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患了哪种拖延症?
一、神经质完美主义拖延症
症状:
●
对他人非常挑剔,也非常喜欢对他人作出评价。
●
对自己更为挑剔,做事一丝不苟,对仪态举止非常上心。
●
希望一切都完美无瑕,执著地想成为完美至极的人。
危害:
●
容易焦虑,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极大。
●
无法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
●
工作耗时长,但成效不大,往往是事倍功半。
●
做事往往走极端,要么付出一切、孤注一掷,要不毫不付出、止步不前。
病因:
●
根深蒂固的控制欲,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
幼年时期得不到重视,以迟到等反面行为引起他人的关注。
●
希望得到某个人的认同,所以不得不不断完善自己。
处方:
●
不要过分强调做到“最好”,试试做到“你的最好”。
●
放弃凡事都追求正确的欲望,学会适当的“屈服”。
●
制订系统、有条不紊的计划,关键在于每一步、每一天所取得的实效。
●
改变的起步阶段十分重要,要着眼实际。
二、大买卖追逐型拖延症
症状:
●
拥有充沛的精力和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唯利是图。
●
理想主义者,做事往往虎头蛇尾。
●
爱做白日梦,行动消极,遇到挫折容易放弃。
危害:
●
目标过于宏大,却没有可行的计划方案。
●
夸夸其谈,容易误导迷惑别人,从而导致拖累身边的人。
●
梦想和能力差距过大,易于遭受现实的强烈打击。
病因:
●
不相信自己,只能用幻想来掩饰。
●
逃避需要实际付出的努力,总妄想一蹴而就。
处方:
●
重新定位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
长时间坚持一种简单而有条理的行为习惯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
●
不要总空想,要制订一些小目标,积少成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三、习惯性担忧型拖延症
症状:
●
总摆脱不了“要是⋯⋯怎么办”的念头。
●
容易陷入神经紧张的状态:坐立不安,四处乱看,咬手指等小动作较多。
●
一直寻求别人的同意,依赖于他人的意见和保证。
●
典型的收藏家,难以舍弃旧有事物。
危害:
●
易患上严重的衰竭性疾病。
●
胆小怕事,容易焦虑,常常会引发恐慌症。
●
做事时思前顾后,优柔寡断,缺乏决断力。
病因:
●
以前的某个行为招致了许多批评指责,导致后来做事时总害怕犯错而无法采取行动。
●
无法得到重视的人的肯定或赞赏,如父母。
●
身边的人给予的期望过大,害怕别人失望。
处方:
●
放松身体,也放松精神。
●
经常外出活动活动,多与人交流。
●
放弃过于理性的思考,随心而动。
●
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解放自我。
四、叛逆型拖延症
症状:
●
嘴上迎合他人,但行动上仍我行我素。
●
表面上温文尔雅,实际上却喜欢制造冲突和反抗。
●
焦躁易怒,攻击性极强。
●
生性悲观,被害倾向严重,对世界抱有偏见。
危害:
●
情绪起伏大,易引发癌症和衰弱性神经系统病变。
●
常常对他人、对生活充满怨恨,导致自己被孤立,继而又加深怨恨。
●
推脱责任,怨天尤人。
病因:
●
幼年时期发生一些误解,导致自己错怪他人。
●
曾经受到他人的伤害,对他人存有敌意。
处方:
●
学会宽容,忘掉那些曾经抛弃你、拒绝你、伤害你的人。
●
审视自己内心的积极因素,放下过去,让他人进入你的生活。
●
开始学会爱自己,只有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五、戏剧性上瘾型拖延症
症状:
●
活在戏剧性的幻想中,喜欢制造冲突以彰显戏剧性。
●
注意力分散,东奔西跑,忙个不停。
●
多为不着边际的梦想家或极不靠谱的理想主义者。
危害:
●
有着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却往往会拖累别人到闹剧和冲突之中。
●
容易走极端,难以找到生活的平衡点。
●
花费大量精力来解决自己制造的冲突,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戏剧性心理,过后却精疲力竭。
●
易于受到酒精和毒品的诱惑,用以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
●
自杀率高。
病因:
●
成长环境中身边的人就有此类拖延者。
●
渴望以制造闹剧和冲突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力。
处方:
●
发现自己戏剧性的一面,并勇敢面对,只有发现了自己的戏剧性,才能辨别出他人的戏剧性,从而免受其害。
●
以客观的态度待人处事,客观评价自己的现状,消除制造冲突的可能性。
●
重视“话语”的力量,以积极正面的肯定陈述来鞭策自己。
●
将压力转化为能量,疏导负面能量,转为对生活的激情。
六、愤怒的给予型拖延症
症状:
●
太过关注他人的需求,无法对他人说“不”。
●
将过分给予作为一种赢得赞许和认可的方式。
●
喜欢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又不愿借助他人的力量。
●
对休息、享受等行为充满内疚感。
危害:
●
因对生活的某一面投入过多,从而导致对其他方面无法兼顾,生活失调。
●
无法放松,因背负的义务和责任过大而喘不过气。
●
因为承担的工作量过大,易养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注重身体锻炼。
●
不愿假手于人,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病因:
●
自我评价极低,依赖付出来与他人建立关系。
●
幼年时期可能被迫扮演着自己不愿扮演的角色,或是担负着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期望。
处方:
●
放下内疚感,给自己放假,学会享受生活。
●
认识时间的真正价值,从而摆脱过分给予的冲动,将时间用在能真正为自己创造价值的事情上。
●
接受他人的帮助和服务。
http://s5/mw690/68d868b7gd90624709f7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