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鹤鸣山(古又称鹄鸣山),在大邑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境内,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为名。其山势奇绝,鹤尾连接青城山,鹤头奇峰突起,绝壁千尺。山上万石峥嵘、千岩吞吐;盘松怪柏,葱茏挺秀;鸟声啁啾,清脆悦耳。整座山势三面环水,双涧合流,自青城逶逦而来,起伏升降,好像一只仙鹤在蓝天之中翱翔。自古即有“鹤鸣双涧透龙泉”之说,为县中古八景之一。其地古柏葱茏,参天蔽日,景色十分宜人。
东汉末年,时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的张陵,目睹朝廷的日益没落,无心仕途,便挂冠隐退,入北邙山学长生之道,并漫游江湖,去寻求人生的理想。其时,听说蜀人纯朴厚道,易于教化,又蜀中多名山,是神仙高士聚会的地方。于是千里跋涉,于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92年)自河洛入蜀,来到鹤鸣山,并向当地的氐、羌族人学习巫术。传说他的诚心感动了天上的太上老君,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上元夜,太上老君亲临鹤鸣山,授他三洞众经,金丹秘诀,并雌雄二剑及都功印,命其为天师,替天行道。从此,张陵在鹤鸣山传教布道,创立了中国道教。鹤鸣山遂成为举世公认的道教发源地。
张陵修道于鹤鸣山,并在此创立了早期道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道教作为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与儒家、佛教分庭抗礼,形成长期三教鼎立的局面。在道教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杰出人物。在对宇宙、对自然、对人生的探索中,道教对我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化学、天文、地理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过重大的贡献,与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