指本體起用之行, 雖亦不可言說,不可規範, 但整部道德經, 用種種說法描述其形式及行法.

 

至於本體, 可由一偈, 約略狀其一二「有物先天地, 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物主, 不逐四時凋」。此即「常」

 

「有物」故「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皆說本體之「有」. 釋家則描述「物」之始, 為「鄰虛塵」, 繼問多少「虛無」可作成一物質? (鄰虛塵). 故釋家認為物質, 皆為虛幻. 是以憨山大師描述中國三大文化, 儒家所說為「世間法」, 道家所說為「出世間法」, 釋家所說為超「世間」及「出世間」之「超世間法」.

 

老子所注重者, 另一重點為重柔弱, 而忌剛强. 强調柔弱乃「生」之徒, 剛强乃「死」之徒. 當「生」長之時, 無論植物.動物; 皆極柔. 極弱. 而「死」, 無論枯枝敗葉, 或屍體, 皆極僵硬. 故老子教人處事待人, 盡量以柔和為主.

 

老子提倡謙下, 如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如第三十章「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驕,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壯則老, 是謂不道, 不道早已」。又如第三十四章:「萬物恃之而生, 生而不辭, 功成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如第五十一章

「故道生之, 德畜之, 長之, 育之, 亭之, 毒之, 養之, 覆之,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老子非攻, 非戰。 如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 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 必有凶年」。 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 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戰勝以喪禮處之」。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不敢進寸而退尺…禍莫大於輕敵, ….故抗兵相加, 哀者勝矣」。

 

老子提倡自然, 反對一切人為. 人應以地為法, 地無分別心, 地承受萬物, 孕育萬物, 包藏萬物, 故稱地為母. 地乃以天為法. 順春夏秋冬之轉, 承旱澇風雪之變. 天乃以道為法, 行所當行, 潤澤而不言功, 普惠而不望報. 道乃以自然為法, 有所自﹝因﹞, 必有所然﹝果﹞.絕不逆天行事.

老子重視, 和光同塵, 反對特立獨行, 不作異於常情之事.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故「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老子反對以「自我」自重,故「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故「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及吾無身, 何患之有」?

老子認為世間之提倡聖賢、孝慈、忠良皆因大道废, 乃有聖者智者出. 為爭取聖智之名, 而有大伪. 六親不和, 方有孝慈之鼓勵. 國家昏亂, 乃見忠臣. 君主無能, 乃顯良臣. 世之所以有善有美, 皆因有不善不美.

老子主張「重」與「靜」, 反對「輕」與「燥」. 因為重為輕之根, 靜為燥之君. 重則不敢輕舉妄動,靜則不會失言寡信. 動物中牡強、牝弱, 牝則以靜勝牡, 故知其雄, 守其雌.

 

老子所談似為一般人說做人處世之道, 其實乃為當政者談治國御民之帝王術.

老子反對多言,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行不言之教」.「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者不辯, 辯者不善」.

老子數數提出「善」, 善不僅是善惡之善,而多數是指「能」. 所以第六十八章, 具體提出「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 是以我認為老子是最善知如何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是最高明的權術家.

 

老子主張少欲知足, 如第九章「持而盈之」. 「揣而梲之」.皆是不知足. 「金玉滿堂, 莫之能守」.「富貴而驕, 自遺其咎」.皆是不知足而又多欲, 最後多有身敗、名裂、國破、家亡、之結果. 老子並非主張不「行所當行」, 而是應該「行過便休」.而且主張「功遂身退、天之道」. 所以老子又主張「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自然乃「因」有所「自」, 是以「果」有其必然. 自然即是因果. 因是動機, 果是果報.無無因之果, 亦無無果之因. 即使並未實施, 起心動念, 已造成因果 . 故古人有誅心之論.

 

老子反對一切人為的仁、義、理、智、信, 認為人為即偽. 故老子認為「道失而後有德」, 貪得無厭, 因為不遵守應行之道. 故失道, 而只注重德. 「德失而後有仁」, 多臧誨盜, 於是提出人對人的仁字, 己所不欲,毋施於人. 「仁失而後有義」, 義者宜也, 不知仁, 仁,乃人對人應處之道, 則其他人雖事不關己, 亦覺此事不宜作, 此人不宜交. 所以方講義. 「義失而後有禮」, 義原是應該人人具有的, 應該施行的. 可是特別被提出, 使有了「義人」「義行」. 為了使人人都能做適宜於社會群居的行為, 不得已, 而提倡禮. 禮者理也. 禮法不出人情, 便是合理.

 

但是在老子的心目中: 禮之行乃是因為「忠信之薄, 而亂之首」.所以孔子問禮於老子, 被老子大教訓一番. 孔子之所以了不起, 是他在弟子面前, 被老子嚴詞訓斥, 他不但不拂袖而去, 反而讚嘆老子「其猶龍耶」!

 

老子認為執政者治理國家, 應該重實際, 使民少知寡欲. 故提出虛其心, 實其腹.老百姓所求者, 只是飽暖, 安居, 無憂慮. 使人民造反、革命, 是不太容易的事,但是如果不造反, 也是死路一條, 於是只好鋌而走險了.

 

老子認為為政不在多言, 言多必失, 言而不行, 則必寡信. 治國,「信」比物阜, 兵強更重要, 所以孔子看重信. 李斯為秦取信於民, 以重賞移石碑.

老子提出「治大國, 若烹小鮮」, 這個比諭, 實在極妙. 烹小鮮, 動太多, 則爛,動太少, 則焦. 治大國, 亦然! 管太嚴, 如築高堤防川; 管太少, 則水溢滿漫流.是以不可無「法」, 使人民無所遵循;  又不可法令如毛,則使人民動轍得咎.

 

老子的三寶. 提起三寶, 人們使聯想到佛家的佛法僧三寶. 其實早在紀元初佛法傳入中國的二百五十年前, 老子即提出三寶.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寶, 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 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 舍儉且廣, 舍後且先, 死矣. 夫慈, 以戰則勝, 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 以慈衛之.」猫很怕狗, 鳥很怕鷹, 但是母猫保衛小猫, 狗來則母猫竪身以衛之. 老鷹捉小雞, 母雞奮身以衛之. 因為慈愛, 故勇敢. 儉故能廣, 我們能將時間、精力、不浪費, 便是儉. 於是方能勻出時間和精力, 廣擴做更多的事. 人人爭先便多爭鬥, 是以老子經常提出居下, 處後. 便無人與之爭. 若是捨後而爭先, 再加上不慈而勇, 不儉而廣, 一定是死路一條.

 

老子之中心主張, 是守弱而不逞强; 處下處後而不居上居先; 務實際而不崇尚虛榮; 慎言語而不誇大張狂. 有所不為, 始能無所不為. 五千言的老子一書, 兩千五百年以來, 成為千千萬萬人的座右銘, 成為治理國家的最高政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