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始少陽皆出老子Lao tze

(2010-12-31 08:17:42)
标签:

太上老君

南山

混元录o

全真派

老子

黄信阳论道

黄信阳

文化

分类: 玄门讲经与道教论坛

中華宗教研究社秘書長  李顯光

 

老子是是道家思想的奠基者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第一次提出了“道”這個哲學的最高範疇,開創了中國哲學發展的新階段。其理論通過道教而得以延續並發展。道教效法天道的自然論,和“重生貴己”的人生論,將“長生久視之道”發展爲長生成仙之道。

一、少陽派源於華山

丹家有所謂“文始最高,少陽最大”,少陽派指以東華紫府少陽帝君王玄甫為祖的金丹派,特別是全真派。由以下資料可知,元代始有“少陽帝君”之說。王重陽對傳承叙述如下:

汝奉全真,繼分五祖,略將宗派稱揚。老君金口親付與西王聖母,賜東華教主,東華降鍾離承擔,傳玄理富春劉相,呂祖悟黄糧登仙,弘誓願,行緣甘水復度重陽,過山東遊歷直至東洋,見七朵金蓮出水,邱劉譚馬郝孫王吾門弟子,天元慶會萬朵玉蓮芳。

元代秦志安最早明確指出王玄甫是東華帝君,作於元太宗十三年(1241)的《金蓮正宗記》說:

帝君姓王氏,字玄甫,道號東華子。生有奇表,幼慕真風,白雲上真見而愛之……乃引之入山,授之青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先生得之,拳拳服膺,三年精心,盡得其妙,遂退居於崑崙山煙霞洞,頤神養浩,久之結草廬以自居,篆其額曰“東華觀”。韜光晦迹,百有余年,而人未知也……開闡玄風,發揮妙蘊,陰功濟物,玄德勤天,故天真賜號曰東華帝君,又曰紫府少陽帝君。授度門人正陽真人鍾離雲房,嗣弘法教…全真之道由此濫觴,故立之以為全真第一祖也。

元朝全真派道士謝西蟾、劉志玄編撰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書成於泰定四年(1327):

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理皆莫詳。得太上之道,隱崑崳山,號曰東華帝君,復居五台山紫府洞天,或稱紫府少陽君,示現於終南山凝陽洞,以道授鍾離子,又按《仙傳拾遺》云:帝君盖青陽之元氣,萬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宫,紫雲為盖,青雲為城,仙僚萬億,校錄仙籍,以秉命於老君。所謂王姓者,乃尊高貴上之稱,非其氏姓也…元世祖皇帝封號東華紫府少陽帝君。

《道藏》有李簡易著於景定五年(1264)的《玉谿子丹經指要》,闡述南宗丹法,卷首載〈混元仙派圖〉為研究兩宋内丹傳承的學者所重視。《混元仙派圖》前有混元教主萬代宗師太上老君,傳西靈金真萬炁祖母元君,傳東華木公上相青童帝君,傳華陽真人,傳正陽真人,正陽授王鼎真人、成都真人、純陽真人、王老真人、耳珠真人、陳朴真人,始分派別。其後純陽真人授二十餘人,其中有劉海蟾、施肩吾、陳七子、李鐵拐、曹國舅、趙仙姑、郭上竈、徐神翁、王重陽等。王重陽以下七真傳全真派,所謂北宗。劉海蟾授六人,其中有張平叔、三十代天師張虛靖、藍養素、馬自然等。張平叔傳石得之,石傳薛復命,薛傳陳泥丸,陳傳白玉蟾,即所謂南宗。

鍾離簡與弟權俱入華山三峰得道,後道備白日昇天;呂洞賓因游華山遇鍾離子傳授延命之術; 陳堯咨訪陳摶,座中有鍾離子;陳摶曾隨何昌一學鎖鼻術;譚峭居終南山時,與之為師友;華陽隱士李琪自言唐開元中郎官,人罕有見者;關中逸人吕洞賓有劍術,雖數百里頃刻輒至,皆數至摶齋館,與之酬唱如交友;劉海蟾陶真於泰華之間,遁迹於終南之下;張無夢入華山與种放、劉海蟾結方外友,事陳希夷先生;從陳摶學者众,有張乖崖、傅霖、穆修、李挺之、張刺達、塗定辭、楊扆、种放、賈德昇、陳景元、張無夢;與之遊者有王溥、劉若拙、張虛白、混沌道士、蘇澄隱、胡釗等。

