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静经》中的修持思想Be quiet
(2010-11-12 07:32:05)
标签:
博山区道教万物《道德经》清静经黄信阳黄信阳论道杂谈 |
分类: 玄门讲经与道教论坛 |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玉皇宫 秦绍亮
道教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起源我国本土的宗教,祖述黄老,为中华文明之根基。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在道教的信仰体系中,以“道”作为最高信仰,整个修证过程中都围绕着体道、悟道、行道、得道等展开,以求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证道成仙”这一信仰的终极目标。因此道教的诸多教理、教义、修持方法、清规戒律、斋醮科仪等都为实现这一终极目标而设立。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是道教修持中一部重要的指导性经典,收录于《玄门日诵早课》之中,是道众日常必诵的经典之一,对于道众的心性修养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功课经序》曰:“讽经诵咒,乃修真之径路……,可以复元始之性,获修仙之路,得晓自然之心”。针对这些修持中的问题《清静经》有着详细的论述。为此,我们从以下方面探讨经中所蕴含的深奥之理。
一、宇宙万物生成论及本体论
作为道教是最高信仰的“道”是宇宙万物一切万有产生的根源,这在很多道教典籍中都有详细而生动的阐述。《清静经》也不例外,在其篇首就开宗明义的写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段描述直截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本体的“道”的三个特征即“无形”、“无情”“无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道”乃是虚空之体,混沌之宗。虽然“道”无形质可求,却又并非空无一物,《云笈七签》说:“道者炁也”,而充塞宇宙之间不外乎一团气而已,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真空妙有”。基于这一点认识,《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人之死气之散”,《玉皇心印妙经》亦曰:“其聚则有,其散则零”。因此,道教认为万物的生灭变化,不是过是道气的聚散而已,天地作为万物中的大者,也因“道”聚而成形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大道”本是至虚、至无、至极之体,包含天地,以“道”之至无彰显“天地”之实有。在这里,通过对天、地生成之理的描述,把《道德经》中“有无相生”的道理,形象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道”自“无”而生“有”,造化已成形。“道”之“精气”凝化成日月,运行于天地之间,日月往来,阴阳消长,四时成矣。天地日月之实有因无形之“道”而成,“道”却无心而运化万物,“道”本无言,因天地的覆载之功,日月的照临之德而生成长养万物,“道”的生化之机也凭借天、地、日、月、万物的生灭运转而逐渐显露。由此,“道”为万物之源的道理尽显无遗。
大道的造化之功虽已显现,然而大道之体却是“无形”、“无情”、“无名”的,是超绝言象无从感知的。那么大道何以体现于万物之中呢?万物因何而立呢?万物之中天地为最大,人为最灵,因此经中列举天、地、人这三者,以阐述“道”与万物之间的体用关系。通过清浊、动静两组矛盾的对立,以阐明天、地、人三者的属性。又以清浊相因,动静相成来说明万物的生成之理。同时,又以清浊、动静互为源流和基址,使其首尾相连,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整体,以此说明万物虽有清、浊、动、静之分。“道”本身却无这些分别的,它能清、浊、动、静,是包含万象的高度统一体,为宙宇万物之本体。宙宇万物的清、浊、动、静的变化,是道之本体赋于他们的功用,就此把“道”与万物的体用关系说的非常清楚和明白。
二、道性与修道成仙论
何谓“性”,《庄子•庚桑楚》曰:“性者,生之质也”,就是说构成生命的内在质地的即为性。儒家《中庸》认为“天命之为性”,即上天所赋于的生命本质为性,二者表述虽不同,但在对“性”的认识上却是一致的,《庄子•知北游》中说到“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他所表述的与《清静经》中所言大道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是一致的。正是因为万物由“道”生,所以万物的生命特征都体现着“道”的特质,“道”的特质除“无形”“无情”“无名”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化生万物时的清、浊、动、静的变化。这一变化也是阴阳的分别。即“清”为“天”,为“男”,为“阳”;“浊”为“地”,为“女”,为“阴”;“动”为“天”, 为“男”,为“阳”;“静”为“地”,为“女”,为“阴”。因此“清静”即为“阴阳”,《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清静”一词即可以看作是对“道”体的形容,也可以看作是“道”的代称。“人能长清静,天地悉皆归”就是说明,人的生命现象,集中体现了大道的这一特征,也就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我们从“道”的层面上看,人与天地万物是平等的,都具有“道”的特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天地万物生命特质与“道”的特质相融、相通、相契的共同点即为“道性”。由于万物都是“道”孕化而成,所以“道性”无处不在,如《庄子》所言道在草木瓦砾,甚至大小便之中。所以“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这一理念架起了万物与道的桥梁,人与万物才有可能通过修道,使自身道性显现,从而达到“生道合一”“羽化成仙”的目的。
道教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证道成仙”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建立在道性学说这一理论体系上的。“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虽决定了我们能因“道”而成“仙”或者说因“仙”而悟“道”,但“道性”却隐藏于后天气质之性之中的。我们又自处情感的社会之中,心常常是感物而生情,我们达不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境界,从而使本清、本静的心神为外物的所牵,逐渐迷失本真,离道渐远。面对现实,我们将如何复“元始之本性”,把迷失的心神导归正道,復归于法海道源呢?《清静经》告诉我们,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方法,只有塌实认真的“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六欲不生、三毒消灭”,从而摆脱外物的困扰,显现先天之“道”性,直悟不死万劫之真道。
