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苍南燕窠硐玉虚道观

(2010-10-17 07:00:50)
标签:

窠洞

荪湖山

白燕

茂林修竹

黄信阳论道

分类: 弘道济世与名山宫观

苍南燕窠硐玉虚道观


苍南燕窠硐玉虚道观

苍南燕窠硐玉虚道观
  

复建燕窠硐玉虚道观缘起
       燕窠硐缘大蜥山天成洞天,玉虚观承龙门派真传全真。传大蜥山古时为岛屿,称荪湖山。曾有五只白燕筑窠而得名。自吴越节度使林倪辞爵结茅荪湖山习长生久视之道始,已逾千载。林倪嫡孙林升真传虚一,虚一传一代真师林灵真,后学甚众,在州里不下百余人。正一龙虎宗董处谦、玄教大宗师吴全节都曾投其门下,可谓一时授受之盛。钟响罄鸣,真人羽化而登仙,济度无量,气神长存。至清代龙门中兴,奉道之士、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建玉虚道观于燕窠硐之上。日月运行周回自有径路,共和乙卯年,全真龙门派廿三代陈宗耀师携廿四代黄诚宝道长真功真行,率徒众修建道观,七年事成。黄信阳少年入道玉虚玄门,为全真龙门派廿五代玄裔弟子,励志修道,明通造化,任中国道协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河北省道教协会会长山海龙虎交,万古续仙号,玉虚道观亦名阆苑玄圃,钱库望里然属千年道乡

阴阳消长,万物更新,道院经年长远,屋宇陋旧,夫不加修,则贤者不与。今信善及宗门师众以修复仙庭、壮观道业为念,倡爱国爱教,发修建之议,响应者众,经黄信阳道长、康信祈道长主持商定,成立复建委员会。行家共谋规划布局,大殿、仙阁、经堂、居室、游廊、灶君厅院将焕然一新。

仙路在心田,功德在一念,祈望各方贤达施主随喜结缘,乐助捐资,累功积德。南华真人曰:吉祥止止

 

复建祈愿:世界太平、万民安乐。

修就无为、共同登仙。

燕窠硐玉虚道观复建委员会

2011111

 

 

地址:苍南县钱库镇燕窠硐玉虚道观

帐号:2010 0008 8936 255

户行:苍南县合作银行钱库支行

联系人:陈信仙    手机:13858741462

苍南燕窠硐玉虚道观
    在浙江省苍南县钱库区望里镇。传说大蜥山古时为岛屿,称荪湖山,曾有5只白燕在此筑窠而得名,窝穴在寺院大殿中的石壁上。由壁下进,曲折盘旋,要经7个石室,呈现洞中套里有天、外有、参差错落的奇特景观。由石门出,即玉虚道观,殿阁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黄墙黛瓦,宏伟壮丽。

  燕窠风景区集山、水、树、石、、寺、观为一体,茂林修竹,山峦叠翠,穴幽深,奇岩耸立,唐塔宋桥,古迹颇多。 

        洞的出口在玉虚道观。站在玉虚道观大罗宝殿殿坦的铁栏杆边,可见龙泉寺就在脚下。观前坡地,有一天然树林,密密麻麻生长着丹枫黄桷,翠竹苍松。春日里满目苍翠,浓荫蔽日;深秋时节,则叶色斑驳,红、黄、绿各异,十分绚烂。   玉虚道观始建于清至正年间,后被兵火所毁,1976年中秋重建,坐西北朝东南,规模宏大。现有观字三进,分别有众妙门、大罗宝殿、灵霄宝殿和斋堂、仓库、道房、宿舍等殿宇10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道观黄墙黛瓦,殿堂亭台依山而建,一殿高过一殿,气势宏伟。走出众妙门往西悬崖处,有云燕亭,全用花岗石料雕凿而成,精巧玲珑。登临此处,可乌瞰望里镇全貌。燕窠硐景区遍布奇石,它们拟人似物,无不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如夫妻岩、双乳岩、金龟上山、猴子偷桃、青蛙岩等等不下几十处。其中许多岩石可移步换景,如仙人奕棋石。在护法寺水库南岸,你可见到山间有一岩石似老翁兀立着,衬托着蓝天白云,他拈着胡须凝视着东边的茫茫云海。但当你翻过山谷进入护法寺调节水库库区时,看到的却是 两块岩石对坐着,这就是仙人弈棋,那大块的便是刚才看过的老翁。其实叫它子母岩更好,那大的就好比母亲半躺着,孩子正坐在她肚子上嬉戏,母亲专注地看着孩子,那神情叫人感动。

