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经图》道家养生研讨会Taoism health seminars

(2010-07-31 13:49:24)
标签:

养生

宗教

内经图

《道德经》

李少波

北京市

黄信阳

黄信阳论道

杂谈

分类: 道协动态与讲话稿件

《内经图》道家养生研讨会简报

 

《内经图》道家养生研讨会Taoism <wbr>health <wbr>seminars

 

《内经图》道家养生研讨会Taoism <wbr>health <wbr>seminars

《内经图》道家养生研讨会Taoism <wbr>health <wbr>seminars

《内经图》道家养生研讨会Taoism <wbr>health <wbr>seminars

《内经图》道家养生研讨会Taoism <wbr>health <wbr>seminars

 

《内经图》道家养生研讨会Taoism <wbr>health <wbr>seminars

《内经图》道家养生研讨会Taoism <wbr>health <wbr>seminars

《内经图》道家养生研讨会Taoism <wbr>health <wbr>seminars

《内经图》道家养生研讨会Taoism <wbr>health <wbr>seminars

《内经图》道家养生研讨会Taoism <wbr>health <wbr>seminars

    2010年7月31日在北京弘道苑召开首次《内经图》道家养生研讨会。为挖掘、抢救、整理藏于白云观的《内经图》的道家养生文化宝藏;传播、推广“自康复”理念,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弘扬道家传统养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由北京市道教协会主办,全国中医人体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会议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黄信阳主持;《内经图》医学养生文化公益传播使者陈清洁(明净)先生主讲;《内经图》研修人员实修实证分享(北京中医药大学扁鹊研究会会员等实修体会);有关专家学者莅临研讨会指导,林中鹏教授点评(全国中医人体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北京市宗教局长申建军,河北省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崇文,北京市道协秘书长权儒诗,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伯淳等专家学者和新闻界90人参加。

-----------------------------------------------------------------------------------------------

黄信阳会长主讲:老子与养生

   

    老子是先秦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是春秋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东汉顺帝时(126–144年),由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老子十分重视“养生、贵生、长生久视,死而不亡者寿”,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老子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

    老子著作《道德经》是道家学术精华的总结。《道德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养生保健到为人处事,从政治到军事等等无所不包。常用的一句古话概括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好、用好《道德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各种活动都有帮助。

老子教世人以“长生久视”之道,提出了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无为以养行(形)、结善以养德、啬精以养气、修道以养神的养生思想和方法,《道德经》被视为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知识的经典著作。

 

   一、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     

   

   老子“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顺应自然,恬淡寡欲。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身、按照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自由发展,自然而然。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不然,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的思想,保持人的自然、纯朴之性,减少人的自私、贪欲之心。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学,也体现了“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的养生观。维持清静不乱的态度,保持旺盛的生机。告诫人们不要贪心追求荣利,要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态气畅、体泰神清的心理状态,自然可获得健身延年,这不能不是老子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还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而易浊。只有节嗜欲,才能保性命。

   《道德经》第八章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道。”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惟柔弱而能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去高就下,顺其自然,可谓柔之至、弱之极。然而水又能斩关夺道,决堤冲坝,穿石毁物。老子之意,在于揭示刚多易折,以柔克刚之至理。“柔”是修行者应有的一种态度,在生命修养过程中,不同因素之所以能够谐之而和,就在于“柔”。“柔”实际上是强调谦卑修身的重要性。谦卑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养生的法门。谦卑之所以能够使人长寿.

