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真人王常月简介Introduction to Wang Changyue

标签:
王常月龙门心法龙门派北京白云观爱缘黄信阳论道黄信阳杂谈 |
分类: 仙真高道与唐诗民族 |
生平简介
王常月(1522一1680),明末清初著名高道,道教律师。王常月据道书载:“王真人,名常月,号昆阳。原名王平,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生于明嘉靖元年(1522)。
昆阳真人王常月Wang Changyue(1522A.D.-1680A.D.)
传奇史实
王常月生当明季之乱,慨然有出尘之心。中年时拜王常月龙门派六世祖赵复阳(即赵真嵩)为师。赵授以戒律,嘱之曰:“成道甚易,然亦甚难。必以苦行为先。种种外务切须扫除,依律精炼,潜心教典,体《道德》自然之奥,探《南华》活泼之真机,方为稳当。”又曰:“吾三百年来独任(即律宗三坛大戒)之事,再传于子,时至而兴,大阐宗风”。王常月牢记其师振“宗风”之训戒,毅然以振兴龙门派为己任。辞师后,周游神山仙洞。八九年间学师共约二十八处,印证五十余人。后隐居华山,刻苦修道。
清世祖十二年(公元1655)秋,王常月北上京师,挂单灵佑宫。次年(公元1656)奉旨说戒于白云观,开坛说戒凡三次,收弟子千余人。三次公开传戒,不仅发展了大批教徒,而且表明其已获清朝统治者的保护和支持。这对龙门派的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他为顺治帝所器重,赐为“国师”,三次赐予紫衣。康熙二或三年(公元1662或1663),王常月亲率弟子詹守春、邵守善等南下,在南京、杭州、湖州和武当山等地开坛授戒。一时之间,南方道士纷至门下。由此,龙门派在当时整个道教日趋势衰颓的情势下,呈复兴之象,并成为全真道中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支派。闵一得在《金盖心灯》中称其“是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
成长修行
辞师后,周流诸山间,搜览三教经书,孜孜不倦。八九年间,参师二十余处,印证五十余人。闻九宫山(湖北通山县南)有隐士,亟往访之,仍为其师赵复阳。朝北斗,望华山复阳问其别后持心应物,何得何失?常月历叙玄风頺敝,罹诸艰苦,求师指示。复阳曰:“君子穷于道谓穷,通于道谓通;道备我身,何忧穷通?若违时妄行,安能免世俗之妄议,匪类之妬忌哉!”遂以天仙大戒密授之。别师后,隐居华山多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秋,北上至北京,挂单灵估宫。适全真道祖庭北京白云观,在明末李自成破北京后已荒芜,仅一俞姓居士留居其中。俞居士请常月住白云观,任方丈。次年三月,奉旨说戒于白云观,开坛说戒凡三次,收弟子千余人。陶守贞(号靖庵)、黄守元(号赤阳)等先后入其门下。
开坛说戒
为了加快教派发展的步伐,康熙二年(1663),王常月率弟子詹椿、邵守善等人长途跋涉,南下至江苏的茅山、南山、浙江的杭州、湖州金盖山和湖北的武当山等地开坛说戒,收得了大批弟子。许多原属正一派的名山,也陆续改易门庭,成了全真龙门派的丛林。在王常月的努力推动下,沉寂了四百年的全真龙门派,开始出现了空前的蓬勃发展景象。
修道思想
王常月认为他的三坛大戒,就是佛家的戒、定、慧:初真王常月修行所戒讲的是个“戒”字,中极戒讲的是个“定”字,天仙戒讲的是个“慧”字。他批评世人五花八门的修炼方法,“或以存思观想,默朝上帝于三天;或以炼度济幽,超拔阴魂于九地;或以呼神招将、佩符篆以号真人;或以提气开头,运精气而称妙道;或讽诵经文而勤劳礼拜,或炮制丹药而救病医疮;或炼服食以望飞升;或效阴阳而行采取;或房中鼎器呼吸,以神运真铅而延生接命;或鼎炉砂火抽添,以烧炼茅银而布施立功;或以身体衰残,抱金丹之道而待传于有福……”,所有这些,都是“盲修瞎炼”,惟有戒、定、慧这“降伏身心意的工夫”,才是“无上至真妙道”。
道教领悟
