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八十一化图(51-60)Lao tze story

标签:
老聃泰山《文心雕龙》《太平经》上元夫人黄信阳黄信阳论道杂谈 |
分类: 道学经典与全真科仪 |
第五十一化、叹犹龙
周景王二十三年己卯,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该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焉。”敬叔曰:“诺。”于是孔子与南宫敬叔见老聃。归,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游;兽,吾知其走。飞者,可以矰;游者,可以纶;走者,可以网。至于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炁,养乎阴阳,吾不能测也。老子其犹龙乎!”
《文心雕龙》云:“伯阳识礼,而仲尼访问,爰序《道德》,以冠百氏。然则鬻为文友,李实孔师。圣贤并世,《经》、《子》异流矣。”
第五十二化、教卫生
庚桑子曰:“吾材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往见老聃耶?”南荣趎乃嬴粮七日七夜,至老聃之所。老聃曰:“子何乃与人偕来之众也?”趎惧然顾其后。老聃曰:“子不知吾所谓乎?”趎俯而惭,仰而叹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老聃曰:“何谓也?”趎曰:“里人问之病者,能言其病,然病犹未病也。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老聃曰:“而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求诸己乎?能倏然乎?能儿子乎: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终日视而不瞚,偏不在外也;终日握而手不挽,共其德也。行不知其之,居不知其所为,与物逶迤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也已。”
第五十三化、训阳子
老聃西游于秦,阳子居邀于郊,至梁而遇老聃。老聃中道仰天而叹曰:“始吾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也!”阳子居不答。至舍,盥漱巾栉,脱履户外,膝行而前,请问其过。老聃曰:“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蹙然变容曰:“敬闻命矣。”他日,阳子居再见老聃,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被万物,而不恃有德,而不称其名。立乎不测,而游乎无有者也。”
第五十四化、谭天地
老君当周之末,隐于景室山。时有黄发老叟五人,或乘鹤或衣羽,手执青筠之杖,相与共谈天地之数,世无知者。老君著书,垂十万言,傍有二神人,捧金壶盛墨汁,状若淳漆,洒木石皆成篆隶以写之。迨金壶汁尽,二人乃刳心沥血,以代墨焉。五老即五天帝,景室即太室山也。
《史记》:周夷烈王二年,太史儋过秦,献公闻之郊迎,授馆,致礼问曰:“孤不肖,先生幸临宠之。军旅之事,不敢渎听。天之历数,可得闻乎?”太史儋曰:“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载而复合,合七十载而霸王者出焉。过此已往,未可问也。”公悦曰:“愿先生少留,寡人事之。”明日,太史弗谢,遂出散关云。
第五十五化、诏沈羲
周赧王十年丙辰,老君遣使召隐士沈羲。羲本吴郡人,学道于西蜀,能救人疾苦。一日,诣卓孔宁家,路逢青龙车、白虎车、白鹿车各一乘,导从甚众,皆朱衣仗节。曰:“君非沈道士乎?”羲曰:“某是也。”骑士曰:“处士阴功及物,心不忘道,少小以来,履行无过。黄老君[据《仙传》称‘黄老君’]遣仙官来迎。乘白鹿车者,侍郎薄延也;青龙车者,度世君司马生也;白虎车者,送迎使徐福也。”须臾,三仙羽衣持节,以白玉册、青玉界、丹玉字,授羲碧落侍郎。遂载羲去。
第五十六化、付鬼林
秦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封禅泰山。乃建老君祠于楼观之南,世给庙户,亲制祝文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老君去则西游,反则东顾。朕方有事蓬瀛,愿垂影响。”始皇躬行飨礼。俄见老君降于座所,帝惊喜再拜,罄折求道。老君笑而不答,命授以《鬼林经》、策役鬼神之符。犹恳请不已,老君忽隐不见,始皇瞻礼而还。
第五十七化、解道德
