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疫苗按种,家长朋友们要知道的8个问题

标签:
育儿健康 |
关于疫苗按种,家长朋友们要知道的问题。
1我们先来说一下为什么要给孩子打疫苗?
其实我们所说的疫苗,也叫预防针,是预防什么的呢?大家都会明白,是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比如麻疹、水痘、流脑等,这些传染病对孩子的危害很大且会造成大范围的流行。所以,每个孩子出生后都是需要接种疫苗的。
2常用的疫苗有哪些呢?
孩子生后都有哪些疫苗要接种呢,生后就接种的有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的第一针,乙肝疫苗的第二针在生后一个月,第三针在生后6月时。2、3、4月龄要接种脊灰疫苗。3、4、5月接种百白破疫苗。1岁半时还有加强一次。麻疹疫苗是在8月龄时接种。A群流脑从6月接种第一针,9月龄还要打一针。A+C是从3岁开始接种。还有一些是第二类的,也就是自费的,如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
3预防接种都有那些不良反应如何处理?
所谓的疫苗不良反应是指接种疫苗后发生的与疫苗有关的对身体有损害的反应。分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种。局部的如接种处红肿,全身的反应最常见是发热。要注意在接种活菌苗、活疫苗时,局部和全身反应出现比较晚,一般在接种疫苗后5~7天才出现发热反应。临床上有看到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约1周才出现发热,无其它症状,一般情况好。易误诊为其它疾病。局部红肿多与过敏有关。会有发痒的感觉。
如果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家长要让你的孩子多饮水,局部可以热敷,用个新鲜的土豆片外敷也可以,家长朋友不要担心,这种红肿现象经过处理会有3天左右消失。要是反应较重的,也可能吃点抗过敏药,比如开瑞坦糖浆等。
发热的处理:首先要除外感染引起的发热,只要超过了24小时体温还没有恢复正常,是要查个血常规看看的。由此来大致判断一下发热原因。处理原则与其它发热相同,主要是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精神好,注意多饮水观察体温就行了,原则上是38.5以下的发热不应该使用退热药的,超过了38.5可以考虑用退热药,儿科常用的退热药只有两种,一个是布洛芬,也就是美林,一个是扑热息痛,也就是泰诺林。在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一定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也就是家长们说的消炎药,否则是会影响疫苗效果的。
http://p2.pstatp.com/large/7199/4582477063
4自费的疫苗是否有必要接种?
鉴于目前疫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可靠,总的原则是:有条件的,最好现有的疫苗均接种,包括公费与自费的。这与滥用抗生素不同,滥用抗生素不利于自身免疫功能的发挥。疫苗有利于人体免疫水平的建立。
5患有湿疹、荨麻疹、过敏性肠炎等过敏性疾病的孩子究竟是否可以接种疫苗?
疫苗的抗原、残留动物蛋白、抗微生物制剂、保护剂、稳定剂和其他疫苗成分均可能产生过敏反应。除了严重的过敏性休克,也可发生其他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应请免疫学专业医师对其进行细致评估,以明确疫苗相关变应原,并对以后的疫苗接种进行安排和推荐。
目前最常见的疫苗变应原是鸡蛋白,主要存在于流感疫苗和黄热病疫苗中。建议在接种流感疫苗和黄热病疫苗前,询问受种者平时能否接受鸡蛋或含鸡蛋成分的食物,有否有过敏性休克史。
如能接受鸡蛋或含鸡蛋成分的食物,可以接种这些疫苗。即使有严重的鸡蛋过敏,仍可正常接种麻疹和腮腺炎疫苗,而无需进行皮试。最新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提出,接种三价流感疫苗(trivalentseasonal influenza vaccine,TIV)对有严重鸡蛋过敏的患儿也是安全的,但最新的鼻内滴注的流感疫苗对鸡蛋成分过敏、哮喘、免疫抑制和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儿仍是禁忌证。
6什么情况是绝对不能接种疫苗的?
对需接种的疫苗任何成分严重过敏者不可接种。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未过检疫期者,急性传染病的患者,发热的病人或患严重的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活动性结核病、接种处局部化脓性皮肤病的小儿不可接种。
7什么情况要慎重接种?
如果有感冒,腹泻时要暂缓接种。因为孩子身体不舒服,体内的免疫水平低下,可能会出现各种接种反应;因各种原因使用过丙种球蛋白或输血治疗的个体应至少推迟三个月接种疫苗,这是因为接受上述治疗后体内存在某些抗体,会导致免疫失败;
因疾病等原因使用激素治疗超过14天的孩子,需要停用激素治疗后3个月。虽然不少疫苗由鸡胚培养(比如流感疫苗),但已有研究证明疫苗中的鸡蛋蛋白含量不足产生过敏。故不是超敏体质的对鸡蛋过敏者仍可考虑接种疫苗。前面说过湿疹的孩子是可以打疫苗的哟。
8带孩子去打预防针时的注意事项?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害怕,在打针时用手捂着孩子的眼睛,认为这样孩子就不会害怕了,其实不是的,黑暗的环境会让孩子处于一种更加恐惧的心理状态。
有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顺利地去医院,在家里说是出去玩或上超市,用哄骗的方式让孩子去打针,结果是让孩子不配合的同时还不相信父母的话。采用暴力的手段也是不可取的。
大些的孩子家长要与孩子沟通,让他明白道理,家长可以示范,让孩子知道,打个预防针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更多健康资讯请关注阿亮医生微信订阅号:aliangyi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