唐朝尊崇老子為聖祖,自稱為聖裔,神化唐宗室,封老子為玄元皇帝。宋代改稱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太上老君具有最尊崇的地位。真宗崇道,加老子封號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地位高居道教諸祖之上,道教成為官方宗教,《道德經》為官方聖經。因此陳國符認為“混元即玄元,宋人改作混元。” 謝守灝《混元聖紀》說:“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經歷天地,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其隨方設教,歷劫爲師。”李簡易將混元教主萬代宗師太上老君置於首位,正指出了道的源頭。

二、文始派源於樓觀

據《三丰集‧道派考》記:老子一傳尹文始,再傳麻衣,三傳希夷,四傳火龍,五傳張三丰。文始派是以關尹子為始祖,西漢劉向《列仙傳》中云: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常服精華,隱德修行。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炁,知有真人當過。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爲著書授之。後與老子俱遊,流沙化明,服苣勝實,莫知其所終。尹喜亦自著書九篇,號曰關令子。蕭天石《簡列修真必參書目》列文始派必修書目:關尹子、文始真經、仙學真詮、文始大道抉微、修真隱訣、通玄真經、文子纘義、文始經玄義。

尹喜曾任涵谷關關令,在此老子應其所求,著書上下篇,以道德五千言授之。《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記述尹喜受《道德經》後,「乃於草樓清齋屏絕人事,三年之內修煉俱畢。心凝形釋,無有飢渴,不畏寒暑。窮數達變之微,形一神萬之旨,悉臻其妙。乃自著書九篇,號關尹子。」後世稱為《文始真經》。《文始真經》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虛則無相,無則無執,故能極博大,而又極高明。養性貴神,養形貴氣,養命貴精,而養心則莫過於清靜虛無,精氣合一,心性合一,形合一,則自然頓超聖域。

〈四符篇〉云:“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譬如萬水可合為一水;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譬如萬火可合為一火;以我之魄合天地萬物之魄,譬如金之為物,可合異金而鎔之為一金;以我之魂合天地萬物之魂,譬如木之為物,可接異木而生之為一木,則天地萬物皆吾精、吾神、吾魄、吾魂。此即後世玄門所盛稱文始派丹法之最高指導原則。

《樓觀本起傳》云:樓觀者,昔周康王大夫關令尹喜之故宅也。以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因以名樓觀。此宮觀所自始也,問道授經,此大教所由興也。是以古仙哲後,景行高真,仰道德為生化之源,宗神仙為立教之本;尋眾妙之軌躅,慕重玄之指歸。故周穆西巡,秦皇東獵,并回轅枉道,親禮真宗。始皇建廟於樓南,漢武立宮於觀北。晉宋謁板,於今尚在。秦漢廟戶,相繼不絕。《混元聖紀》謂秦始皇二十八年,於樓觀之南建清廟以祀老子;漢武帝為老子造祠樓觀之北。元朱象先《終南山說經台歷代真仙碑記》說:樓觀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自文始上仙之後,登真之士,無世無之。樓觀道派傳承約略如下:

1.尹軌……少常聞其遠祖尹喜,以周康王昭王之時居草樓,遇老君與說經,其後周穆王再修樓觀以待有道之士,公度遂居樓觀焉。自云喜數來與相見,授以道要,由是能坐在立亡變化之事。

2.杜沖字玄逸鎬京人也,以周昭王丁巳年,聞文始先生登眞,乃於兹靈宅棲玄學學道……後穆王聞之為修觀建祠,置沖為道士焉。

3.彭宗西周彭城人,字法先,周穆王時招英賢真人,遂應聘而至。年二十,師事太極真人杜沖,受授雌一之道。

4.太清眞人宋倫,字徳玄,洛陽人也。以厲王甲辰歲入道,於是凝心寢景,抱一沖和,不交人事,日誦五千文數遍,服黄精白术,積二十餘年乃密感老君。《混元聖紀》:周厲王廿一年,老君降于樓觀,授道士宋倫以中景之道,通真之經,並靈飛六甲素奏丹符。

5.姚坦潛心玄門,淡泊高抗,餐味昧道,存神敏尚。隱居幽岳,潛修道術。後尊玄洲真人,主司白水宮。

6.周亮曾師事姚仙君(姚坦),賜受“八素真人”法號,受授五千文及《八素真經》,通《易》學。

7.尹澄字初默,號尹林子。修道於樓觀,清齋誦經,不雜人事。秦始皇聞其神異,屢詔不就。

8.王探西漢太原人,字養伯,又字采。仕漢為中常侍中郎,深窮道本。因呂后專權,乃隱居南山樓觀台。遇趙先生授以黃庭內修之訣,以及澤瀉丸方,修煉道法。又遇西靈子都授以藏景錄形之道。于漢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得道升仙。

