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岭南文化的一项大工程--邓小玲《粤剧百名伶图》序
(2011-03-02 11:38:34)
标签:
艺术长廊杂谈 |
◆
文
李钟声
在寒风冷雨的新年假日之夜,邓小玲带着她刚创作完成的《粤剧百名伶图》来访,希望我为她这部即将付梓的画集写序。
灯下,我慢慢翻读宣纸上仍散发着水墨香的一幅幅画作,一个个亲切动人的著名粤剧人物展现在眼前。举手投足,身姿笑貌,服饰背景,鲜活可爱。一幅一个名伶,牵出多少南国红豆的经典故事;一幅一笔笔涂抹,倾注了作者对粤剧的多少深情。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家,我面对这注满心血的百幅粤剧人物画作细读凝思,觉得暖流涌心,有许多话想说。
我觉得首先要感谢邓小玲。她以超前的眼光,完成了岭南文化领域的一个大工程大制作。追根溯源,源自南戏与京剧、昆曲一起名扬海内外的粤剧,自明嘉靖年间完善崛起之后,在两广地区渐渐兴盛。当时演出虽然用的是官话,但其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套路程序,都日渐丰富;清末改为粤语表演之后,在珠三角地区以至整个粤方言区,百多年来更得于长足发展,成为岭南的文化瑰宝;直至一年多前,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响誉世界。也许,说不准在多少年之后,人们在回望粤剧发展之路时,会提到一个似乎是局外人的名字,她比粤剧被命名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早了很多年,就在关注粤剧,在默默地、甘于寂寞地画,一步一个脚印、一笔一画地创作《粤剧百名伶图》。当然,她这一很超前很有价值很有见地的选题,来源于她出生在粤剧之乡广州,来源于浓厚粤味文化对她的熏陶与影响。这些因素和环境条件,与她人生中受过的高等美术教育及长期美术工作经历相碰撞,终于迸发出创作这组粤剧人物的智慧火花。她说:“我庆幸自己在艺术的路上遇见了粤剧,爱上了粤剧。台上台下,戏里戏外,给我创作灵感、动力和契机。”
这就是邓小玲。她这一创作选题我所以谓之为岭南文化领域的大工程,是因为它一头关联着粤剧这门源远流长又专业性很强的艺术,俗话说是“水很深”,历史很悠久,门派很多,非潜身其中深入研究绝不可能动笔。另外,这个工程的另一头,关联着作者人物造型的创造力。作者要表现的人物众多,数量庞大,是粤剧群苑中的一百个,而不是三几个;一百个粤剧人物具体到内中的每一个,又必须是典型的独具艺术个性的“这一个”。这其中稍有不慎,就会陷入面目类同。为此,5年多来,她查阅了许多资料,翻旧了《粤剧大辞典》读了大量的粤剧书籍,观摩了100多场粤剧,写下了10多本笔记日记,画了无数的速写,等等。总之,邓小玲的《粤剧百名伶图》,给人以丰富多样和沉甸甸的感觉:它选题独特,内容关联着岭南文化的粤剧传统经典,表现的人物形象俊美,自成方阵,是一件系列的完整的有一定价值的艺术品,十分难得。这部作品,在粤剧和美术的两座山间架起了一座金桥,观者行走其间,能得到两个领域的见识和两种视觉美的享受。它的问世,无论对粤剧界和美术创作界,都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邓小玲自小在有浓郁美术氛围的家族中长大,年轻时就十分慕名吴冠中、黄永玉这一类具有浪漫画风的大师和杨之光、卢延光等人物画家的造型功力。长期揣摩临描,打下了她创作这部粤剧人物的基础。她的素描技法较成熟。一百个名伶,以线描勾勒为经,以不同色块铺染为纬,时而线面结合,即以中国画的“线”准确勾划形体,以西方绘画色的“面”去表现情感。她用线沉实、老道,果断、有力;而面的用色讲求变化,善于渲染和抒情。一百个名伶,形态各异,形神兼备。红线女饰演的昭君,怀抱琵琶,和番出塞路上脸容的坚毅沉着;白驹荣晚年双目失明后在舞台上无视点的模糊眼神,在画家笔下都有精准的表达,读后令人心悸和难忘。薛觉先、马师曾、罗家宝、倪惠英、冯狄强、苏春梅、潘楚华、莫燕云、欧凯明等等,或依托其人生经历的重大事件,或捕捉其演出经典的某个场面,或借助其艺术风格的某方面特色,去渲染去表现一个独具个性的名伶。细细品读可以发现,内中众多名伶形象和烘托人物的图景,都充溢着许多合理的想象、高远的联想和动人的情思等形而上的东西,透发出画家的诗人气质(邓小玲说她每星期都离不开写诗,平日喜欢诵读王国维、赵朴初的诗词作品)。如《大闹广昌隆》中对演员尤声普镇鬼场景的夸张描绘;用传统云纹烘托小生靓少佳的气宇轩昂,等等,强化了的艺术手段和画家感情的有机融合,使作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诗意的色彩。
《粤剧百名伶图》给人的感觉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它表现的内容传统,人物传统,故事传统,但画家在经营每一幅作品时,在传统的水墨中注意添加和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如工意结合中常用大色块甚至泼彩去强化氛围;加入民俗图案元素;吸收现代抽象表现手法等等,使作品在点线、色墨的交融中,飘溢着一种逸气和润气,张扬个性不显雷同。画家在用材上突破中国人物画创作只限于水墨之囤,根据主题和表现主人公的需要,画面中大胆引入金箔或银箔粘贴。大金大银的运用,使作品富有视觉冲击力,优雅中显富丽。邓小玲美术生涯中学过工艺,从小喜爱陶艺和雕塑,深谙“大俗即大雅”的辩证法。这些,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她的作品中,成为她自己独有的形象语言和特色。
读完《粤剧百名伶图》,我沉思:如果你在读图的同时,一并细读附在它旁边的精练说明及艺术点评,你会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线描人物作品,它展示的粤剧常识和近百年经典剧目内容、名伶塑造角色风格等,其涵盖的知识广度和评判的深度,都令人首肯,是一次难得的愉悦的阅读享受。图文相映,实实在在相当于一部当代粤剧图史。据悉,广东省妇联、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等部门,对这部作品和邓小玲的创作,非常重视,准备在广州办展后,再送到国内外多个城市巡展。
能为弘扬粤剧和建设文化大省做点事,邓小玲是幸运的。5年时光,她从甘于寂寞选择冷门到今天变成令人瞩目的热门,对美术界应该有一点启迪。当前,美术界一些画家心境浮躁,作品商品化倾向严重。这些,都同经营真正的大作品成就大画家相距甚远。历代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艺术创造,是一种高贵而又艰辛的劳动。我敬佩的是艺术路上马拉松跑的获胜者。那些虚假的、盗名的、追求急功近利的,最终都会变成历史长河中的泥沙。
当然对于邓小玲来说,这一次创作实践,只是她艺术生涯的新起步。她的线描有许多地方仍显雏嫩,在人物造型的某些方面,还得下更大的功夫。但我深信,凭她对人物画创作的挚爱和淡定从容的性格、坚毅的事业追求精神,她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我知道,艺术女神总是特别青睐目标坚定而又淡泊名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