 

苍南燕窠硐玉虚道观

苍南燕窠硐玉虚道观

苍南燕窠硐玉虚道观



苍南燕窠硐玉虚道观

 

 

苍南燕窠硐玉虚道观

——苍南民间两大地域文化之探(下)


2007-10-31温州都市报 

 

  昔日平阳境内的荪湖里,是胜概奇特钟毓灵秀的一方水土,层峦叠嶂罗列于前,潮汐源流环绕于后,卉木春荣乔林冬秀;宋元之间子孙繁衍,人才辈出多擢高科,能文能武冠甲州里。可谓“胸间罗星斗媲美,虚中腕下走龙蛇”。如两颗明珠遗落在今天的苍南境内,并在历史上留下了两个深深的烙印——

  在中国道教史上,里人水南“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

  在省内武术圈里,美誉“浙江南拳出温州,温州南拳出苍南”;

  继上期《武风兴 南拳盛》刊出后,本篇继续就道乡文化的传承进行探索。

  (一)道教的轨迹

  据有关中国道教研究的史料称,在南宋时,道教除旧有的龙虎天师、茅山上清、阁皂灵宝等三山符箓之外,其时自称独得异传而别立宗派者甚多,从灵宝分化而来的东华派和净明派,就是其中一支。

  此外,还有白玉蟾所创的所谓金丹南宗派,与北方的全真道相对。因地处江南,故称“南宗”。入元以后,南宗在陈致虚等人的推动下,在元代中后期实现了两北二宗的合并,从此成为全真道的南宗。南宗人留下了大批内丹专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气功学、医学,以及人体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元统一全国之后,全真道则在江南有较大发展。其他力量较为薄弱的各派道教则逐渐分别与天师道和全真道相融合,从而形成正一道与全真道两大派别,在明以后继续流传。据悉,全真道士深居宫观蓄发不娶,持斋诵经方袍大袖,不与斋民齿。若祈晴祷雨诸事,则应如而为之。正一道士婚娶与斋民同。专以符箓经咒为人祈禳,乃古巫觋之余。

  在南宋与金、元对峙及元统治的历史背景下,当时文士入道者较多,形成汉族士人与道士的结合,许多道教领袖人物均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对提高道教的素质和促进道教的发展,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苍南的道教

  《苍南县志》称,苍南境内的道观,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宋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礼部侍郎陈桷在蒲城一带所建的谷神道院。苍南道观皆实行师徒相承的子孙堂体制。

  民国《平阳县志·仙释列传》一章还列出以下道人:久道者、宋林倪孙升真、郑洞真、元林任真、刘修真、林仕贞、马湘等诸人并为他们做传记。当年荪湖里的道教盛风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县志的编者们对荪湖里作出了“有道乡之称”的结论。

  了解一下荪湖里起始于林倪、辉煌于林灵真为主线的修道群体,在传承光大道教历程中的作用。

  林倪,字仁药。仕吴越国为虞侯,击福州寇王潮有功,官至节度使。钱氏归宋乃辞爵,结茅荪湖山习长生久视之道,寿百有二岁。林倪嫡孙林升真,能神游上清,知人祸福祈祷雨旸辄应,年八十余。一日冠裳端坐而化。以其教授(荪湖)虚一,虚一传水南。