三、《清静经》中的入世思想
宗教是社会的组成部份,任何一个宗教都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而独立存在,道教也不例外。“道教”一词我们还可以从以“道”教化众生的社会教化功能的层面理解。我们功德的积累,心性的超越,都必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清静经》写到“真静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吕祖也说:“真常须应物,应物而不迷”这都在告诫我们,修行不是消极避世,而应积极的融入社会,融入社会的同时还要注意不为外物所役,应保持自我人格的独立。《道德经》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得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告诉我们,积极入世,在现实社会中行道,应认真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第一个人就是自己,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就是要求我们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清静经》中所说的“观心”“观形”和《道德经》所说的“自知”“自明”都是要求我们要客观正确的评价自我,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平和的面对自我人性的缺点,坦然的接受人性缺点所带来的困扰。这样,当我们作出一些成绩时,就不会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而过份自负;也不会因为我们因面临生活的困难和失误,而过度的忧伤,悲观和自卑从而丧失了生活的自信心。这样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就能以一种恬淡的心态,直面人生,以一种超脱的心态逍遥物外。在积极入世的同时不迷失于现实中,使身心不被物欲所扭曲,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
在认识自我的同时,还应注重德性的培养,以展现奉道之士的风采。《清静经》曰:“上德不德,下德执德”,这一点与老子《道德经》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说明真正的“上德”,是不执着于道德的名声的,我们行善积德不是为博一个善人的美名,而我们发自内心的天性流露,并无任何功利性可言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老子对孔子说:“良贾深藏貌若虚,君子盛得貌若愚”。这就说明,钱财的积累不是为了夸耀自己的富有,而是使钱财不断的流通循环,使财富增涨于无形之中,这个过程我们是看不到钱财的堆积。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美言善行,不是为了在世人面前表现我们的美德,而彰显他人行为的鄙下,而是用这“德”感化人心,移风易俗于不知不觉之中,如春雨润物而细无声,使我们的德性广大于不知不觉之中。
其次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在认识自我的同时,反观他人,应该知道自己所具有人性上的缺点,他人同样具有,这样我们就能象坦然接受自己缺点一样,以宽容的态度包容他们的缺点和失误。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使道心显现超越自我的过程。道是虚空之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而包含万物,我们的道心与道是一致的,“道”的这一特性决定了道所具有的开发性与兼容性,这一特性自然体现了我们的道心之上,因此我们在超越自我的同时,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能以一种虚怀若谷的心态接受他人的意见,以此来完善自我,我们依“德”而行,就会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就能做《感应篇》所要求的“见人之得,如已之得。见人之失,如已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以此创造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最后人与社会的关系,其实就是能准确把握社会的发展规律,并能与之良好的适应。道家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清静”,“无为”。《清静经》即以“清静”一词標于其首,就是对这一特征的体现。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如能常“遣欲澄心”,就能摆脱外物假象的干扰和自我心理障碍的困扰,跳出自我已有的思想臼巢和思维定势,以清静之道心观照世态,就能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和社会运行的规律并与之相适应。
无为的思想,是道教修持和应世的指导思想,无为就要求我们不妄为,应充分尊重客观条件,摆脱自我主观意识,因势利导,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摆脱自我主观意识是建立在否定自我的基础上的,否定自我又是建立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否定自我,我们行为处事才不会过度自卑或自傲,才能与社会相适应。《清静经》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既惊其神,既惊其生,即著万物”。何谓“妄心”,《老子》说:“不知常妄做凶”,而在《老子》开篇即曰:“道可道非常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常”是一种对规律的表述。没能把握住这一规律,妄自行动,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既为妄心。
我们为何不能把握住这“真常”之道呢?因为“心未澄,欲未遣”,邪思妄想横生,所以无从把握“真常”之规律。自然心神动荡,迷失于外在而无所适从,由此烦恼频生,愁苦不断,那么,苦海的沉沦,生死的流浪不用等到来生后世,当下既为生死之苦海。因此我们只有以“清静为无”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就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道教的社会教化功能,体现道教的社会现实价值。
《清静经》通篇短短三百余字,然而其言简而道奥,字约而意丰,垂示生死之因,开化玄风,诱人向道,是祖师像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有深刻领会其含义,站在时代的前沿, 作出高度的符合时代的阐述,我们才能把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光大,在当代全球文化大交融的时期,奏响中国道教文化的时代强音,为当代我国传统文化的重组与整合发挥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