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儿上幼儿园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前期我基本关注的就是她每天在幼儿园和家里的情绪,连吃喝拉撒关注的都不太多。渐渐地随着她的适应,我的注意力也随着有所转移,有时会关注一下她的园内学习。
当时了解幼儿园时主要关注的就是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大部分时间是让孩子学习,还是让孩子学会如何与其他的小朋友相处,相处中能否学到基本要掌握礼仪,如果能顺带学到一些知识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绝不要求量;孩子户外的活动时间是否能满足上下午各一个小时;有没有外教;外教一天陪伴孩子多长时间,教材用的是哪里的?
之所以选择这家幼儿园其实在前面的博客中已经说明过,这里再啰嗦两句。这家虽然是私立的小幼儿园,管理可能有一些不太规范的地方,但老板是超有爱心的,每天都守在幼儿园里,每个小朋友都熟悉喜欢她。户外的玩具还没有发现其他的幼儿园有比这里多的,每个孩子玩一件都还有余。这里室内场地相对小,招满也才90多人,但户外却很大,玩具也超多,玩一样玩具基本不需要象其他的幼儿园一样排着长长的队来等侯。这里还有一个小图书馆,每个周三可以借阅。外教带班,基本上会陪伴半天。
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源于上周末巧儿带回来的一本四、五页的十月的英文练习册里的打分一项,A++是5个苹果,A+是4个苹果,A是3个苹果,B+是2个苹果,B是1个苹果。当时拿回来,我只打开描了两眼,巧儿得了4个苹果,我觉得对于她来说还不错。巧儿从小的早教课全是英文教学,有时我还会给她看英文动画,又在外面学了大半年的英文,所以对英文并不陌生。
但引起我思考的却是巧儿班微信群中一个妈妈发到群里的一条微信,这个妈妈是在凌晨近4点钟写下的。大致意思是她也做过第二外语的教学工作,对于教学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她的孩子上这家幼儿园已经有一年了,发现孩子近期不太爱上幼儿园了,这个时间正好卡在前几个月园里的教学改革时。认为打分这种量化成果不好,可能打击到学得不好或后知后觉的孩子,不一定有激励的作用。觉得教材上有对与错的回答不好,有知识灌输的嫌疑,不应该对于教学进行改革云云。
因为第二天正好是周六,家长和园方可能不方便见面,于是学校的园长和负责英文教学的中方老师在微信群进行了回复。他们坚持英文教学的思路和风格一直没有改变,只是现在采取的是分组教学模式,想让孩子的关注度被提高,孩子的参与度也就会增加了。评价只是对家长和园方领导的一个交待,不评价也是不实际的。
他们的讨论我觉得不方便参与,但一直在关注,也第一次在巧儿入园后对园里英文教学做了一番思考:
思考一,要不要评价?
诚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语音记忆力及理解上有惊人的自习能力和潜力,父母讲一次的词语,他们都能惊人的重复,在特别的情景下,他们甚至可以加以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不仅仅体现在母语能力上,在外语学习领域也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即便不真的理解英文歌谣里每个词的含义也能主动地一字不差地哼唱,且发音非常标准;这就是为什么他重复看几遍英文版的卡通短片即使无人翻译每句话的内容他也能用同样的口音背下旁白;孩子们能感受到语感与模仿的乐趣。语感的培养才是核心,词汇量本身的量化积累确实不应该成为这个阶段的唯一硬指标。
但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虽然出发点都是一致的,不想给孩子压力,学习第二语言不应该有硬性指标非要掌握多少个词,多少个句型。但孩子学得怎样?学了多少确实也需要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吧。用苹果来评价只是园方引用的教材后面自带的,老师把这个进行了评判并不能完全代表老师就是以这个做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首先这个检测确实能从一方面了解到孩子这个月掌握情况(当然跟出勤率很有关),当然也是检测老师这个月的成果,看看哪些孩子有提高,要是没提高找找原因,是否需要改变教学模式,来让孩子喜欢英语课堂。其次这个评估也是让家长看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不在乎孩子的学习成果,有的家长很在乎孩子学习的成果,看到那个评估后家长可以做到心里有点儿数,为什么我的孩子得到了5个苹果,或者4个,原因在哪里?是不是经常请假这个月错过的英文课堂多,是不是教学模式孩子不喜欢等等。
思考二、英文教学需不需要告诉孩子对错?
对于语言的学习我认为和学习创意的东东不同,比如画画,你让她画太阳,如果孩子画成了方的,你不需要纠正,你完全可以放由她任意想象。也可以带孩子去看看太阳,没必要用对与错来点评。但语言的学习我觉得还是要告诉孩子讲得对不对,只是方式不应该太直接,对孩子的几次直接的否定可能就让敏感的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完全可以改变方式,通过反复跟唱,跟读的方式等来进行纠正。但对于礼仪、规定、安全方面,我们就得直接地告诉孩子,比如插头孔不许用手抠。
思考三,家长的期望值在哪个水平合适?
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的所在,但有些问题我们是没办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的,这时我们就只能降低我们的期望值。
中国整个大的教育环境都有填鸭的嫌疑,这种大背景导致了社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错位,园方和家方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时刻处于矛盾当中。很想给孩子提供真正的素质教育环境,但真的这么做的,有时你会发现我们的孩子在教育这一块无法融入社会大环境。我们的快乐教育、素质教育可能会成为孩子们今后成长的绊脚石。对于一家规模小小的私立幼儿园,仅凭老板在国外生活十年的背景,对快乐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和熏陶,但她本身的成长大部分也是国内的,完全摆脱也不太现实。这个幼儿园也没开业几年,很多都在探索。比如教材,园方也只能挑选市面上现有的接近她们教育理念的来购入,不可能按他们的想法完全去开发的,这个投入太大,而且会体现在园费上,园费提高了,家长也不会买帐吧。可能我们的孩子成为了他们的小白鼠,但就现状来看,方园十公里孩子在园里可以快乐玩耍,不盲目被灌输知识地比这家好的幼儿园不是没发现吗。现在包括很多大型的国际学校有时都无法完全按国外的方法教学,因为大部分老师还是国内的,这些老师也受国内的教育熏陶了10几年呀。现实如此,我们不能改变,也只有适应了。
思考四、这种问题在微信群里的讨论合不合适?
除了这位家长和老师、园长、老板在群内进行了的讨论外,没有其他家长参与了。虽然提出的家长希望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但没人参与。而且我从家长的字里行间看出了焦虑和怨气,其他的家长可能还没有这么深的焦虑和思考吧,也就没有参与进来。因为这位家长已经在前期提出来自己的孩子近期不爱上幼儿园,也许园方一直未帮她找出实质的原因,这次的评价让她以为找到了的原因,成为她情绪发泄的一个突破口。但园方认为这个孩子的经常缺勤才是最关键的因素。我认为让大家参与讨论的目的其实并没有达到,倒不如直接找老师、园长面对面地沟通不是更好。


博友们,你们对这块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吗?欢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