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牧人之家内蒙古美食手把肉内蒙古自助游知味人生 |
分类: 我的工作-边走边吃 |
内蒙东北之行的这二十天,近七千公里路程,除了美景看不完,当然也少不了美食的滋养。
这里的牛羊生就带有一份草原的清新,比起西北,我小小偏爱内蒙味道。
这份偏爱,除了美食本身,还有深入牧民生活的体验,我真正过了一把牧民的瘾。
有好几次,我们路过扎营,和牧民吃住在一起。真实的,不加修饰的牧民生活原来如此。
脆而干燥的阳光里,享受蒙古包里地道的牧人美食,食物里透出的质朴和热情都留在心尖上,记忆里。
7月30号我们在达里湖旁边一处水草丰美的地方,邂逅了一对草原姐妹花。
她们的蒙古包在远远的小河岸,再远处是家中的牛羊。
两个女孩都在克什克腾旗上学,暑假才回到达里湖边的蒙古包家里。
我们路过的时候刚好是中午,前后都没有吃饭的地方。
看到她们的蒙古包就去问了一下,她们说可以做饭给我们吃。
——于是,我们有了第一次牧民之味。
这就是她们的家。
现在的蒙古包,配置也比较现代了,有卫星接收器。
蒙古包的顶部构造。透气,稳定,科学。
炕边的一圈是这样的设计,阳光的暑热被阻挡在外面,透进来的都是凉风,非常舒服。
屋里的装备也很齐全,蒙古包里的用电全靠左边的太阳能板,看电视做饭神马的都不成问题。
地面就是草原泥土,很接地气。
她们说,做家常饭,牛肉面片。我们人多,她们和了这么两盆面。
面软软的,擀成这样的片,再切成宽条。
拽一拽,撕一撕,丢到锅里~
牛肉都是冰冻的,好保存。也切成薄片一起丢进锅里煮。
锅里的番茄是我们从前面路上买了带过来的,我们这些中原人的胃,不吃蔬菜是不行的。一路买了补给。
上面照片里的青椒也是我们自带的~
两个女孩看到番茄眼睛都发光呢,因为草原上吃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几颗番茄,甚至比牛羊肉都贵。有了番茄点缀,是不是很好看捏?
这碗其实是蒙古人喝酒用哒,我们用来盛面片。
还没吃,那香味就惹得人不停吞口水。。
我一个人就吃了三碗。。哈哈。。
不知道是草原牛肉的味道太鲜美,还是她们有什么特别的调料,亦或是我们太饿了。。
那味道真的是太好了,面片滑滑的,不筋道,但是很绵软,肉香都融进那面和汤里了。
吃下这热乎乎的几碗,神马疲劳都忘记了~
这是第二锅,木有番茄滴,更加地道了哈,我想这样只有肉肉的面片,男生更喜欢吧~
所以女人们吃的是第一锅,男人们吃了这第二锅~
这小碗,必须五六碗才够哇。。
看着是不是特有食欲捏?。。
饭毕,我们向草原姐妹询价,她们一笑,说你们看着给吧。
蒙古人给我们的美好印象就是从一锅朴素的面片开始的。。
他们的豪迈和热情在后面的日子里越发的深厚和明显起来。。
7月31号下午,我们在锡林浩特的那达慕市场里采购了很多食材,准备在草原上扎营,烧烤。
离开锡林浩特38公里的草原上,我们遇到了毕力格一家。
毕力格是我们遇到的最特别的蒙古人,他居然,不!喝!酒!
