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olerance包容——中文版(格里菲斯大学)

(2010-07-10 09:27:30)
标签:

道教

道协

黄信阳

黄信阳论道

格里菲斯大学

教育

文化

杂谈

宗教

分类: 道协动态与讲话稿件

  包容:通向和谐的大道

“促进澳大利亚和亚太地区和平和谐跨信仰峰会”上的发言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黄信阳

 

尊敬的格里菲斯大学多元信仰中心、净宗学院各位教授、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这次会议主题是“同样的人类,多元的信仰:促进澳大利亚和亚太地区和平和谐跨信仰峰会”是亚洲宗教界的一次盛会,我能参加这次盛会并与亚洲宗教界人士—起来探讨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感到了我们宗教信仰者所肩负的责任。我们中国宗教界愿意和亚洲宗教界人士一起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友好坦诚的交流来共同维护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人之间、不同宗教之间、不同文化之间及不同社会制度之间人们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受“中宗和”和中国道教协会的委托,代表中国道教界前来参加此次峰会,对你们的盛情邀请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良好的祝愿!

今天,我把东方古老道教对多元信仰的理解,对世界和平、人类和谐的渴望带给大家,她就是:“包容:通向和谐的大道”。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是在中国古代神道设教、方仙信仰和黄老学说基础上,由东汉张道陵天师创立的。道教以黄帝为始祖,尊老子为道祖,张道陵为教祖,奉《老子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以“尊道贵德”为根本信仰。

道教文化和道教信仰,融汇了华夏民族原始宗教信仰和燕齐方仙信仰及西南少数民族信仰,而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宗教文化和信仰,对中国历史、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医药、文学等等,以及对华夏民族心理的形成,都有重大影响。道教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道教有包容的精神。

 

一、包容是道教的精神

道教所崇尚的包容精神,源于道教尊奉的道祖老子思想。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十六章》)就是说人如果了解万物复归于虚静的这一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就能效法它而虚怀若谷、无所不容;如果无所不容,就能做到公正无私;如果公正无私,就能做到无不周全;如果无不周全,就能回归自然本性;如果达到了回归自然本性的境界,也就达到了与虚静之“道”相合的境界;如果与虚静之“道”相合,就能长久平安,终身不会遭受危险。在老子看来,(即包容)者,符合于。换言之,即具有的品格。盖虚无之体,夫者,能也。老子十分崇尚宽容。他教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五十六章》),以达到玄同的境界,这其中便体现了包容的思想,由此可见包容的意义和作用。后来道教继承老子包容的思想,用于修持与处世。

二、包容让人海纳百川

道教的包容精神让人能够海纳百川。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就是说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众多河流所汇往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于低下位置的缘故,所以能够成为众多河流所汇往的地方。因此,圣人(如果)想要作好人民的领导,(就)必须对人民平易近人而谦恭卑下;(如果)想要作好人民的表率,(就)必须把自身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后。因此,圣人居于上位而人民不受到重压;居于前列而人民不受到危害。因此,天下的人民乐意推崇而不反对他。因为圣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会和他相争。

三、包容让人虚怀若谷

道教的包容精神让人能够虚怀若谷。所谓虚怀若谷就是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宽广。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老子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就是说最完备的东西也欠缺,最充实的东西也有空虚,最正直的东西也有弯曲,最灵巧的东西也有笨拙,最善辩(即最有口才的人)的说话有时也会迟钝。圣人的胸怀空虚得好像天地间的风箱,又好似山间的低谷,无边无际。所以他对自己从没有过自满。因为低谷容易充满,而高岭容易失去。只有汇小溪、纳百川才能成为江海湖泊。这才是老子“虚怀若谷”的真缔!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与和平世界离不开“虚怀若谷”。 优秀的人有极高的素养,都要有一个能包容一切的胸怀。一个社会倘若对批评的宽容度和忍让度愈大,那么这个社会的文明度也就愈高。宗教的世界也是一样。

四、包容让人至善至德

道教的包容精神让人能够至善至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就是说最善的人其品格好像大自然中的水一样。水的好品格是善于默默无言地滋润万物而且不与万物相争,自自然然地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地方并且无怨无悔,所以像水那样的品格最接近于“道”。具有崇高美德的人,像水那样避高趋下而善于位居众人之后,不计地位卑低;心境像水那样而善于保持深沉宁静的状态;和人结交像水那样而善于友好、仁爱而不求报答;说话像水那样而善于守信用;执政像水那样而善于做到清正廉洁、公平不倚,并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处事像水那样而善于发挥能力并圆通。行动像水那样而善于随顺天时、把握时机、合乎时宜。上善者正是因为像水那样而与物不争,所以便没有过错。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道教继承和发扬道祖老子的慈爱精神,在《度人经》中便宣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所理想的人际关系是异骨成亲,即对于并无血缘关系的人视如血亲。为做到异骨成亲,要求人民咸行善心,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疑,言无华绮,口无恶声。并把老子三宝中的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五、包容让人和光同尘

道教的包容精神让人能够和光同尘,通向和谐。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大道孕化万物,并孕育着万物的和谐。可见,道其实已经蕴涵着和谐的精神。道教的太极图( ),一圆内包阴阳,阴中有一点阳,而阳中也有一点阴,这就是未曾分化的“两仪”,彼此相互对应,故而是一种未彰显的和谐状态。当两仪分化,相互推动而使气机发动,万物由之而化生。万物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道”之大德就是“和”,故而《道德经》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德”在道教思想体系之中是“道”的体现,是混沌之道化生宇宙万物的一种特质。

六、包容才能消除战争,保护环境。

道教反对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战争。道祖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战争是对生命的最大伤害,所以是“不祥之器”。老子又说:“兵之所处,荆棘生焉”。战争也是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它造成了荒凉和生物的毁灭。我们主张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人和谐相处,共同维护我们这个星球的和平与安宁。要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首先要保持自已内心的和谐与安宁,只要我们内心清静恬淡,少私寡欲,无为不争,过—种有节制的生活,就会深切领悟天人合—之道的内涵,在心灵深处树立起与自然和谐的观念,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从而努力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个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各种生命自得其乐,生态环境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虔诚地向道祖祈祷:世界和谐,万物生全,人民安宁!   

谢谢!

 

20092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