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经营 用爱疗伤——读《为家庭疗伤》有感

(2011-08-25 15:21:48)
标签:

杂谈

 
[日期:2011-06-10] 来源:珠海市国税局  作者:樊 荣 [字体: ]

   

去年初,我参加心理师培训班时对家庭治疗产生了浓厚兴趣,后经导师介绍购买了一套著名家庭治疗师李维榕撰写的《为家庭疗伤》,闲暇时间拜读了几遍,书虽然很厚分上下两册,但却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心理学著作,她以治疗师手记的形式记录了 李维榕老师亲自处理过的一些个案家庭问题,这些真实的案例展示了现代家庭各种亲密关系之间的滥觞,每一个案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每一个案例都透射到人的灵魂深处。我读完此书感触颇深,非常渴望将书中的精彩及本人的心灵感悟与大家分享,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同事、朋友能够从中看到、领悟到家庭关系与构建和谐的深刻内涵。

国际结构派家族治疗开山始祖Minuchin说过:“家庭是互相牵连的,没有绝对的主角,也没有绝对的配角,只有千丝万缕,像个无形的网,把系统内每个人紧紧地系住。而这个藤连瓜、瓜连藤的道理,又是最难捉摸的。”

作为Minuchin的唯一华人入室弟子李维榕老师对于家庭系统的描述则更为生动:“这世上并无独立的人,我们人人都像电脑一样,被自己出生的家庭编好了程序,然后按钮行动。过去有多重要,全视乎这对一个人现时的影响;将来有何机会,也全视乎现时能够打开哪一扇门。因此,现在是过去与将来的桥梁。”

如何正确审视家庭婚姻、面对现实活在当下确实是我们每一位做父母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环顾我们周围,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影响之大使其一生都活在家庭的影子里。表现为“家庭挤迫”(即“一个家庭内部的空间分配往往间接影响一个家庭的运作,并反映出家人的关系,甚至会造成个人问题”)普遍存在,很多父母家庭界限意识较差,经常会出现界限不清,甚至名正言顺地跨越界限,侵占孩子的隐私、侵占孩子的成长空间、侵占孩子的成长权利、侵占孩子的自我发展,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自己怎么教养都是“爱”,其实这种“家庭挤迫”每天都在发生,它无疑将剥夺一个孩子自我成长的天赋。青春期之前孩子还可以任凭父母任意地干涉,可是一旦进入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后,就会为自己的空间争夺权利,经常会表现出叛逆等行为,从而导致“家庭闭塞”(即“父母不能够随着子女的成长而成长”),总是期待孩子永远是自己心理上的连体婴,当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时,就像遇到了洪水猛兽,而这个时候的孩子会在独立与依赖、控制与反控制、爱与恨的复杂情感中挣扎,要么成为家囚,整日与电脑为伍;要么自我毁灭,变成对父母的一种报复;要么封闭自己,无法接触自己的感觉;要么成为家庭的代罪羔羊,替整个家庭承担一切;要么出现“身心症”,以各种病态的方式来逃避。即使有人可以抵制这种界限的侵犯,等到他成人,要么就会无意识去侵犯他人的边界,要么就是自我边界不清楚。