我们把车开进了毕力格的“牧人之家”。
在草原上,最好能在牧人的蒙古包附近扎营,比较安全,当然,要得到主人的允许。
我来跟大家说说这“牧人之家”——草原上的蒙古人家受到政府鼓励,自发为旅人提供帮助。
草原地广人稀,很多跑运输的司机可能跑上一天也到不了有食宿的镇子。
一路上草原的蒙古牧民却是常见到的,他们热心的为这些司机提供自家的蒙古包住,自家的饭菜吃。
司机也会按照情况给牧民一些钱,就这样牧民和旅人之间形成了一种自觉互助,彼此信赖的美好关系。
这种关系在我看来,实在难得,也实在令人感动,这在纷扰的城市里,已经几乎绝种。
当你走在路上,看到“牧民之家”的牌子,就表示,你可以在这里找到吃的,也能住下。
蒙古牧民会用最热情的笑容迎接你的到来。
这就是毕力格的家,旁边是我们的房车~
看到了吗?靠在蒙古包上那长长的一根,就是鼎鼎有名的套马杆啦~ 很长哦,完全超出我的想象。
只是拿一下就很难把握平衡,累得够呛,草原上的汉子竟然是骑着马拿着它,还能准准的套住马。。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毕力格家蒙古包前,有这样的东西,应该是用来祭祀的。
人之所以淳朴,来自于他们执着的信仰和对自然的敬畏。
毕力格家有三个蒙古包,这个是中间最大的,宴客之用。
在蒙古族同胞的心目中,铁木真才是他们的真神。
两边各一个卧房蒙古包。
草原上的天亮的特别早,四点多就是白天了,毕力格家的女人们已经把牛放过一圈,开始挤牛奶了。
一家人的牛奶挤够之前,小牛犊是不能吃饭的。。只能等着。。
看看这哀怨的小眼神儿。。
终于轮到我啦。。可劲儿的吃哇
这是最最最新鲜的牛奶。。
用器皿稍微过滤一下就可以喝了,还带着母牛的体温。。
这是我喝过的最好的牛奶,香醇极了,没有任何异味和腥味,这才是真牛奶。。
木有三聚氰胺,木有添加剂,纯天然,纯绿色,就算不加处理,都是安全的。
你见过一大早起来就吃手把肉的吗?。。我们就是了。。
带着大块肉的羊骨直接丢进白水里煮,煮到烂,完全不加任何料。。
吃的时候,只要一点生抽,就是人间极品了!
相信我,好的食材只要原汁原味就可以打动你的全部味蕾!
非亲口吃到,绝不知它的美味。现在回忆一下,都是口水。。
家里吃的羊肉是断断没有这种口感和味道的。。
于是一个草原早上,我们一群人抱着手把肉豪迈的啃着。。
毕力格家的女人们还做了这个,这是她们的早饭。
貌似是荞麦米炒香,然后用发酵的奶皮或者酸奶拌匀。
酸酸的,香香的,我觉得很好吃,吃了不少,最后觉得有点腻~
内蒙草原冬天很长,牧民们都是靠奶和肉来保持热量,他们对这些东西都非常依赖。
我们还意外看到了奶豆腐的制作过程,和《舌尖上的中国》里介绍的一模一样呢。。
牛奶用特殊的方法发酵,乳清和牛奶脂肪部分就分离了。
把这样的东西放进大锅里煮开。。
把乳清过滤出来,只留下牛奶脂肪的固体部分。。
乳清就被他们丢掉了,看得我直心疼。。
太太太浪费了。。那可是抗氧化的好东西。。敷脸多美容哇。。
然后打包,压紧,风干。。就成了这个样子~~
很硬很硬,很酸很酸,他们拿来直接吃或者做点别的什么。。
我试吃了一块,实在是太硬,味道也不是我们能接受的,但是蒙古同胞们却非常的喜欢。。
现在的牧民几乎都已经定居了,因为他们拥有了自己的草原,停止了颠沛流离的游牧生活。
像是毕力格家,他们每口人拥有一千七百亩的草原。
放眼望去,蒙古包后面我们能看到的所有草原,都是他家的。
自然条件的限制让他们的食物以牛羊肉,奶食为主,做法简单朴实。
还有很多风干,发酵的方法来保存食物,同时充分证明了,食材好是王道。
与镇上的饭店不同——这是真正的内蒙古牧人之味。
我们自己带了食物和帐篷,借用了毕力格家的草原扎营和烧烤。
因为没有住在他家的蒙古包,毕力格和他的家人不肯收我们的钱。
我们送了他们一个路上买的大西瓜~ 他们很是开心~ 也因为难得吃到。。
晚上大家一起唱歌喝酒,热闹成一团。。
当然,毕力格不喝酒,和我们一起吃了烤肉和西瓜。。
草原牧民朴素的人情味我永远都不会忘了。。一个西瓜换来的珍贵回忆。
愿这种感觉永远不会丢失。。
我记得,那个晚上,风清清凉凉,草原的月亮又大又圆。。
《不奔走,不快乐[美食篇1]——蒙古包里的牧人之味》——完
后面还有无数专辑整理中,敬请期待~~
如果你们喜欢,可以翻看我的微博,里面记录了我7月26日-8月14日内蒙东北之行的点点滴滴~
--------------------------------------------------------------
--------------------------------------------------------------
以上所有图片,文字,音频均为原创,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修改或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