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得之不拒,失之不争Documentary news

(2010-06-26 07:10:20)
标签:

道教

道教人物

文化

杂谈

黄信阳

中国道教协会

新闻采访

教育

分类: 道协动态与讲话稿件

                                         得之不拒,失之不争
                                     黄信阳:集道学和孝义于一身

                                            (新闻稿)
    说起道士,大家眼前便会出现手执佛尘,头挽长发的蓝袍古人。他们“清心寡欲、无为不争”的行事方式成为我们现代社会中一支特殊的文化力量。
    宣扬道教文化的场所即是道观,在黄氏漫漫几千年的演变中,有因黄初起而名震东南的黄大仙祠;如今亦有远播海内外的千年古刹白云观。今天的白云观主持就是少年慧根的黄信阳道长。

    少年的“全真”信仰
    黄信阳,俗名黄福琪,号中和子。1962年出生于浙江南部的黄车堡村(今属温州市苍南县)。受家中长辈们的熏陶,黄信阳自小就对吃斋修行迷恋不已。1974年10月,年仅12岁的黄信阳出家在当地的东华道观,拜当时的黄诚宝道长为师,皈依龙门派,后来取道号信阳。

得之不拒,失之不争Documentary <wbr>news


                                         在诸葛祠(1980A.D.)

    头戴古冠巾,脚穿云履鞋的黄信阳道长回忆起儿时,表情总是淡定依然。黄车堡村当时很多人都信道,这个“道”就是村子里的东华道观。黄信阳奶奶和爷爷也是很虔诚的信奉者。从黄信阳懂事时起,奶奶每天吃斋念道号就深深地留在了他的心里。小时侯,黄信阳的身子羸弱,有时候不能去上学,他就跑去道观里听道长讲道,平日里还经常抄写一些道学典籍。久而久之,黄信阳渐渐入门了。小学毕业后,黄信阳就随师傅出游各地。

    结缘白云观
    北京白云观是黄信阳真正迈进道门的圣地。八十年代初,白云观被部队驻扎着,观内也没几个道士,千年古刹的面纱尚未揭开。1981年,黄信阳随师傅途径北京白云观,经过几番谈经论道,让当时的老主持对这个心有慧根、眉清目秀的小道士欣赏不已,于是想把黄信阳留下来作自己的接班人,可是同行的师傅却婉言拒绝了,白云观的老住持只好作罢。
    到第二年,老主持心中还念叨着自己接班人的事,于是,便协同中国道教协会的负责人远赴浙江,经过对黄诚宝的再三解释和说服,才终于同意让黄信阳来北京长住,与北京的道友切磋交流。
    1983年,黄信阳和另外几位道兄也一起来到了白云观。从此,黄信阳便更加勤奋的学习道家学说,后来因长期潜心研习和宣扬光大道家教义,绩效显著,他先后被推选为高功、执事和保举大师,并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副会长。
    中国各地道教宫观的当家人一般被称为监院或主持。监院或主持一般由众道士公选而定,三年一任,可连选连任。1986年,未到而立之年的黄信阳被选为白云观主持。在任白云观监院期间,他厉行改革,恢复了白云观传统的道观执事职称,成立了白云观民主管理小组,充分发挥群策群力,加强白云观周边的管理,注重道观的接待参访、劳动自养、修葺殿堂,组织和强化道教义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有人戏言“宁辖一千兵,不管一名僧”。作为白云观的主持,黄信阳管着手下60多名道士。如果说管理教徒是“家里事”,压力相对小一些的话,那白云观周边环境治理,协调白云观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就可以称得上“艰难”二字了。

得之不拒,失之不争Documentary <wbr>news

                                        白云观传戒(1989A.D.)

    1988年以前,白云观门口秩序非常混乱,观门四周算命的,要饭的,乱设摊位的,非法兜售宗教用品的现象非常严重。白云观位于首都北京,是党和政府的所在地,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消极影响。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对于这些情况多次曝光,当地的公安局,派出所也常常出面干预,但总是上午整治完,下午这些人又卷土重来。对于白云观周边的环境、安全及秩序等问题,公安局认为不打架斗殴就应该属于城管大队管,城管大队认为无照经营属于工商局管,工商局认为要饭的属于民政局管,民政局认为讨饭算命的应当归公安收容所管。
    面对这种状况,黄信阳在北京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提出提案,请求整治白云观周边环境。提案提出后引起多方重视,西城区政府月坛街道办事处和派出所、城管所多方合作,在白云观门口设立治安岗亭,加大执法力度,白云观门口秩序混乱、非法设摊、纠缠行人的现象终于一去不复返了。整治白云观周边秩序,只是黄信阳就任白云观监院以来革新改制的一个事例。