    老子(第九章)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满堂的金玉谁能够永远守得住,富贵了骄傲自满就会招来灾祸;事业成功、声名显著就应该身退,这才符合于大道的要求。其次要不居功自傲。

老子养生观——“虚”“静”、“去欲”、“去己”。虚者,无物不实之意。道教认为天地始于无,无生有,万物皆生于无。至虚为无。虚心应物,自无穷尽。静者,清明不躁之意。烦躁者,神不静;狂躁者,身不静。静能制动,静能止躁,静可安心,静可健身,故曰人能静者筋韧而力牢。欲者,不可得而强求之,或已得而贪得无厌之谓也。谋名曰名欲,图财曰利欲,贪色曰色欲,皆身外之物。求无止境,或乱心,或犯刑,或伤身,此为养生者之第一大患。故当节之,当寡之,当去之,而不可放纵。去己,亦称“忘我”,人生之患者莫过于死,求无患者,必先去己。何谓去己,不以生身为患耳。老子七章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此之谓也。

老子认为,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四肢脏腑皆受其润。如山之纳云,地之受泽。若练得气之十通,则百病不生。他说“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往则气往。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二、老子的养生与保健观

  

    1、“味无味”的营养观

  营养是健康的基石。道教养身保健非常重视营养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在“无为”(即不妄为)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在“无事”(即不轻率从事)的前提下有所从事,所谓“味无味”就是吃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知其味。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我们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去品偿滋味,好吃的就多吃,不好吃的就不吃。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偏食的习惯。

    现代医学证明偏食容易破坏膳食平衡,导致人体营养素缺乏,对健康非常不利。儿童偏食,容易导致发育不良。成人偏食,容易导致各种慢性病的发生。现代营养学认为:营养要全面,膳食要平衡,关键是要将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微量元素这些基本营养素按比例均衡摄取,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如何做到这一点?必须防止偏食的发生。如何防止偏食的发生?老子告诉我们“味无味”,吃任何东西都不要老是去品偿滋味。要知道人类进食的生物意义就是为身体提供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去满足“口舌之欲”。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进食的时候,就应该提醒自己:不管好吃不好吃,有营养的就应该吃;我们是吃“营养”,而不是吃“滋味”。长期坚持这种自我提醒,就能帮助我们除掉不良的饮食习惯,逐步达到营养全面,膳食平衡。

    2、“动而愈出”的运动观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阴阳物质结合而成的,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要达到阴阳调和,必须要有气的冲动。这同中医学的观点是相吻合的。比如地球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大气层中气的冲动——风,雨水就不会均匀分布,就容易发生旱灾、水灾。人体要健康,必须要精气的冲动,气冲阴阳可调和。那么如何让精气冲动起来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就是说天地之间的人,就象一个大风箱。精气在人体这个大风箱中是如何运行的呢?“虚而不屈”,精气的运行是虚静而不屈服的,就是指精气在人体内运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多数时是感觉不到的。而且没有任何东西能使它屈服。换句话说,精气的运行不会屈从于人们的命令。你让它向东,它不会向东;你让它向西,它不会向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动而愈出”,震动得越快,出得越多。老子认为人身这个风箱运动得越快,精气出动得就越多。老子认为运动可以让精气冲动起来,精气冲动可调和阴阳平衡,有益健康。这同现代医学及运动生理学的观点是相符的,这种运动健身观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健身观;是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实践相符的,真正长期对人体健康有效的健身方法还是运动。比如我们身上发冷,出去跑十分钟,人身体就会发热。这是由于运动了调动精气运行,人体气血循环加速。

    老子提倡的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呢?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九章中说:“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天下的圣人,用呼吸之气来为天下人振作精神。可见老子提倡的是一种有氧运动。这同现代生理学——“有氧运动是一种最好的运动健身方式”的观点是完全相吻合的。长期坚持有氧运动,有什么好处呢?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可以调动精气贯注到每个人的手足,手足是人体的末部,精气连最远的末部都能贯注到。人的身体就相当健康了。有氧运动的方式很多,如跑步、散步、打太极拳、舞剑,做健身操等等。还有一种方式,运动量比较小,很安全,比较适合老年人,就是朗诵、唱歌、唱戏。这是一种有氧运动,但长期被人们忽视。老子三十六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在吸气之前,必须加强肺部张力。长期坚持朗诵、唱歌,有益于加强肺部张力,增加肺活量,比散步之类的有氧运动效果更好。当然任何一种健身运动都必须适量,精气运行过度,对身体也不好,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朗诵、唱歌多了也不好,应该保持适中。