  林任真,字器之,旧志上称其号横舟。幼从刘敬堂学,涉猎经史,仕宋为修职郎,兴化司尹参军,宋亡归隐荪水,遂参水南家学。其彩九色,遐迩惊异。泰定甲子春修斋于崇真观,事毕语侍者曰:御气而来,乘化而归。吾今往矣,怡然而解。

  林仕贞,水南派下十六世嗣,修炼于平阳县城南广福宫。仕贞于洪熙元年赴京师修荐扬大斋。被敕归厚加赏赉。敕云,尔能恰承朕命,致其精虔阐扬宝范。

  林氏这几位真人的简历上,与“荪湖里”或者与这里的“水南”派总有着丝缕的缘。难道这也是一个历史的偶然?道教是中国唯一一个带有“土著”特色的宗教,它的源起、发展,与阴阳、易学、卜筮、咒术均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在林氏先祖当年落地今苍南境域时,就深深烙上这个印记——“久恋不迁,必将脉失而无救”。

  (三)东华之宗师

  盛于南朝的灵宝派,唐以后衍变为阁皂宗,在两宋时虽与茅山、龙虎二宗并称“三山符箓”,但一直不如其他二宗之兴盛。故常有灵宝道士另辟蹊径,企图独树一帜以振宗风,形成于南宋初期的东华派即是从中分衍的支派之一。而来自于当年荪湖里林坳(位于荪湖山西北麓今藻溪境内,系林氏先祖自闽入浙的首居地)的林灵真,则成了该派的一代宗师。据《中国道教》一书的主编卿希泰撰文称,林灵真是东华派主要传人,弟子“在州里不下百余人”,正一龙虎宗的董处谦、玄教大宗师吴全节都曾投其门下,文献称“一时授受之盛”。

  林灵真(1239~1302),字君昭,灵真为其法名。自号水南,人称水南先生。他出身官宦世家,其母为状元徐俨夫之妹。林灵真自幼资禀不凡,博通经纬史传、诸子百家及方外之书,而于四辅、三奇、阴符、毕法之旨,尤加精究。累举不第的他弃儒为道,舍宅为观号“丹元宫”,拜戴煟为师。尝自谓:“幸造道域,参玄律……乃绍开东华之教,蔚为一代真师。”

  林灵真还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据元朝一位叫林天任的人为他写的传记称,有一天,林灵真母亲做了一个梦,梦里洪水从南淹涨到她所住的地方,水面漂来一只盆子,盆里放有一婴儿……因为这个梦境,林母有感而娠。因追感母亲洪水自南之梦,自号水南。

  这位入元后在道教史上拥有一席之地一代宗师,究竟有何成就博得如此不俗的地位呢?

  在《道法会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所列东华派历代宗师中,林灵真榜上有名。在公元1291年至1294年间,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慕其学,表荐其为温州路玄学讲师,继升本路道录。此后,他闭门著述。《正统道藏》所收署宁全真授、林灵真编之《灵宝领教济度金书》320卷。

  (四)荪湖山寻踪

  在林勇先生陪同下,记者开始了“道乡”的探访之行。

  玉虚道观就位于此山的一处叫燕窠硐的石堆中,根据民国《平阳县志》上称,荪湖山上有燕窠洞,“累石而上,曲折玲珑,历九石室始跻绝顶。一僧寮踞其上。”这处不知何年何僧所建之寮已无迹可循。不过在道观里的一块石壁上,有隐隐约约的摩崖,也因时间长久难辨字迹。我们从玉虚道观了解到:苍南县道教协会首任会长黄诚宝道长当年就在此练气打坐,治病救人。时年50岁的他废了吞吐咽功能,15年间仅靠鼻饲流质果腹,被誉为岩穴奇人;现任北京白云观监院、中国道协副会长的黄信阳道长,也曾经在此修道;从这里走出的康信祈、黄信诚等,如今在新加坡弘道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据玉虚道观的陈信仙道姑称,如今才有七八人在此修道,老人居多文化也不高。

