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足之足,常足矣Enough is as good as a feast

(2010-11-14 18:03:44)
标签:

万载

《道德经》

生物性

知止

衣食住行

黄信阳

黄信阳论道

杂谈

分类: 玄门讲经与道教论坛

吴理常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与身孰亲”,人生在世,有此身,方有此名,在这里,身属实,名为虚,当重身而轻名。然而自古及今,有多少求名而名不至,反而损身害身者,如此轻身亲名,何益?有名者亦多,其身没而名存,或流芳千古,或遗臭万年,为何?积德累行,济世利人者,不求而名自立,名不害身而彰其德,虽流经千古,不损其功;奸邪暴利之徒,欺世压民,历经万载,不减其罪。所以有此身,还要有此行,而有此名,虽不敢妄求名垂青史,但也没几人愿意留下个千古骂名,在有生之年,也不愿别人一提到这个名字就鄙视,甚至唾弃。所以身亲,名亦亲,于普通人在平常时,对待平常的事,不以名害身可矣。愿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他们不是轻身亲名,也无求于身名,为了理想信念,其取舍自然不可等常而论。再看看我们身边一些稍微有些名气的人,工作上,上得下不得,生活中,忙于应酬,很多时候明知身体承受不了,精神负荷过大,也身不由己了,对他们来说,名不是个人的名,身都不是自己的身了,在很多时候也只能忘名舍身了。并因其行持、价值,被别人评其功过是非。

“身与货孰多”,“多”有“众”、“重”之义。货乃身外之物,与身相比较,有此身,方有货,身都没了,任君堆金积玉又有何益?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生少,衣食住行,缺一不要,货绝不能少啊!从父母给予我们这个生命机体开始,直到结束这段人生,离开这个世界,“货”不只是决定一个人的物质生活质量也左右着很多精神信仰追求泊可实现否。所以自古就有不少人忙着堆金积玉,明知堆金如同岳,也买不得无常不来,仍是前赴后继,纵身火坑。此等顽人,固可指责其贪婪。但更多的人是为了一家老少的一日三餐而奔波,疲于奔命,对于这些人,有谁能摆出一幅高人的样子训斥说,不要因“货”而伤身呢?有此身,方可言货,无此“货”,亦是无此身啊!八十年代宗政策落实之初,我们的前辈老修行,为了恢复重建道场,为了教法的传承、宏扬,呕心励血,躹躬尽瘁。虽然历经文革的摧残,很多老修行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了,但他们拖着病体、伤体,    仍是一心奉道,甚至以身奉道,无怨无悔,无欲无求。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奉献,才为道教撑起了一片天,让我们这些后学能有缘认识道教,开始神圣的信仰。所以说,不以货害身,而能以货养身最好,但为了某些东西,舍身也值得。

有“身”有一时暂寄之身幻身,有万古不灭之道身。亲哪个身,贵哪个身?常听前辈们说“借假修真”,无此幻身,何处求真,真未成时,这个假身当然不能丢,还得贵此假身。但亲身、重身,也不能太过,太上慈悲告诫后人“益生曰祥(殃)”,“益”通“溢”,水漫出来。太过反而不祥。

接下来“得与亡孰病”,“病”有“忧”、“困”、“毛病、缺点”、“害”、“责备”多义,太上在这里用一个“病”字,真是妙极,一字概之。

“得与亡孰病”,我认为,得是病,亡也是病,得也可不病,亡也可不病。先说“得”,就借用前面的名、货来说。贪名逐利者,使尽心计,费尽机智,耗精劳力,虽功名盖世,金玉满堂,而贪之不已,害人害己,终至财货散尽,甚至家破人亡,如此有何益?须知有利必有害,有荣必有辱,得此名利,算不算病?当然是“病”。“得”亦不是“病”,大部分人通过自己正当、辛勤的劳动,换回应得的报酬,这种得,何“病”之有?亦有名名垂千古,累世传颂,后世祭祀不辍者,如此得名,无损于身,无害于生,不但无病,更是万世楷模。

再说“亡”的病与不病。人得先天炁,父精母血孕育而有此身,先天炁不能亡,此身亦不能亡。人既为人,就有其人性,得先之灵就有灵性、道性,但同时还具有生物性、魔性。想要做一个基本正常而正治的人,人性不能亡,灵性不能亡,道性不能亡。生活在这个社会,接受传承这个民族的传统信仰,从父母的言传身教,到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形成的做人的道德底线,遵循的这个社会的秩序,道德伦常,这些东西都不能亡。想要做一个善人、真人,还得加强教、养、修的功夫,完善人性,让灵性、道性放光芒,祛除生物性中的动物性和魔性。做为出家人,出家修道,祖师的传承、规戒律历不能亡……不能亡的东西亡了就是“病”。“亡”亦不病,虚名浮利,亡之无病,如浮云之富贵,亡之无害,累身之货,得之无益,爱恨情仇,名利牵缠,该放就放,该舍就舍。

想要有所得,必然就会有所亡,亡是得要付出的代价,得是亡该得的收获,其中的取舍就要看各人的追求。得有得的病,亡有亡的病,只有真诚面对自己的“病”,认清病因,根治病源,方可不病,太上有言“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人得此身后,就有了名、货、得、失的问题,这些东西虽然都会最终消失,但这些东西的对待问题却是大众都不可避免的。“身”,我们要善用这个假身以修真。“名、货”,我们要善用这些东西为修真,为我们 理想、追求、信仰服务,更要善于利用其多余值。体天地好生之大德,救世救民,救世于危乱,救民于危难。不用幻想要领导全人类怎样进步,也不要只想着做大英雄,救世救民,我们每个人都能做,比如关心拥护时代的进步,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哪怕只是一杯水,一句温暖的话语……

“名与身,身与货,得与亡”是个具体对待的问题,对于我们绝大数人来说都是并列存在的,人各有所好,各有所爱,且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对待,不同的取舍,无可厚非。但不能过分爱惜哪一方面也不能过分轻视哪一方面。须知人各有其得,各有其失,各有其是,各有其非,各有禀赋,各有特色,各安本分,又有什么高低贵贱的差别?

最后我们还是要谨遵太上宝诫,“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生在世,衣食住行,唯以安身,养生,若妄贪妄求,悖取悖入,必至悖出悖去,其爱愈甚,其费愈大。其藏愈厚,其亡也愈厚。劳其身心,耗精劳力。所以有病之患。有大费之辱,有厚亡之危。知足者,顺受其正,不患得失,无欲无求,超然自得而足之于心。知止者,自强不息而知止于行。知足者,足之于心,足之于名,足之于货,足之于身,足之于得,知止者,止之于行,止之于道,止之于德,止之于善,好恶之心不起,利欲之心不动,祸辱不有,危殆不有。

“知足之足,常足矣”。则可以长久(无弃人,无弃物,与世界和谐共处,自然,不伤生,不害生,乃可以因此而长生久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