    3、“专气致柔”的放松观

  有营养,有运动,还不能完全达到健康状态。老子在《道德经》第十章中说:“专气致柔,能如婴乎?”就是说在专门调动精气的过程中,身体要柔弱,要象婴儿一样放松。老子认为要健康,必须经常放松身体,劳逸结合。当人体肌肉处于松驰状态中,经脉就不易被肌肉所压迫,经脉就比较通畅,精气运行阻力就小。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当我们身体达到最柔的状态时,经脉非常通畅,精气就可以在人体最坚硬的脏器中间奔骋。骨头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如果我们充分放松,骨头里、骨髓中都会有精气畅通无阻的运行。那么还有什么“气滞血淤”之类的病痛能够难倒我们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中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长期紧张,肌肉僵硬,精气运行受阻,容易导致疾病、早衰。相反经常放松身体,保持柔弱状态,精气运行活跃,生命力就旺盛。当然这种放松,不光是形体的放松,还应有心理的放松。心理过度紧张,也会引起肌肉僵硬,阻碍气血循环。身心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形体的放松,有益于缓解紧张的心情;心情轻松愉快,也可避免肌肉紧张僵硬。身体和心理都彻底松驰,才是老子放松观的核心。对于心理放松的办法,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十章)的观点。关键就是要消除一些空想,消除那些达不到的欲望。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为无为,事无事”(六十三章)的办法,不勉强做任何事,凡事顺其自然。这样就可消除心理紧张。否则达不到的欲望多了,就会“能无疵乎?” (十章)——心理过度紧张,搞得人痴痴呆呆,出现心理疾患。

    4、“知之不知”的疾病观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吃五谷杂粮,既使身体保养得再好,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种伤病的威胁。如果感染了疾病,应该怎样对待它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说:“知之不知上。”知道自己患了病,只当自己没有病,这是最好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得了病不要背思想包袱,不要过分紧张和悲观,保持轻松乐观的心情,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反“不知知病。”不知自己有没有病,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患了绝症,过分紧张,这是影响健康最坏的毛病。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是这样,由于过分害怕疾病,使原来很轻的病加重。有的根本没有病,想都会想出个病来。所以,正确的疾病观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最高明的办法就是对疾病采取“知之不知”的态度,不过分紧张。当然不紧张,不是要你不治疗。该吃药的要吃药,该休息要休息,该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的要改。只有这种“战略上藐视疾病,战术上重视疾病”的态度,才会最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所以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所以很少生病,就是因为他们不想疾病,不想它好,也不想它不好,根本就不紧张它。所以圣人很少生病,有病也好得快。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认为,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超脱。灾祸没有过于不知足的了,罪过没有过于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永远是满足的。人有了野心,就会不择手段去追求,迟早会遭遇大祸。《道德经》六十四章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让人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要注意保养,在身体出现小患的时候,不能忽视,应及时的治疗,身体才能长期处于健康状态。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有此身,方有此名,在这里,身属实,名为虚,当重身而轻名。积德累行,济世利人者,不求而名自立。货乃身外之物,与身相比较,有此身,方有货,身都没了,任君堆金积玉又有何益?所以说,不以货害身,而能以货养身最好。有利必有害,有荣必有辱,得此名利,算不算病?“得”亦不是“病”,通过自己正当、辛勤的劳动,换回应得的报酬,这种得,何“病”之有?若妄贪妄求,其爱愈甚,其费愈大。其藏愈厚,其亡也愈厚。劳其身心,耗精劳力。所以有病之患。有大费之辱。

    综上所述,老子的养身保健观许多是同现代医学、中医学、营养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不谋而合的,是一种科学的养生观。

--------------------------------------------------------------------------------------------------

《内经图》 真气运行 治未病简说一一陈清洁(明净)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宝贵?已失去的或者将要失去的东西!当今时代,医技水平的提高,医疗设备的进步,医药种类和医务人员的増加并没有使人类疾病减少;环境的恶化、空气的污染、水质的降低以及医源性、药源性、食源性疾病的加剧,各种旧病和新疾无时不刻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追求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永远的话题!不能等到失去了健康后再来追求健康!

