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世界 路过自己


标签:
龙应台《目送》人生路世界自己杂谈 |
分类: 文字之悟 |
她说:文字应该像蒲公英的根一样,不矫饰,不虚伪。蒲公英的根,是连着泥土的,是扎根很深的,是穹苍下大地野草之根。
是的,读完龙应台的《目送》,仿佛也渐懂了那些根须的意义。它们牢牢抓握土壤,与之声息相通,感受得到大地每一寸肌肤的温度与形态。深入、平实、丰饶,质地坚韧。
不亲身走过那些人生的道途,不能落成这样的文字。全书由七十三篇短小的散文组成,它们看似零落又有关联,仿佛一列载着昨日开往明日的火车,窗口掠过一幅幅景象,殊同连绵,因心境与理解不同,被分类成欢乐、忧伤、思念、牵挂。
曾经常听到慨叹,人生匆匆,我们皆是过客。回头想想,世界匆匆,日月轮转,亦是过客。俯首嗅花香,岁岁年年绽放不同的容颜。每一次改变,世界都在新生,都在成长,也都在衰老。
尝试着松开小我的绳索,飘荡到世界的高处。从那里向下俯瞰,众生平等,清净透亮。
没有喧闹声响的嘈杂,没有莫名情绪的缠绕,没有沟沟坎坎的牵绊,似乎数十年漫长的人生路都能被逐一理顺像一个翻来滚去打结纠葛的毛线团,利索畅快。
然而畅快之后觉得寒冷,是立于高处不能逃避的感受。苏轼《水调歌头》里怅然倾诉:“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确,当你终于可以将目光移开私我,投向更广袤的土地与生灵,又“何似在人间”呢?
你会触目惊心地看见,在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乌兹别克、老挝等国家荒凉的边境上,大地因为埋藏战争遗留的地雷而变得苍老孤寂。正是人们亲手将赖以生存的母体虐打得伤痕累累,仅为了逞一时成王败寇。幸福当下的背后,无数次权力的争夺与交替,每隔一段年份都将重复不辍地上演。在野心与欲望面前,一切生命变得不足挂齿,并不分国界种族。
“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于是,从高处重重跌回原点,重省人生。
谁人都只有支配自己的权力,去相信或者不相信,去支持或者抵制。忧国忧民不是所有人需要背负的沉重行囊,大多数普通人只想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与为数不多的亲人朋友相依伴,体验最简单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这是能触手可及的生活,也是有梦想的真实,沾染着油盐酱醋的滋味。
http://s12/middle/68d64160n9e80335bd93b&690
听闻龙应台的文字如刀光剑影,可横眉冷对千夫指。这样的评价,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然后再翻动这本温厚淳朴的《目送》,取意由下而上,行文蓬勃厚重,在平静中蕴藏巨大的力量;其对于世间众生教诲指引的心意,与先知又是如此相似,亦能对得起一句“俯首甘为孺子牛”。
怀着悲悯与向善的心,龙应台把文章的视角俯得更低。一餐路灯下的夜宵,一段医院里的散步,一封平素来往的邮件,都被小心捕捉来细腻观看。微小的事,平静的生活,池水里总有波澜起伏告诉我们那下面暗藏了什么样的涌动。
它们近得就像在自己身边一样,是知冷暖的茶水,是合脚的鞋子,是熨帖的内衣。无需深究到底从哪里来,只需用心去感觉,便能知道确实遂了心意,方能如此相处安然。
龙应台写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书中,有好些文章都在记取作者与母亲、父亲间的小事。年老记忆减退的老母亲总想回去自己年轻时候的年代与家庭,晚年缠绵病榻的老父亲总想与人交谈关于青春与理想的那些琐事。可儿女们总是特意扯起嗓门大声询问温饱健康,每次相同仿佛例行公事。老人们摇头默然以对。也许,并不是耳聋听不见,却是实在已经无话可说。
当十八岁的儿子坐到副驾驶位置,一上车就塞入耳机隔绝了自己。读者便跟随者作者一起,陷入思考的轮回。儿子不理解母亲,就如同年轻时的母亲不理解自己的父母,一代代人在类似的情绪传递间经历着迥然的人生历程。终而,殊途同归。
http://s16/middle/68d64160n9e80353615ff&690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看到这句话时,心底泛起难以名状的无奈和酸楚,然后逐渐沉淀,变得通透。
目送远去的背影,不仅是父亲、母亲,还有长大的孩子,离别的朋友,以及最亲密的伴侣;甚至包括学业、事业、财富、美貌、才华、智慧、记忆……他们曾经是你的全部,曾经一砖一瓦构建起你眼中和心里的那个世界。
目送世界,路过自己。
生命就是一种过程,本无好坏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