老君在汉文帝时,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汉文帝读五千文有所未解,或告曰:“河滨有老人,深明《道德》。”帝遣使齎经问之公,公曰:“道尊德贵,非可遥闻。”帝乃亲诣。公倨坐于草庐之中,帝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何乃高乎?”公抚掌跃身,去地数丈,止于太虚之中,俯而答曰:“余上不在天,下不居地,中不累人,何民之有乎?”帝乃悟,始知为神人,蒙公教之。乃授帝《素书》二编,曰:“熟研此,则所疑自决。无事多言也。”
第五十八化、授道像
汉武帝好道慕仙,遍祀山川灵祠,冀有所遇。感老君,命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于宫中。察其精诚,随机而开诲之曰:“子虽好道,而不知其因。夫欲修道,先营其炁。《太真仙经》所谓‘行益易之道’,盖益者,益精;易者,易形也。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离死厄。行益易者,谓常思灵宝。灵者,神也;宝者,精也。子但爱精固炁,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神,神化为液,液化为髓。行之不倦,神炁充益。为之一年,益炁;二年,益血;三年,益精;四年,益脉;五年,易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形易则变化成道矣。”上元夫人曰:“汝好道,召灵祷河,亦为勤矣。而不能获,实有由也。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贼。五者截身之刀锯,刳命之斧斤也。
虽复志好长生,不能遣兹五事,徒尔自劳,但得小益以自支柱耳。若自今以往,泻汝五性,反诸柔善,明务察下,慈念矜宽,惠贫恤寡,薄赋爱身,常为阴德,救济死厄,去诸淫,养汝神,放诸奢,处至俭,勤斋戒,节饮食,鸣天鼓,饮玉浆,荡华池,叩金梁。按而行之,当有易耳。”王母乃遣侍女纪罗容授帝白银像五躯、《六甲灵飞》、金书秘字左右策精之文,及《上清十二事》。帝拜受之,并安奉于柏梁台。帝自受法六年,意炁清阳,自谓神真见降,必当度世。恃此不修至德,更兴土木,万民劳弊,杀伐不休,路盈怨叹。至太始元年丙戌十一月,天灾柏梁台,真形图、《灵飞经》、箓、《十二事》及自撰所授凡十四卷,并函皆失。累祈王母,不复降矣。
第五十九化、游琅琊
北海人于室[后改名“吉”]好道术,因得痼疾十余年,百药不能愈,遂晨夕焚香告天,忽于汉成帝河平二年甲午,感老君化身下降,游于琅琊曲渊之上,授吉《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皆缥素朱界,青首朱目[青,白也;素,缣也;以朱为界,道首标也;目,题目也。青者,主生仁而有心;赤者,太阳上天之正色也],号《太平青领书》[善者悉使青首而丹目,合乎吾之道也。乃丹青之信也]。其要曰:且人之生也,天付之以神,地付之以精,中付之以炁。人能保精、爱神、护炁,内则致身长生,外则治国太平。
孝章帝元和二年,复过琅琊,授吉一百八十戒,以助诸祭酒保身修真,顾谓吉曰:“从戒得道,道本无形,从师得成。道不可废,师不可轻。”吉稽首再拜而谢。
按《后汉书•襄楷传》云:楷孝桓时复上书言:“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故国嗣不兴。楷言多切直,帝不能用。章怀太子注,引《太平经•与帝王》篇曰:“真人问神人曰:‘吾欲使帝王立致太平,其可闻耶?’神人言:‘但顺天地之道,不失铢分,则立致太平。元炁有三名,为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为天、地、人;天有三名,为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与平土;人有三名,为父、母、子;政有三名,为君、臣、民。此三者,常相得腹心,不失铢分,使其同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也。”
范晔论曰:“古人有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而张衡亦云:“天文历数,阴阳占候,今所宜急也”。
郎顗、襄楷皆能仰瞻俯察,参诸人事,祸福吉凶既应,引之教义亦明。此盖道术所以有补于时,后人所当取鉴者也。
第六十化、校图籍
安帝永初三年己酉二月,老君降于泰山,遣泰山使者雅羽,以车骑召江夏善士刘图,欲使校定天下簿籍、图书。图至,见老君当殿南面而坐,太上居东西向,九天仙君居南北向,八极天君西东向。命图与官属校定天下名籍,三日而毕。老君欲示图以罪福报应,乃命羽将图入地狱。凡至八十一重,图见父在狱受苦,出告老君,为父哀求,乃命释之。又令将图至天堂,见太清宫中,金台玉殿,音乐自然,仙真多着青衣,执金简,歌诵经文。观毕,遣回。图因此得道,遂为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