9.李翼字中輔,幼希慕玄門。漢武帝依觀建望仙宮,增置道員,李翼應選入道。後遇太和真人,攜歸杜陽宮,令師事王仙君。後雲遊山川,出入無恒。

10.封衡東漢時隴西人,字君達,號封子。幼好道術,通老莊之學。修煉辟穀術,服食黃連、白術,延年不饑。後入鳥獸山,遇仙人魯女生,授以還丹訣及《五嶽真形圖》,騎青牛周遊天下,人稱青牛道士。漢末有青牛道士封君達以(冠軍丸亦名武威丸)傳安定皇甫隆。

11.張皓東漢安帝時汝南人,字文明(一作之明)。永初年間(107—113)下詔選逸人為道士,年二十,即與入選。師事封衡,付授空炁金胎之道、青要紫書、金根上經,以及神丹半兩,遂入赤城山服丹修道。行之數年,耳能徹聽,目能洞視,變化莫測。

12.道士梁諶者,字考成,京兆扶風人也……大魏元帝咸熙初,事鄭法師于樓觀,時年十七。《列仙全傳》:初事鄭法師於樓觀,晉恵帝永興二年老君命真人尹軌降於樓觀,授以煉氣隠形之法,及水石還丹術,諶乃隠於終南山,丹成能飛行變化。

13.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人也……隠于東陽谷,鑿崖穴居,弟子受業者數百人,亦皆穴處。石季龍之末棄其徒衆至長安,潛隠于終南山,結菴廬而止,門人聞而復隨之,乃遷于倒獸山。苻堅累徵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參詣,好尚之士無不師宗之。

14.孫徹字仲宣,不知何許人……前趙初光中師事王先生,方十八歲。

15.馬儉字元約,扶風人,博通經史,苻秦甘露中從孫徹學道,隸道士籍于樓觀,授五符真文、斷穀服水、行氣導引,遂役使萬靈,制御羣邪。姚萇聞而異之,往召不至。

16.道士尹通者,字靈鑒,真人軌之後……時天下寇難縱橫,通履艱危,冒驚險而至樓觀,年二十六。後魏太武始光初(424-428)事馬儉法師,服勤歷年,方授真人秘韞,玉字金書。時有侄法興及牛文侯、王道義與其徒七人繼踵而來,共希靈迹,故仙風真教自此復彰。

17.A道士牛文侯,隴西人也。性識穎拔,學洞古今,尤深於莊老。至於天文、地理,無微不綜。又善誨人,隨其性,導以忠孝,其勸戒則示罪福之理,其威禁則以符籙之科,由是法教重興。

B道士張法樂者,南陽人,幼而學道……托跡樓觀,事尹起法師,竭誠致力於左右,積有歲月,感其勤苦,遂付道要……遂尋幽訪奇,卜居於耿谷之西。衣弊茹蔬,謝絕人事,日誦五千文,及修雌一之道,煉形養炁,抱一守真,凡三十載。

18.正懿先生陳寶熾,穎川人也。後魏孝文太和十八年(494),隸籍樓觀,事法師王道義,未幾羽化,遂遊華陰,復遇陸景真人,授秘法而歸。

19.A王延字子元,扶風人也。西魏孝文帝大統三年(537)丁已入道,師正懿先生陳寶熾。至十八,肆業於樓觀,與真人李順與(興)相友善。未幾,訪華山雲台觀,復師焦曠真人,授三洞秘訣真經。

B道士李順興……年十一與道士籍……正懿乃為立壇,授五千文及黃庭經。

C道士侯楷字法先,年十四力究經典,尤精老莊之學,趣向孤高,不畢婚宦,遂就學於正懿先生。卜居於寒谷,行三奔術,誦《大洞經》及《三皇內文》劾召之法。

20.法師嚴達字道通,扶風人也。自髫齔已有方外志,每得一花一果,輒羞獻於像前,樓觀侯法師見而器之。後魏明元帝永興中入道,年始二十……周武帝建德中(574),詔法師及王延於便殿……上嘉其對……特爲法師建通道觀於田谷之左,復選樓觀之士十人,俾共弘真教。遂與王延、蘇道標、程法明、周化生、王真微、史道樂、于長文、張法成、伏道崇等十人,以道術相忘,同乎出處,世號曰“田谷十老”。

