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守“俭”之道The thrift
(2010-11-10 08:04:22)
标签:
张耀中美德《道德经》奉守元气黄信阳黄信阳论道杂谈 |
分类: 玄门讲经与道教论坛 |
张耀中
太上道德五千言,句句至理,字字如金,其旨渊弘,其用广大,全凭心领神会,妙和于修炼之中。虽然太上大道深如海,然而饮一滴而知全味,现在我仅从《道德经》中撷取一个“俭”字,从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太上之道的广博精深,微妙玄通。
“俭”字在《道德经》中出自第六十七章,原句是“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太上自称以“慈、俭、让”为修行的三大法宝,这就说明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们永远持守并珍视这三宝,这是得道成真的法宝。太上及历代祖师保守着这三宝,是出于他们的自然本性,是大德玄德的体现。
“俭”是三宝之一,其妙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中的检是木字旁的检,本义是古代装文书的木盒上贴的封条,引申为约束、自我节制。在现在的通行本《道德经》中都写为单人旁的俭,俭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俭,约也。”就是约束,不敢放纵之意。两个“俭”都有约束之意,所以现在都用的是节俭的俭字。在现代《新华词典》中将“俭”字解释为:节俭、节省。这显然只是“俭”字众多含义中的一种意思,并非全部。在道教义理中,俭有节俭、俭约、收敛、爱惜、淡泊、抱朴等众多含义及其引申义。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养生修道,乃至治国问世,俭都是我们应当奉守的一大法宝。
生活上奉守“俭”
现在国富民强,生活水平都提高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可能再刻意仿效祖师当年的苦行生活。但节俭的思想我们应当时时牢记,刻刻遵守。生活中的消费一切都是为了学道、修道、弘道,而不是为了摆阔气、去攀比、赶时髦。
人生于天地之间,衣食住行,一切都离不开自然万物的提供和他人的辛勤劳动。譬如一棵青菜,从下种到发芽、生长,再到采摘、供人食用,要经历一定的时间,还有他人的辛勤劳动才能到餐桌上。所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在生活中的节俭是出自于对物品爱惜,也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尊重别人实质上就是在尊重自己,珍惜物命,节俭使用,也就是在珍惜自己的福报,珍惜自己的生存环境。
生活上的“俭”是俭而不奢,俭而不吝,而不是铁公鸡一毛不拔,也不是有意要占别人便宜。太上在《道德经》中讲的很清楚:“俭故能广”,很多解释为“平素节俭所以能够富裕’,我个人认为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民谚讲:“小富由俭、大富由天”,由节俭而致富是“小富”,而以“俭”的思想立身、做人、处事、修道,把这种思想扩充于宇宙天地之间,这样才是“广”,才是“大富”。真正的富,是人对天地自然之道的体悟,而顺其自然的生活,并非拥有天下一切金银财宝就是富。所以太上讲“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俭故能广”是我们平素节俭,不刻意追求物欲享受,就会有广大的心,就会将节俭的财力、物力用在更广的地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所体现的是一种“俭己施人’的美德。
今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发生了大地震,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踊跃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在各地的赈灾中涌现出了很多的感人事迹,在众多捐款者中,有许多是勤俭持家的下岗工人,有省吃俭用的低保户,有勤俭节约的残疾人,甚至有节衣缩食的乞丐。这说明“俭己施人”的高尚品德早已凝固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养生奉守“俭”
我们中国人养生特别注重气,常言说:“人活一口气”。这个“呼吸之气”是后天之气,道门养生真正注重的是先天之炁。南华真人庄子明确提出,“人之生,炁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个“炁”在人体被称作元气。元气是生命之本,元气充足则健康,元气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元气决定着生命的全部,故而养生的根本就是保养元气。但如何养护元气呢?根本途径就是要奉守 “俭”之道。
元气从先天而带来,我们自己无法掌握是多是少,就像我们到煤气站去拉煤气罐,这么多的气罐,哪一罐气足谁也不知道,但是只要拿到手、拉到家,人家就不会给你退,多少就是自己的了。如果我们拿到只有半罐气的煤气罐,那就表明我们身体元气不充足,很虚弱,如果要想长寿,就必须把阀门开得很小,节俭使用,这样才能用的时间长。如果拿到的煤气罐里的气是非常足的,表明人身体元气充足,但是回来后却不节约使用,总是把阀门开得很大,这样也是使用不了多长时间的。人身上的阀门就是眼、耳、鼻、舌、意等等,所以俭于眼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俭于欲可以养精,俭于饮食可以养脾胃。先天无法控制,后天全靠自己,关键就是要奉守俭之道。故道门中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修道要奉守“俭”
要得道,其根本途径是积功累德,性命双修,其根本方法是俭啬之法。在人体中,无形的思想、感情、欲望等构成了人的精神生命,道门修炼中称之为“性”;有形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骨等构成了人的肉体生命,道门修炼中称之为“命”。“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性命双修”根本目的是达到长生久视,其方法就是俭啬之法。
例如我们买了一部新汽车,如果我们不知爱惜它省着用,而是成天开着车到处跑,这样就会用掉很多的汽油。其结果是不但浪费了汽油,而且汽车本身的零部件像轮胎等都有很大的磨损,车子毛病也越来越多,最终把汽车弄坏。我们的心性就好比是汽油,命体就好像是汽车。人如果不知道修性养命,内敛精神,而妄想纷飞,杂念丛生,不论你精神多么充足也很快会被耗完。其结果是不仅导致精神上的透支,心疲神倦,而且直接影响到我们命体的耗损而得病。所以我们应当用俭的方法修性养命,使自己摆脱种种欲望的困扰,使心性不被形役、不被物牵、不被情囿,做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样才“可以长久”。这就是太上说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不断的剔除杂念,减少思虑,达到一念不起,性体圆明,自然通达无为之境。到此境界,则心与道相通,对天地万物的微妙玄理无不洞观普照,“定出长明不暗,行时粉碎虚空”,无所不为,与道合真。
治国要奉守“俭”
过去,我们习惯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来概括我国的特点,其实,相对于人口来说,我国不仅地不大,物也不博。举例来讲,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在常人看来,一滴水、一度电、一毫升油节约与否,在自己的个人开支中算不了什么,充其量不过是要养成一种崇尚俭朴节约的好习惯。但是,从国家的发展来看,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有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和瓶颈,就是人口多、资源少。在这种情况下,资源或能源的节约,就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地位,任何浪费都可能给党和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太上讲:“天之道,利而不害”。自然之道是利益万物而不无故损害,而现在我们的耕地面积损失严重,各种资源消耗太高,生活资料浪费严重,等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当前应树立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节约文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而从自身做起。
像刚落下帷幕的第29届奥运会,就本着“节俭办奥运”的原则。奥运会发展到目前,新的趋势就是节俭办奥运,开个节俭的奥运会,既是奥运会的精神,也是当前国情的需要,更是老百姓的心声,北京奥组委是身体力行者。事实表明,我国举办的这次奥运会非常成功,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称赞北京奥运会“无与伦比”,是以节俭理念办的最成功的奥运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智慧而不是显露财富。由此可见,“俭”的理念已经深入世界人民的心中,是世界人民都崇尚的美德,是各国都奉守的行为规范。
以俭修身则身康体健,以俭持家则家庭兴旺,以俭治国则国富民强,以俭修道则得道成真。让我们充分发掘《道德经》中的智慧宝藏,为人们的幸福,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和平发挥巨大的作用。
张耀中
200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