人都生活在现实之中,都要面对一个环境,都有不可缺少的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那么,怎样才能既人世又超然、既“全人道”又“修仙道”呢?王常月认为,这里的关键是不可“著相”。他说,人们之所以常常“著相”,是因为常常真幻不分,受到“爱缘”的牵缠。爱名声,爱地位,爱钱财,爱风花雪月,爱歌舞美人,这些无穷无尽的妄心、爱缘,蒙蔽了人的真性,并由此而产生出无穷无尽的烦恼。要扫除所有这些遮蔽在心体上的浮云,重现明朗的性天,只有舍绝爱缘一个法子。“一切大小精粗之物,一切远近眷属之人,一切内外邪正是非之事,一切圣贤儒释道三教之法,一切经书文献典籍之理,一切天地阴阳造化之妙,一切神奇玄幻之术,一切清微灵宝全真道路,以至名山洞府、天宫圣境,以至七宝八珍、河图龟瑞,及自己身心五脏六腑,齿舌精气,山河大地,草木禽兽昆虫”,如此种种,永远都不可对它们心存丝毫的执著。他说:“《清静经》云‘上德不德’,是不执著也。”(武当山按:“上德不德”,原出于《老子》第38章。)不执著就是不“著相”,就是舍绝了爱缘。然而舍绝爱缘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么,怎么办呢?王常月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首先要用“戒”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他把定比喻为家,把戒比喻为回家的路,把慧比喻为主人,把世间万物万境万事比喻为客。他认为,只有经过“戒”这条必由之路,回到“定”这个家,才能生发出“慧”的光芒,才能得到大彻悟,才能置身于世间万物万境万事之中而不被其缠绕,并且还能从容应对,游刃有余,“能应万物万事,不被万物万事粘缚了;能转世间万境,不被世间万境粘缚了”。
修行方法
王常月强调的以明心见性为宗旨、以戒定慧为路径的修行方法,对于道家特别是龙门后学有着很大的影响。清代道教胜地金盖山云巢支派诸师都遵循着王常月的学说,“不重法力神通、长生不死,唯炼性淳心净”。西竺心宗大师沈一炳说:“天仙心学,既无卦爻,又无斤两,彻始彻终,唯守‘无念’两字,得验与否,付诸东流,念始得一焉。……只从《碧苑坛经》入门。”《唱道真言》和《乐育堂语录》等著名丹书,也都深受王常月修性还虚思想的影响。如《乐育堂语录》中说:“上品丹法,以神入于虚无中,不着色,不着空,空色两忘,久之浑然融化,连‘虚无’二字也用不着。”即使现在看来,王常月高度重视心性修养的学说,也仍然是有其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思想着述
王常月在南京的传戒记录,被其弟子施守平等辑录为《碧苑坛经》,另有弟子辑录(一说是将《碧苑坛经》校订)为《龙门心法》,两书稍有不同,但内容宗旨大体一致。全书内容分:心法真言、皈依三宝、忏悔罪业、断除障碍、舍绝爱缘、戒形精严、忍辱降心、清净身心,求师问道、定慧修真、报恩消灾、立志还愿、印证效验、保命延生、阐教宏道、济度众生、智慧光明、神通妙用、了悟生死,公德圆满、参悟玄机。(《龙门心法》将“参悟玄机”置于“清净身心”前)
生平著作
《龙门心法》与《碧苑坛经》二书篇目相同,但编次与字数并不完全一致。《龙门心法》分为上、下2卷,《碧苑坛经》则分为卷首、卷上、卷中、卷下、卷末等5卷。《龙门心法》卷首题为:王常月传、詹太林(龙门派第九代)校、唐清善(龙门派第十代)演,说明此本曾经唐清善扩充。原系抄本,后于同治十年(1871)由北京白云观出资印行,方才流传开来。《碧苑坛经》卷首题为:龙门第七代王常月演第八代施守平纂、第十一代闵一得订,应是施守平整理之本,后经闵一得修订,并编入其所辑《古书隐楼藏书》之中。尽管两种传本有所不同,然其内容、宗旨大体一致,均能体现王常月所倡"律宗"的基本思想,因而并行于世。相比之下,《龙门心法》流传较广。
《龙门心法》之中,共包括22篇内容,分别为《心法真言》、《皈依三宝》、《忏悔罪业》、《断除障碍》、《舍绝爱缘》《戒行精严》、《忍辱降心》、《清静身心》、《参悟玄机》、《求师阿答》、《定慧等待》、《密行修真》《卷之上》、《报恩消灾》、《立志发愿》、《印证效验》、《保命延生》、《阐教宏道》、《济度众生》、《智慧光明》、《神通妙用》、《了悟生死》、《功德圆满》《卷之下》等。其中《碧苑坛经》将《参悟玄机》一篇置于最末。从其篇目名称,也可看出,王常月提倡精守戒律,并非仅仅为了戒行精严,乃是在于约制人心,以为修道之用,故称“心法”。
在《龙门心法》之中,王常月从戒律行特的角度,强调悟道以修正心性为先,再次阐发了全真北宗"先性后命"的修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