21.A巨法師名國珍,武功人。性淳厚,好神仙學,年三十,斷俗緣而事遊法師於樓觀,時隋文帝仁壽之四年也(604)。

B法師岐暉,字平定,京兆人也。周武帝太和五年(570)入道,未幾,會武帝沙汰釋老之徒,因復流俗。至隋,道法重興,時年二十六,景行之心愈固,遂事蘇法師(蘇道標)於通道觀。

C法師于章字長文,扶風人,年七歲,父母教讀孝經,數日乃曰聞有道德經,意願習誦,父母異之,隨其所好,令習於侯法師。…法師為開三洞眾真要法,倒筴相付。

22.尹文操字景先。少習儒業,喜誦《老》、《莊》及《孝經》。稍長,精心奉事尹真人廟,不近俗事。員半千《大唐故宗聖觀主銀青光祿大夫天水尹尊師碑》稱文操因讀《西升經》、《靈寶經》等,深悟玄理。師事周法師。受授龜山策、青羽隱法及紫雲妙旨。遂奉敕出家,配住宗聖觀。著有《祛惑論》四卷、《消魔論》三十卷、《樓觀先師傳》一卷。又撰《玉緯經目》,著錄道經書七千二百餘卷。著名弟子有侯少微。

三、陳摶兼修文始少陽

陳摶《無極圖》的基本思想,以《老子道德經》爲本,將《老子》中“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的“無極”來表示世界最終的本源,作爲内丹修煉的歸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順則生人生物”,陳摶將此種宇宙生成模式運用到内丹修煉中,即:煉精化氣,合三爲二;煉氣化神,合二爲一;煉神返虛,一復歸道(無極)。其程式剛好與《老子道德經》相反,是“逆則成佛成仙”。

《化書》 “其說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筆簡勁奧質。”大抵本齊物以言道化,本虛無以言術化,本無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稅多民饑以言食化,本見素抱樸以言儉化。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化中,《化書》的核心思想就是“化”,“虛”才能“化”;凡自有而無,自無而有,即是“化”,虛”是道的本源。《鍾呂傳道集》論還丹第十三,有所謂「煉形成氣,煉氣成神,煉神合道。」與《化書》中常提到「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所論丹法異曲同工,這是内丹學中所謂“順則生人”的原則;“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是内丹學中“逆以成仙”的原則。逆修返源的理論,正是以“歸根復命”的哲學爲基礎。

《化書》以道化破題:“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夫萬物非欲生,不得不生;萬物非欲死,不得不死。達此理者,虛而乳之,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丹法有頓漸,漸法由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循序而修。頓法由虛處下手,煉精化氣、煉氣化神齊步進行,譚峭所主張的正是“虛無大道”。

顯德四年(957),隱士譚景升居終南山,與陳摶為師友,著《化書》百十篇,窮括化原,久之仙去。陳摶謂:“我師友譚景升,始于終南著《化書》。” 譚峭嘗遊三茅山,至建業,見宋齊丘,謂其有仙風道骨,出書示之,囑為序於傳世,齊丘乃竊以自名,然未嘗悟道蘊也。梁筌後周世宗顯德年間(955-959)為樓觀宗主,時陳希夷居仙游宫,與梁筌交往甚密,往來為林下友。這段期間譚峭也居終南山,兩人往來為友。

《翊聖保徳真君傳》稱:建隆之初(960),鳳翔府盩厔縣(今周至縣)民張守真,禮古樓觀先生梁筌為師。“真宗時(1007-1021)有天神憑鳳翔民,言海蟾新得道,諸天皆賀,惟未肯便就仙職,折旋塵中,尋人而度。 ”由於陳摶與梁筌交往甚密,故張守真知道“海蟾新得道”。

呂洞賓者嘗至摶齋中,“透過陳摶的中介,譚峭和鍾呂直接或間接的交往,是可能的。” 陳摶合文始、少陽二派之傳爲一,因此王沐先生在《內丹功法的緣起和發展》一文中說:“陳希夷為有宋一代奇人,曾得麻衣傳授相法,呂純陽、劉海蟾游華山時,亦授以丹訣;又從何昌一學鎖鼻術,神仙李八百、鹿皮處士皆曾造訪。傳奇之身世、淵博之學養,得少陽文始之丹訣,高蹈遠隱之風儀,實為南北兩宗之外,高踞其中之源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