这不仅使我想起生物疗法创始人亚历山大-鲁宏说的一段话:“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地发展出去的,婴儿期的一圈,代表爱与享受;孩童期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少年期的一圈,是玩耍与嬉戏;青年期的一圈,是情爱和探索;而成人期的一圈,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全的人,必须具备上述所有的特性,每一个阶段若是天性被剥夺,就无法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我们做父母的所能够做的就是陪伴孩子顺利渡过每一个阶段,而非毫无边界的阻碍,在孩子需要关爱的时候,不要因为工作或者婚姻的各种原因,把自己与孩子隔离,让孩子无法去感受爱、感受安全感;在孩子能够创作和幻想的时候,不要用自己的期待或者未完成的意愿去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的事情;在少年期,不要过分强调学习来阻碍孩子的个性发展空间;在青年期,不要剥夺孩子学习爱的机会,而要教会孩子用外在的条件或者自己过往不幸的经验来评判爱;在成人期,不要去帮助孩子承担责任,让孩子脱胎却不能断奶,没有成人的语言,只有哺乳的声音。特别是因为在家庭中曾受过伤害,而无法摆脱心理上的恐惧,然后把伤害延续到自己孩子身上的父母,更应该通过正面思维、暗示的力量去改变自己,要像《中国之声》节目中介绍的一对夫妻学习:一位美国人,他出生时就没有四肢,周围的人把他当成怪物,而他的父母却鼓励他要接受自己的“与众不同”,他在父母的鼓励下勇敢地接受了自己,并努力克服了自己身体的不足.最终成为精神上比别人更健全,心智上比别人更强大的一位真正的男子汉。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积极的家庭,父母关心和爱护孩子,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在这些家庭里生活的孩子是幸福的,起码父母懂得带他们看心理医生寻求帮助。我想每位父母或多或少在此都会寻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吧!

由此可见,孩子的成长,也迫使家庭一起成长,家庭的成长有时比孩子的成长更重要。

在家庭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就是夫妻关系即婚姻。华盛顿著名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经过对2000多对美国夫妇的研究发现:“可以同偕白首的夫妇,关键并非在于二人能否契合,而是在于他们怎样处理两人的不契合。”夫妻间是否有争吵并不是断定婚姻持久的准则,婚姻能否维持,主要看他们究竟有没有解决争吵的办法,重要的是看这两个人是否息息相关,是否有感情的维系?Minuchin说过:“结婚四十年,起码想过离婚二百次、捏死对方五十次,一段婚姻能否维持,全靠能否渡过这些难关。”其实婚姻如同孩子一样也需要成长,“千万别以五十年不变的态度来看待婚姻,因为长不大的婚姻,将会成为你的诅咒。”婚姻是夫妻的第一个孩子,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你是否忽视了它的成长。婚姻是不可以如假包换的,发觉货不对时,如果不打算退货,就要学习天天照镜子,清除所有悲哀的脸、愤怒的脸、特别是尖酸刻薄的脸。我们成家立业时,对婚姻都怀着无限憧憬,以为只要尽心尽力,就会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但是现实生活中每个家庭要面对的问题是数之不尽的,上代人的压力、同代人的竞争、下代人的要求,加上社会变迁及时代的冲击,每一件事都在考验夫妻关系的耐力。美满的家庭,就是夫妻俩经过种种煎熬,依然可以捏一把汗,一起庆幸又渡过一个难关;不幸的家庭,就像夫妻间插了一根刺,愈刺愈深,一股苦涩甚至流传到下一代身上。因此,我们如何对待婚姻主要取决于夫妻双方的生活态度和心理取向。婚姻实际就是互相包容、互相弥补、互相改变的学习过程。

《为家庭疗伤》一书对于我们家庭生活、婚姻生活中的人来说好比一盏灯,这盏灯的光对于不同的人,其明亮程度也许不同,但对于在家庭生活、婚姻生活中偶尔感到黑暗、纠结的人来说,会给他们带来无限希望,它可以使家庭生活、婚姻生活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通过学习《为家庭疗伤》,我深深领悟到自己以前对家庭婚姻理解的浅薄,同时更激发了我深入学习家庭治疗的满腔热情,并乐意用我学到的知识帮助身边的人。写到这里,也许同事、朋友们会感到家庭婚姻问题不过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我认为这个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应该常谈常新,并不断为此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内涵、赋予新的特征。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只要我们用心营造家庭、用心雕塑婚姻、用心培养儿女,就会获得比快乐更重要的内心喜悦与平和,这样才能以个人小家庭的和谐换来社会大家庭的和谐,我想这也是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吧。

(第二稽查局 樊 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