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自由


标签:
《灵魂的自由》伊能静自我自爱杂谈 |
分类: 文字之悟 |
总是相信,世界万物都没有绝对。“自由”更是主观与自我的产物,相对而灭,相对而生。
每个人都渴求追求生命里的自由,或身体或心灵,乃至触及灵魂;但这从来都是艰辛卓绝的过程。“自由”两个字承载了太多的梦与理想,轰轰烈烈的颠覆与重建之后,久违的安定也许就是它新的面孔,而相伴同来的疮痍与废墟,亦是你必须接受不可回避,便如同缔造每个新时代都无法逃离的一场场战争与杀戮。
初秋是收获的时季,忽而想把清闲时光多留出些给读文,于是邮购了好多书籍来充实自己,或新或旧,类型很是宽泛。近两天,怀揣着素黑带给我的心灵滋补,首选了伊能静的新书《灵魂的自由》来读。
关注她,始于多年前一首《流浪的小孩》,彼时的她一把柔嫩嗓音,沙沙流淌着淡淡无奈,有种超越年龄的早熟,让人记忆深刻。然后,她开始演戏,《人间四月天》里的陆小曼是我对她的终极印象,爱得疯狂痴傻、爱得没有自我,爱得伤人伤己,却依旧能那么清澈无辜理直气壮,倒让人无法淡然漠视与轻易施与鄙夷。再后来,发现她还在写文出书。一本《生死遗言》,赋予她才女的美丽光环,耀眼至今。但,她到底是谁?对于平凡听歌、看戏、读书的我们来说,永远只是陌生,直到此刻读她的新书,仿佛才开始有所了解。
http://s3/middle/68d64160n914ea0f8e7a5&690
手握《灵魂的自由》,读里面行行句句,我始终矛盾与疑惑。写文是作者与自己的对话,虚假不可久藏,字里行间的精神同样无法造作,否则绝不可能感动读者。所以,我读,我信。
生活的磨砺与苦痛,是让文字清泉般隽永不息得以流传的河床;历经万水千山后的孤独,是生长好文字最好的土壤,从古至今一向如此。伊能静在书中提到:许多人问过海子,为什么要违背人世的期望?而去寻找想象中的完整。写诗能看到灵魂,但灵魂是什么?平平凡凡的爱家、爱人、爱钱、爱成就,一生烦琐庸碌不好吗?不好吗?不好吗?为什么每个人都可以这么过,只有你要痴人说梦,拼死拼活。
“拼死拼活”这四个字,我觉得同样可以送给伊能静,即是已经领悟懂得又何必如此执念?《灵魂的自由》近乎自言自语的自我剖白,没有深入地自审自殇,绝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书的开端看她写“重复地把自己结痂的伤口抠起来”,我会觉得言过其实;等读完全本时我却早已认同这点。她的童年、她的爱情、她的亲情、她的成功、她的失败……她在书里总结说这是她的一生,并不过分。因为,她的“流浪的小孩”,她的“陆小曼”,她的“生死遗言”,我终于都寻到出处,纵有偏颇,不失真实。
台湾著名女导演王小棣曾说,呈现自己的每一部作品给观众时,总会感觉像是扒光了衣服任人审视评论,纵使面带微笑,任何一句坏言语还是会直接将心刺伤。《灵魂的自由》选择成书发行,我无法想象伊能静为何要把呓语般的自我呈现出来,她到底哪里来这么大的勇气?难道说,这样莫名的果敢也是通往灵魂自由的必修课吗?
也许,终是遗憾。一生太长,还不到总结的时候。真正的自我,仅留给自我,退一步难道不是淡定的真谛?镁光灯下的艺人明星,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额的收入?这不仅是娱乐圈经济价值的综合体现,更是这个世界在意欲买断其所有人生私隐的一种提前投入,在这一点上人们从不掩饰数百数千年以来一脉延承的窥探欲与劣根性。《灵魂的自由》是用来回应关于她曾经的流言蜚语吗?还是迎合受众来获取利益回报?如果落了这样的俗,真的大可不必。那些文字已足够深邃,放在是是非非里纠缠跌宕,反而又成了一种玷污与自我彷徨。
张爱玲的《小团圆》可以深藏那多岁月,《灵魂的自由》为什么不能等待?没有私我的表白,留到遥远的未来,留到真正自由的那一刻,才是真实,才能真实。
http://s8/middle/68d64160n914eb9dcf6ee&690
读书的时候,注意到伊能静在微博宣传着这本新书,忽而百味杂陈。文字的深入领悟与行动的背道而驰,这是她的矛盾;我读了,懂了,却依然不能理解与支持,唯有带着遗憾,这是我的矛盾。做女人不易,拥有敏感纤弱的神经,只会活得更加不易。现实安稳,岁月静好,不如什么都不要做,不要说。那样,才是真的安静,真的幸福,真的自由。
无论如何,《灵魂的自由》已经诞生,它就是值得被尊重的。然而,被分享的结果,是作者将被更多地注视与禁锢,这仿佛又是背道而驰了。没有心灵的牢狱就不谈灵魂的自由,想要寻找真正的自由,还需继续前行,下一站……再下一站……直至身心一致,灵体一致。人生修行的意义,便在于此。
书的最后一页,是一棵堆积满雪花的树。回顾全本的插画,我没有见过一片树叶,几乎都是在冬季,在走向“春暖花开”前的严冬。零落的街头与机舷的窗口,是出现最多的场景。它们虽然不是文字,但也在安静地诉说,诉说着作者深刻的孤独。
孤独时,才能看清自己,没有错。但,孤独,绝不是人生终极的归途。书中问道:“拥有爱的强大感受,却因此成为了爱无能的人们,到底是幸还是不幸?”我想这是自爱者最后的私房话。迈不过这个困惑,终无法得以释解。
自由,从来不只是一个人私我的事,一撇一捺方成“人”,互爱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本源。痛,由你己受,由他人同受,这是自由的代价,不可回避。如果《灵魂的自由》仅是被书写、被记录,然后与生命里最亲密维系的人们分享,它的意义之于灵修和疗愈本身,必会更大、更光亮。
用无私爱让所爱之人先我获取自由,这方才是实现小我自由的途径,无论深入哪个层面,身体、心灵、灵魂,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