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小星星》改编创作
(2023-12-12 08:34:21)
第二课时
学生对音高是有基本的感知能力的,所以创作是行之有效的,不是做数字游戏。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变奏曲创作的一些方法,本课再参与实践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与能力。
1. 教学目标
运用已学的改编旋律的方法对《小星星》进行旋律的创编,体会旋律改编后情绪的的不同。
通过实践进一步了解音乐要素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创作过程中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与团队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找出改编旋律的理论创作依据。
难点:创编新的旋律。
3. 教学过程
以教师钢琴弹奏《小星星》的旋律开始,并出示谱子。回忆上节课的变奏音乐的几种方法,运用已学知识独立进行创编音乐。分小组讨论创作的音乐,并做展示、表演。播放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分析变奏的方法,通过对比总结出自己创作可以改进的地方。
图2.9学生在分组讨论
注:图2.9学生在讨论创作的过程中,有的是改变速度,有的是改变节奏,有的加了音,在展示环节有的组是板书创编的新旋律,有的组是演唱创编的旋律,有钢琴基础好的学生直接弹奏。学生们在愉快地创作中仿佛自己就是小小作曲家。
(四))整合教学的实践案例分析
作为鉴赏课教材中的第一课,以音乐导入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课是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音乐要素分析音乐。本课的学习是为下节课的旋律创编打下基础,在聆听《少女的祈祷》钢琴变奏曲时先整体聆听,后分段用音乐要素分析作品,学习作曲家采用的变奏方法。然后再次聆听全曲,感受作品的情绪,让学生能由浅入深地对作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学生对怎样聆听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要培养音乐的耳朵一定要多聆听,多思考。音乐创作模块是选修模块,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作的兴趣,通过对《小星星》的旋律改编,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通过这节课的旋律改编,能初步的了解变奏的创编方法,培养了学生创作的信心,树立“人人都可编曲”的理念。学生对音乐创作不再惧怯,乐于尝试。本课的创作是在第一课鉴赏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虽然对音乐要素有了一定的概念,但是对创作出的音响效果不是很确定,这是音乐素养慢慢养成中必经的阶段,要勤于积累,总会有质的飞跃。
通过这节课的整合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学生是愿意参与创作体验的,但是创作是需要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创作经验,学生的音乐基础又千差万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从课程标准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整合教学内容。音乐鉴赏课与创作模块的整合教学,给了学生一个展示创作能力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尝试创作的各种类型,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做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创作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