    发掘新“道乐”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如此简洁的肯定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而将历来尊儒的韩愈、朱熹等人的儒家束缚抛开,着实罕见。这其中,道乐就很有特色。
    白云观的道教音乐用的是韵腔,属于全真正韵的《十方韵》。据传,清末著名的白云观主持孟永才把《十方韵》改为《北京韵》后,更加闻名遐迩。孟永才主持精于道家斋醮礼乐,为留住过往云游的道家高士,共礼三清,光大白云观,他把道家通用的音乐进行了修订,加入北京地方的特色,被称为北京韵,从此天下闻名。但是后来,随着众多高龄道长的羽化和云游他方,这里的特色音乐濒临失传。为了恢复白云观往昔的音乐,抢救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黄信阳和其他道友一起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努力。黄信阳是个有心人,早在温州时,他就注意收集有关资料。来到北京时,也随身带来了一些《十方韵》资料,当中有一部分就是当年孟永才主持创编《北京韵》的原始资料。在白云观期间,黄信阳对这些资料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后来,他们又请了中国音乐学院的音乐专家和全国各地名观大庙擅长道教音乐的道友一起来挖掘整理白云观的音乐。经过多方的努力,白云观终于恢复了过去的全真斋醮音乐。
    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北京音乐家协会和白云观共同组建了“北京白云观音乐团”,黄信阳担任团长,举行公开演出,在音乐界和道教界引起巨大反响。近年来,“北京白云观音乐团”多次出访新加坡、台湾、香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均受到好评。鼓是道教音乐的主要乐器,黄信阳擅长鼓和提钟乐器的演奏,被公认为白云观道教音乐的“第一鼓手”。后来黄信阳还主编出版了道教的图书和音乐音像资料。

    新时代需要新教义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事业,黄道长满怀深情的说:“道教协会要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道教界合法权益。在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后,中国道教和道教协会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黄信阳道长认为在道教教理教义中,有很多值得当代社会借鉴的思想,比如说道教的环境保护思想,这是可以用来为现实服务的。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采,使自然环境不断的恶化,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们才回过头来寻找解决的办法。道教主张天人一体、和谐共生,崇尚道法自然,历来注重保护环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道教中的很多思想对环境的保护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
    1995年,“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盟”专门邀请中国道教协会到英国和日本参加“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后来该组织还提请中国道教协会专门撰写了一本《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的著作,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得之不拒,失之不争Documentary <wbr>news

                                       青城山传戒(1995A.D.)
      
    黄信阳还多次参加各地道教协会倡导的各种环保公益活动。甚至远赴甘肃民勤,参与“中国道教生态林”的植树活动。民勤县,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干旱和风沙侵蚀,生态形势十分严峻,是全国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四大发源地之一。黄信阳说:“中国道教协会倡导并携手全国道众在民勤县设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是对道教天人一体、和谐共生思想的最新诠释,是道教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具体体现。”
    如今,黄信阳每日在白云观内修行,随着道观周边的环境日渐改善,北京道教协会也成立了,在他每年上交的政协提案中,大多都是围绕北京市内的一些道教场所的宗教宣传事业的。提起自己今后在道教界的作用,黄信阳很诚恳的说:这些年来,道教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要感谢党和政府。但是,道教的发展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
    对于道教教义的推广,黄信阳道长还从弘扬民族文化的角度,主张发展道教的养生学、医药学,把道教在养身、健身方面的一些好的理论介绍给大众,还可以在道教宫观里办一些慈善医院,另外道教伦理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也应该进一步弘扬。还有道教的经典世俗化,包括用VCD、CD等科技形式弘扬道法,这样能使信徒们轻松读懂道教经典,了解道教文化,这也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适应。总之,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

教义、族训都是中华瑰宝
    道教的教义提倡既要修道,更要积德。《西升经》中有说:修之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这当中的主旨就是说要通过修德以达到太平和仁爱。
    在《孝经》中也将教义升华为普通民众做人之根本: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道教提倡“无为”、“寡欲”、“不争”和“济世利物”,“无为而治”就是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济世利物”就是要与人为善,要和自然环境处理好关系。这些道学思想被黄道长灵活地运用在日常的生活管理上。

得之不拒,失之不争Documentary <wbr>news

                                         经乐团在新加坡(1998A.D.)

    此外,黄信阳对于黄氏宗族的事业也备加关心,在如今白云观内的住处,黄信阳书房中摆放着几年前一位广东道友相赠的“黄峭公与三位夫人像”,黄道长以一贯平静祥和的语气说道:黄氏子孙渊源流传,我的祖先就是黄峭公。
    道教的教义和黄氏祖先留下的“尽孝祖训”被黄道长视为中华文化的两大瑰宝。其仙风道骨之后透出的精神和干练,让人不禁想起“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教事业和族风传承任重而道远,作为北京市道教协会的会长,黄信阳承担起了时代的重任,在阐教修道、利国立民的事业上,正一步步勤奋探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