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处世智慧Life wisdom

(2010-11-18 07:07:21)
标签:

子贡

荥阳

《道德经》

自我意识

沃尔玛公司

黄信阳

黄信阳论道

杂谈

分类: 玄门讲经与道教论坛

青岛崂山太清宫  周智虚

 

感谢大家在今天这样一个吉祥的日子里,坐到这里来听我演讲。众所周知,《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和道家经典之一,虽然字数不过五千,却拥有一个博大精深、玄奥无比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人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道德经》成书于春秋时期,最晚不超过战国时期,至汉代河上公始分章节,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但就是这二千年前的经典,与当今社会并非格格不入,相反,在很多领域都可以从中创发出新的现代价值。

我们今天主要来谈谈《道德经》的处世智慧。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到了周朝国都,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告诉他:把你身上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姿态的表露和沉迷的志向都去除,你才能发现真理的所在。这些外露的智慧对你自己没有任何益处,我听说优秀的商人把自己深深地隐藏,有德行的君子他的外表看起来却非常愚昧。这里体现出了老子处世智慧的结晶:反者道之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反者,是阴阳两者各向相对立的一面转化,相互渗透,相互交合,达到高度的和谐平衡,这是道的运行规律,体现为反方向发展。《道德经》中说:“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到一定极限就会衰老,进而死亡,因而老君爷提醒人们要时刻让自己保持在弱小、朴素的地位,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全自己。世人都是通过富有来显示自己的强大,通过权势来显示高贵,但是他们的高贵和强大往往不长久,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富不过三代”,往往第一代打天下,开创了一片基业,到了第二代就开始坐享其成,到了第三代就成了败家子了,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金玉满堂,却没有办法取守护它;富贵而骄气凌人,给自己遗留祸患,“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分得贪爱必定会造成非常大的耗费;过多的积藏必定会造成更快的亡失。那么怎么办呢?“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告诫人们要去掉过分,去掉奢侈,去掉极端,保持纯朴自然的天性,才能契合大道的处世之德。要“知足者富”,只有内心知道满足,才能感到真正富足。

我们都知道,富足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取决于内心的自我感知,并不在于外物的多少。现代人意识都超前,今天升科长,明天升处长,后天就要升局长;今年要票子,明年要房子,后年就会要车子,“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那么怎样才能富足呢?那就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降低自己的欲望,知足长乐,作精神的富翁、物质的主人。不要反去做金钱的奴隶,在得失悲喜之间徘徊辗转,心不得安。“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罪孽没有比放纵贪欲更大的,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更大的灾咎是贪心欲得的了。太上曰:“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要做到涤除玄妙的心灵之镜,遣除掉以我为主的世俗之心,神明自主,心平如镜,朗照一切,才能实现人生升华。

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刻有一句著名的碑文:“认识你自己”,《道德经》中也有这样的反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要求你要对自身的思维作深刻地剖晰,认清什么才是真正的你自己,你希望得到什么需求来满足什么样的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们自身接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动物性本能,在感官的主体自觉中形成对外在物化的不断追逐,欲望蒙蔽了理智,感官压倒了人性,便造成作为自我意识的人格缺失。因而,太上爷提出要有“无身”的自觉和超越。人要抽身于宠辱之外与超然于祸福之上,跳越出一切形式的二元对立,忘掉了“有身”的执着,这是一种“无”的生命功夫。这种意识在于要遣除掉身中的自我意识,泯灭人我的界限,达到物我两忘,方能不有其身而身可有,拥有主体自觉性的理想人格,避免了人执着于外在形体的感官所带来的祸患。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带来了个人享乐主义色彩的人性异化。人们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建成的小格子里,阻断了人与自然相交融的渠道,现代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高热量的垃圾食品、重视夜生活的生活方式和惑于耳目的精神导向使人精神逐渐虚乏,产生了如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富贵病,甚至连儿童也深受其害。而且现代人自我意识太强,一旦受到挫折,很容易诱发心理疾病。因此太上爷用“无身”来将生命复归于自然,成就人生的价值。“人之生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类有十分之三的人是因为保养自己的生命太过而死掉的。老人常对小孩子讲,说你这是作﹙zuo阳平﹚死呢,就是这个意思。现代人要做到把握中和的“度”,不失其正,不离其中,不损其和,正确地保养生命。

太上爷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善用人者为之下”,也就是说人只有处下才会有广阔的胸怀,包容一切,如果只会高高在上、胡乱发号施令,那么早晚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因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贵与贱、高与下是一个辩证的整体,是阴阳彼此消长的两个方面,互相都以对方为存在的根本,如果只想突出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那么就会打破既有的平衡,给这个整体带来变化和动乱。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舟在上位,水在下位,如果船上的高贵者能经常想到船下面的百姓的水,认识到这是他们之所以能高贵、高高在上的根本、基础,常常居上思下,处尊思贱,就不会发生危险。如果忘了根本,失去了基础, 那就象万丈高楼起于流沙之中,就危险了。

大家可能觉得这些理论与我们有些遥远,其实一点也不远。在当下的市场经济中,诸如一些“消费者至上”、“顾客是上帝”等理念,就是这种思维的体现。在生产者、商家与消费者、顾客之间,前者就一定要把自己定位在下位层面,如果前者一心只想自己的利益而不顾消费者的需求,那么他早晚会被消费者的市场所抛弃。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从开张的第一天起就定下必须始终保持沃尔玛的价格比任何一家商店的价格都低的营销思路。当顾客想到沃尔玛商店,就会想到低廉的价格和满意的服务。这种思维使沃尔玛公司在几十年里由一个街头拐角的小店一跃而成为世界500强之首,创造了一个营销的奇迹。这是和他们处下的策略分不开的。

去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刚当选的时候,国内某网站传出消息,说联合国新任秘书长的祖上来自河南荥阳,一时间荥阳就成了旅游胜地。国人都有阿Q“我曾经阔过”的心里,既是现在穷困潦倒,也要拉个有头有脸的阔亲戚来给自己撑腰,仿佛一下子底气就足起来,找回了作人的自信。究其原因是国人在人格上不独立的缘故。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制度专制,抹杀了“我就是我”的独立性,自我意识变得淡薄,形成严重的虚荣思想。《论语•八佾篇》中有:“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意思是子贡想把祭祀的活羊去掉,孔子说你爱惜的是那头羊,我爱惜的却是那种礼仪。从中可以看出礼制的虚伪性,后来被称为“吃人的礼教”也不为过。因此太上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告诫人们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浮华所迷惑,应执守纯朴,因应自然,从事物的表象中看清其本质。

《道德经》博大精深,是需要用一辈子去心悟的,短短时间不能说出全部内容,今天就说到这里。

再一次感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