《内经图》的隐而复现,其中隐含的“真气运行”学术精髓和治未病的哲理思想,是我们必须尽快抢救、挖掘、整理、传播、推广的极其重要的大事!她是激发人体自身潜能而能使人类攻克许多医药所不能及的自然疗法,必须成为中医“治未病”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掌握了她,将使人类“远疾谢医”,应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内经图》又名延寿仙图,亦名《内景图》,黑白木版本藏在北京的白云观,彩色版藏于中国医史博物馆,是“养在深闳”而国人少有认识、外国人已广泛使用之的治病、健身、益寿的无上法宝,她是人体左侧面高度静态意象内视图,是《黄帝内经·素问》第七一章丢失的配图,今世《内经》诸版本均未见此图,百岁国内外著名老中医、养生学泰斗李少波教授穷毕生精力研创的中医真气运行法,完整准确地论释印证她:秘藏中医治病、健身之核心;容道、儒、释、医、阴阳、五行、太极、八卦,前三田后三关、脏象、经络功能治病养生益寿之智慧;突出培养真气、调理阴阳,沟通任、督二脉,固命修性之规律;是开启人体经络神秘通道的金钥匙!是中医预防思想的精髄;是上工“治未病”和身心健康医学的秘方;是人类享天年度百岁乃去和“我命由我不由天”规律真谛的解秘;是《黄帝内经·素问》第七一章丢失的“全真导气”的重要内容,是世界级而未全被认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十六个字的精辟论述,充分概括了《内经图》和真气运行的法理。说明人在清静无为的状态下,体内真气便可从之而生,且旺盛的运行,《灵枢》也说:“恬淡无为,乃能行气。”意守丹田,神不外驰,則正气存内,而邪不可干;邪不能侵,病何由来!《素问·离合真邪论》说:“真气者,经气也。”指出真气即经络之气。盖人体五脏六腑之真气,必假经络以达表;四肢百骸之真气,须循经而入里,如此周流全身以发挥其能量作用。真气运行正常与否,关系着人体的强、弱、寿、夭。经络是真气运行的通道,真气是经络活动的实质!故《灵枢经脉篇》又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虛实,不可不通”。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察照之。”说明返现内视、内养的重要性。

真气在经络中运行,是以呼吸运动为推动力的,《内经图》中的“十二楼台藏秘决”和“一团熊熊的火球”包围着“艮土”的隐喻表述,与真气运行法五步骤之核心:“呼气注意心部”无不形象而深刻地阐明这一“天机”和“关鍵至理”。这一团火,表明人在呼气时,心窝部发热,自然呼吸推动心火下降;心火下降包围着“艮土”,因脾胃在心窝部,从五行理论讲,是“火生土”,是相生的关系,后天之“本” 得以巩固,故身体就可以健康,所谓“四象五行皆藉土,九宫八卦不离壬”是也!

这个关鍵环节,是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是打通人体任、督二脉、恢复先天生理机制的重要体现,解决了历代各家各派在“呼”与“吸”之调息方法上争论不休的问题。大道至简,“注意呼气”是《内经图》与真气运行法最伟大,最了不起的贡献,是人类追求健康快乐的不二法门!是治已病、治未病的无上法宝!

《内经图》火团下的:“铁牛耕地种金钱”柳树、草地、水、农夫驾牛扶犁和下丹田四个太极图的隐喻,更是充分体现真气运行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与五行相生的关系。当心窝部真气集中时,仍借助呼吸运动的力量,下趋小腹。真气通过肠区,賦与能量,肠腔生理功能提高,消化,吸收,排泄功能増强。表现了肠鸣、矢气、饮食增加,气血旺盛、完成“脾气散津”、“淫精于肺”、“土生金”的生理过程。之后“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五行相生关系,均在《内经图》中和每步功候环节上体现。《内经图》真气运行的核心玄机-----“呼气心火下降”,充分印证了中医理论“脾为后天之本”,必须实脾的思想。阐明了后天生命的生理机制和呼吸运动推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建立的伟大工程,其余内容详见李少波著《真气运行学》一书。