  这时,道观对面持续传来歇斯底里的不全的五音,那是在酒精作用下引发的亢奋与高调,与所处的道观的清寂形成鲜明的反差。原来燕窠硐景区就在这山上。

  随后我们环绕这里的水库步行,试图寻觅当年的仙风道气,但已徒然。当年的荪湖,如今变了模样,青山绿水皆在,碧波游艇徐行,换了主角,更不见当年丛生的荪芷。水库旁边悬挂一块“××××荪湖冬泳训练基地”的牌子。

  翌日,我们从南面进山,路过括山的将军岭脚沿盘山公路,过半岭、周家城等村庄上山。沿途如半岭村所在处所,即是当年金舟乡进入蒲门这一官道的必经之路,如今都已废弃,大门紧闭难见人迹。幸好如今的康庄大道能直达目的地望州山,才免了我们的徒步之苦。

  在望州山上,有一平坦的地块,相当适合演武,苍南武师林孝桐年轻时就曾在这里练过武术。登上海拔近800米的狮子峰上,举目远眺,玉虚道观及以荪湖水为正源的两条河流、望里镇等地,均隐约可见。据说这里常年有雾,能见度相当好的日子不多,昼夜温差在8摄氏度左右。奇怪的是,就是这样长年雾气升腾的山峰,当地人却叫它“望三州山”,但具体哪三州各有各的说法。

  此山建有天真道观。《苍南县道教志》(未定稿)称此山宛若蛟龙昂首,中间一岩直悬如鼻,鼻下一洞称为龙嘴,此观嵌入其中。因此有“望州山上出青龙”的说法。清末民初,宜山八岱道人薛明德(1865年~1930年)在此筑造寰宇。山上青龙洞中有福聚堂。在此观的神龛下,有一股清泉。在此观采访的那一段时间里,将此泉装瓶饮用者,不乏其人。据刘绍宽《厚庄日记》中载,薛系民间八卦派之震教派的领袖。光绪廿六年(公元1900年),薛明德还曾印发青龙山福聚堂的飘布作为加入“神拳会”的符记。

  查阅民国《平阳县志》,荪湖山“有石瓮潭,山中有龙头岩,龙形昂首。”这与天真道观所在的望州山甚为吻合。从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三》上的多处记述来分析,荪湖山即望州山的指向相当明确,方志上几处描述均可相互印证,新编《平阳县志》及《苍南县志》也皆作此认定。莫非林倪当年在此结茅习武传道?

  但是,如果荪湖山、望州山、青龙山三者同一,却又存在几处疑点——

  其一,《苍南县志》称“蒙山即是婆山即望山即望舟山,在江南。”如果蒙山与望州山两者合一,民国《平阳县志》却是单独列出“蒙山”予以解释。弘治《温州府志·前言》有刘绍宽写于民国二十六年六月一日的日记称,“查得平阳婆山,即北港蒲山。原注云:‘在县西南七十五里,径口绵亘崇、宰二乡。’地段甚明,乃《乾隆志》删去‘径口、崇、宰’四字,令人不知所在。新志遂误以望州山当之。”看来县志的定论值得商榷。

  其二,天真道观自称建观时间为明正德年间,这与新编《平阳县志》上的说法对不上号。

  新编《平阳县志》称,平阳道教盛于苍南。至今仍有全真、正一两派,以分县后的苍南为盛。据苍南道协现任会长刘宗和称,到2006年底,苍南县登记在册的道观有142处,全真教道徒230余人。正一派道徒约1000人。这个数据与全国的同级地区比,没有第二者可以比拟。“千年道乡”名不虚传。

  结语

  因为平阳盖竹里那座神秘的林家府第蛛丝马迹的出现和令林氏后裔自豪的宋时人才井喷现象的形成,引出了略探苍南道学斐然与武风兴盛这个话题。

  我们无意拔高林氏先祖在形成这两块地域文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他们所做的贡献。在探溯这些文化现象的源头时,我们叹服先人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但这种文化在当地似乎难有一种乐观的局面,毕竟数量上的增多并不能说明质量上的提升。于是,对如何传承、保护等问题的研究,成了一个值得思索的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