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药王寿养集》序言、目录及学习心得Taoist classic learning

(2010-12-14 06:24:35)
标签:

孙氏

耀县

药王寿养集

《云笈七签》

摄养枕中方

杂谈

分类: 玄门讲经与道教论坛

高文柱(华夏出版社)

 

2003年“五一”,正值“非典”肆虐。休息在家,浮想联翩。又一次感悟到生命的贵重和脆弱。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摄生保健?如何祛病延年?再度引起我的思考。想到被医、道两界供奉的药王逊思邈,虽“年逾百岁”,而“视听不衰”,且“神采甚茂”,其中必有寿养奥妙。遂把其有关言论辑为一编,名曰《药王寿养集》,意在随手习读。与好友中医古籍出版社刘从明社长提及此事,愿为付梓,不想出版后得到读者喜爱,前后三次印刷,并被三千人“世界传统医药大会”选为礼品赠送代表。今蒙中国道教协会之邀,参加“道教与养生研讨会”,因时间仓促,且事务缠身,无暇撰写论文,故把此书序言、目录及粗浅学习心得公诸同好,以祈方家指正。

一、《药王寿养集》序言

“重人贵生”,乃道教文化的核心;“长生不老”,为仙道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我命在我不在天”,则是道家喊出的人类与死亡作斗争的最强音。两千年来,许多道教人士出于祛病延年和济世传道的双重目的,在修道的同时,莫不兼修医术。他们大胆探索人体生命的奥秘,不断积累医疗实践的经验,不仅丰富了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而且形成了独特的“道教医学”流派。尤其在养生保健、延缓衰老方面,更是独树一帜,令世人瞩目。其中孙思邈是被医、道两界普遍推崇,论述养生方法最为精辟的代表人物。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年寿史书无确载,《本传》称其“不啻百岁人”,“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据史家考证,至少活了一百零一岁。他善谈老庄,喜好释典。品性高雅,博洽多闻。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征召不仕。隐居山林,悬壶济世。在历代众多的通医道士中,与晋代葛洪、梁朝陶弘景相伯仲,并称“三大道医”,而其医学成就则有过之。曾慨当世“治医之术,阙而弗论”,遂撰《千金要方》三十卷。“以为人命至重,有重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又“犹恐泰山临目,必昧秋毫之端;雷霆在耳,或遗玉石之响。所以更撰《千金翼方》三十卷,共成一家之学”。两书犹輗軏相济,羽翼交飞因其卷帙浩博,内容详实,被誉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因此,孙氏也被后人尊为“药王”,供奉神庙。宋徽宗时,被追封为“妙应真人”。

在医药学史上,孙思邈与汉代张仲景、明代李时珍相比肩,并称“三大医圣”。张氏长于辨证,李氏专于药理,而孙氏则擅长养生。孙氏认为:“人生一世,甚于过隙。”故告诫人们不要“驰骋六情,追逐名利”,而应“留神医药,研究方术”,用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他总结养生大要,不外十途:“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而其关键,在于“习以成性,性自为善”。

余尊儒尚道,喜读经方,研究《千金》,积十数年。今将其中有关养性内容摘录类编,加以校释,名曰《药王养性篇笺注》。又从《寿养丛书》、《云笈七签》、《正统道藏》诸书中,选辑孙氏有关摄生文章八篇,编辑成册,名曰《真人摄生篇辑要》。二者合为一书,总曰《药王寿养集》。非敢责求寿养之全,但期略尽孙氏之旨。倘若炼养方家潜心领悟、身体力行,则可直追思邈百年之寿考。抑或诸君翻检读之能裨助摄生之一二,亦幸甚焉。

王君成亚,出于道门。敏而多才,事业有成。攻读医药,雅好养生。编辑此书,多所用功。二人合力,互相切磋,则冀臻于完善,少留遗憾耳。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大师,聪明博达,道冠海内。于道教养生,研究有素。初稿甫成,承蒙审订。遂使拙作生辉,特此谢忱。

二、《药王寿养集》目录

药王养性篇笺注

养性序第一

道林养性第二

居处按摩调气法第三

养性服饵第四

养性禁忌第五

房中补益第六

退居养性第七

养老益寿第八

真人摄生篇辑要

一、孙真人卫生歌

二、孙真人枕上记

三、孙真人养生铭

四、摄养枕中方

五、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六、保生铭

七、孙真人摄养论

八、唐太古妙应孙真人福寿论

附:孙思邈《新、旧唐书》本传

一、《旧唐书》本传

二、《新唐书》本传

三、《药王寿养集》学习心得

药王养生之道,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观其大要,可概括为五法。

一曰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养性情。“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未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第二,慎起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并引《黄帝内经素问》之说,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第三,怀慎畏。“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

二曰按摩。药王对按摩的论述散在诸篇,但集中论述者,主要有两法:一是天竺国按摩法,也叫婆罗门法,即古印度按摩法;二是老子按摩法。婆罗门按摩法共十八势,简便易行。老子按摩法共47势,较为复杂。两法各有特色,修炼者可根据自己喜好而选一种方法。

三曰调息。真人调息,主要援引两家。一是彭祖和神导气之道。彭祖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千岁不死。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二是黄帝内视法。即“存想思念”之意念修炼,加之“吐纳”之法。

四曰药食。孙氏认为,“所有资身,在药食(菜)而已。料理如法,殊益于人”。并引扁鹊曰:“安身之本,必须于食;救疾之道,惟在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今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并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同时强调食后将息,即行步、摩腹之法。

五曰房中。房中之术是我国古代养生方法之一,其提倡在男女相互欢娱的基础上,从本能的生理满足中求得健康之道。即彭祖所谓“以人疗人,真得其真”。孙氏对房中的论述,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提倡行房要有节度,“非欲务于淫泆,苟求快意,务在节欲,以广养生也”。二是建议随年龄体力变化而掌握行房次数,“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凡人气力自有强盛过人者,亦不可抑忍”。

根据药王孙思邈之观点,人凡四十岁以上者,可以进补;五十岁以上者,当知养生之术。本人受药王寿养的启发,长年以来主要从三个方面修养调摄。

一是修心。概括为十二字:淡得失,知进退,守诚信,怀慎畏。并做到“三记三不记”:记大不记小,记喜不记忧,记恩不记仇。

二是养形。概括为上中下九法。上部三法:梳头、叩齿、干浴面。中部三法:摩腹、提肛、阴部保健。下部三法:经常走路、睡前泡脚、手心搓脚心。

三是调食。可用顺口溜概括:要长寿,多吃豆。多吃鱼,少吃肉。五谷杂粮样样有,瓜果蔬菜要管够。

论曰:人生一世,甚于过隙,役役随物,相视俱尽,不亦哀乎!诚言,信哉!以其孜孜汲汲于名利之间,千诈万巧以求虚荣,不若退而养生。净心灵,观自在。云游于山水,潜心于书斋。外可避其祸败,内可益寿延年。不亦乐乎!

 

 

2008年11月12日记于京西宾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