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谈谈溺爱的心理真相与危害
(2011-09-15 08:53:16)
标签:
转载 |
溺爱是一种毁灭性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它会压制孩子的成长。明知道溺爱不好,但为什么,那么多的父母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溺爱行为呢?
看起来,溺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制地在给予自己。
当父母溺爱孩子的时候,他们很容易会忽视孩子自身的需要,尤其是成长需要。溺爱的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永远都不要长大,一辈子都做他们“内在小孩”的被投射对象,否则就会感觉到失落,就像是丢掉了什么似的。
“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在中国,包办型的高度溺爱一般都伴随着一个高要求:好成绩。也就是说,包办型溺爱是交换性的,父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孩子要回报一个好的学习成绩。部分包办型溺爱下的孩子成功了,但是有一天这个孩子长大了,会突然觉得没有为自己活过,大量包办型的孩子失败了,他们一生中都无法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
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
夫人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打碎了一只碗,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了?夫人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你嫌他笨手笨脚了,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为他谋得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不止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
实施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然而,在习惯了包办型溺爱的父母看来,他们才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而孩子自己却不知道。
但这个妈妈却认为,女儿肯定喜欢弹钢琴,要不怎么能弹10年呢。而且,她也一定喜欢老师,要不老师凭什么喜欢她。
一般来讲,包办型溺爱培养出来的孩子,尊重父母,尊重别人,也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是丧失了自我。但相反,在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他们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也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想肆意而为。所以放纵型溺爱会培养出“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
凡事占上风,太想成为关注点,这是很多问题孩子制造麻烦的原因。他们多数人难以通过取得好成绩而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就只好去制造麻烦。
放纵型溺爱发展到最后,还会培养出“父母的敌人”。
譬如,在吃鱼和鸡的时候,妈妈她会把骨头先剔掉,孩子小时候如此,上学后仍然如此。父母会说这样做是为了节省孩子的时间,防止他上学迟到。而孩子会因为习惯成自然,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其他人,如果父母不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也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地狱。并且,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伪装得很强大,但实际上他们难逃放纵型溺爱带来的三个常见的恶果:
依赖。即对亲密关系的严重依赖,他们不能接受独立,必须和其他人黏到一起,他们必须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在乎,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是依赖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狱,因为他只知道提要求,让亲人关注自己,但他们却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
与“房奴”相对应,有父母面对孩子自称“孩奴”,自称“孩奴”的父母在焦虑与巨大的经济压力下挣扎,他们的状态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14岁以下的孩子,看到父母不高兴、吵架的时候,会做自我内归因,即他们会把父母的不高兴统统归结为是因为自己不好,哪怕其实父母只是为工作上的事务烦恼,和孩子完全无关。当“孩奴”们为了工作、为了生活琐事争执不愉快时,在他们也许自己并没有意识到,那些不是冲着孩子而去的不快,对孩子敏感的心灵也是一种冲击。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或者表现出不高兴,孩子的人格成长会受到负面的影响,人际模式也会扭曲。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孩子会害怕与人交往;另一种情况则是,孩子会以暴力的或者过激的方式去处理他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