经医学临床统计和科学验证,《内经图》被李少波教授破译和真气运行学术创立至今,对“高血压、心脏病、II型糖尿病,肺结核、肺气肿、肝胆疾病、早期肝硬化、肠胃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推病、神经官能症,内分泌紊乱、頑固性皮肤病”等80多种功能性器质性病变均有显著疗效;更可喜的是她还能激发人体干扰素,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对癌症早期患者的治疗和术后恢复都有很好的作用。

《内经图》是国之瑰宝,李少波教授破译了她,是人类的福份,是国人的大幸!但愿在大力倡导治未病和自然康复与非药物疗法的今天,《内经图》的真气运行理法能成为国人自助、自觉、自愿健康长寿的不二法门。成为医学院校师生必修的课程。可喜的是,中医真气运行学术已于2009年4月17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在职执业医师继续教育项目(学分12〉。相信不远的将来,唐朝大医学家一一王冰的预言:“黎元登仁寿,赢劣均获安”的理想将能实现,健康老龄化、和谐社会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作者简介:

陈清洁(明净),男,1959年生,国家公务员,福建厦门市同安人,实修实证《内经图》和真气运行,受益匪浅,18年来致力于《内经图》医学养生文化公益传播。

国家中医药职业医师继续教育项目“中医真气运行”教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扁鹊医学研究会首任顾问老师;现年101岁著名中医学家养生泰斗李少波教授受业弟子;传统文化促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全国真气运行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养生专业委员会会员;厦门市书法家协会同安分会副会长;首届全国民间中医药“特技人才”;世界自然医学组织执行局委员。

Ø  首次以国家公务员的身份,公派出席国际会议(韩国首尔召开的亚洲区第十三届身心医学学术交流大会),展示国宝《内经图》。

Ø  首次将《内经图》医学养生知识与中医真气运行和治未病的理念结合起来传入首都高校(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扁鹊医学研究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老干处进行实修实证)。

Ø  首次将《内经图》与真气运行的核心步骤高度地结合起来,进行实修实证。

Ø  首次提出《内经图》应有“中鹊桥”的概念即“肝与肺”必须以胆为“鹊桥”(魂魄相依),心与肾的相交必须以脾为鹊桥(实现水火溉济),上丹田与下丹田相连必须以中丹田为鹊桥的奥秘(三田合一)。

Ø  首次披露《内经图》的实修的奥秘必须从“中丹田”下手,才能获得满意的即快又安全的实证效果。

Ø  长期进行《内经图》医学养生文化公益传播,未见其右。

Ø  首次将《内经图》的实修奥秘与真气运行法以电视媒体的形式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厦门电视台3套《沟通》栏目播出 “《内经图》的奥秘与真气运行” www.xmg.com.cn/lm/gt/more.asp);厦门市同安电视台播出的“研究《内经图》的人”)。

-------------------------------------------------------------------------------------------------

 

《内经图》道家养生研讨会邀请嘉宾

 

《内经图》医学养生文化公益传播使者 陈清洁先生主讲

河北省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崇文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 

    中国宗教杂志社社长:韩 

全国政协委员、原民宗委办公室主任:伊丽苏娅

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原院长:张 卓

全国政协委员、原西城区副区长:杨骥川

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民委副主任:江家福 李晋有

北京市宗教局长:申建军  二处:姜 

 

中国中医药文化学者,著名化学专家。全国中医人体学研究专业

    委员会主任委员:林中鹏

北京华人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养生文化中心主任:张培林

中国国际养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勇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伯淳

(87岁)资深养生专家:文尔邻

中国首批火箭研究专家(钱学森部下):吴艾灵

原国家香山会议主持人: 

清华大学教授,全国老年养生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士渊

北京中医药大学扁鹊医学研究会会长:李军

广安门中医院:赵志付教授

北京市道协   书画艺术委员会 

日本、台湾和新闻界的朋友

因时间关系 不一一介绍了,一并表示欢迎和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