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店日志3--22:22(一)

(2019-05-24 00:27:02)
标签:

小店日志

林涵妙

22:22(一)

 

   我总能在22:22看一眼手表,是说我似(4)个2货吗?的确!

 

   在我为店址纠结时,有人说:“真正心烦的事,在你营业之后,你开始想方设法挣钱。”在我着手装修时,有人说:“你觉得装修累,等你营业后,那才开始累。”在我装修完毕,跑手续,筹备开业活动时,有人说:“别想太多,别想那么美好,真正心烦的日子在后头。”

 

在我开始营业时,我明白了他们说得全对。不过,我早做好了心理准备,为此承受莫大压力。至于这压力的源头,是我不想让外人看来,很2,很外行,缺乏经验。但我没能做到,因为我压根就很2,外行,没有经验。至于为什么极力避免2,恰因,对我讲那些话的人,全似2货。

 

我常常责问自己,怎会犯下如此低级错误?通勤几年,见识了无数2货司机。领会到这群2货司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究竟有多2。我错在没有进一步领会,开车犯2的人,干其他事,恐怕也少不了犯2吧!

 

我的的确确处处提防,错在,他们的2超出了想象。毫无下限,罄竹难书。

 

我鄙视这群2货,因为他们的智商和套路,全用在坑蒙拐骗和歪门邪道上。而又不得不佩服这群2货,做正事很2,摆起套路却招招见血,2得理直气壮。我鄙视这群2货,因为他们在房上,我在檐下,只能任由宰割。其实,他们手段并不高明,而是下作,无聊至极。

 

说实话,这句真是实话,我打心底里感谢这群套路我的2货。是他们,让我在迷雾中看到了一只灯塔,找到了正确方向。那就是,不要像他们那样毫无底线。但我不得不承认,说和做,言和行,的确难以统一。计划得简单,执行却很难,坚持则更难!!!自勉。自省。不息。

 

与套路相关的一词,应当是“套话”。我这人没有明确是非立场,但我不是墙头草随风而动。在我看来,人和事,本就不存在绝对的是与非。或许没你想得那么好,或许不像你想得那么坏。用时下的词来讲,不存在非黑即白,只存在灰色地段。

 

关于套话我举几个例子。例如“趁热吃”。这话乍听上去,能让你找到家的感觉。母亲做好饭,总会催你“趁热吃”。那是绝对的好心。凉了变味,也伤胃。可如果是其他人呢?比如油炸食品,放凉了,就能吃出淀粉的含量。又如放馅料的,凉了,就能吃出里面放了些什么。

 

例如“厚道”。老板为人厚道,葱花,香菜,辣青椒,芝麻,花生仁,葡萄干,可劲儿放。可,当你提出什么都不加时,你会发现自己的食物变薄了,你真正想要购买的主料,少得可怜。

 

例如,你总能在菜里发现辣椒,不论何种菜系。可,如果没有辣椒麻痹味蕾,你或许吃得出,肉不新鲜,菜不新鲜。

 

例如“慢慢享用”这个词,本意让食客慢慢享受吃的乐趣,慢慢沉浸在美食当中,不要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囫囵。可,如果你不听劝,又偏偏是个急脾气。当你快速吸干自己那杯饮料后,杯子里的冰还来不及融化,你会发现,杯中隐藏了多少冰块。

 

至于我,是做鲜榨果汁的,我总在说“尽快饮用”。因为果汁很快会变色,分层,出沫,我怕顾客退杯。所以,我诚恳的发誓,每当我说出“尽快饮用”时,并不是担心果汁营养流失,并不是为您着想。我真没那么善良厚道。

 

BB这么多,我就想告诉看客,套话充满了悬机。套话是广义的,包括广告语,口号。。。。。。例如,品牌承诺,帮加盟商与商场谈合约这项服务。[怕怕]此处隐去3000-5000字,从选址直接跳到装修。

 

从选店址,签租约,再到装修,几进几退。有49次决定割肉退出,却有50次咬牙坚定信念。没有任何夸张,影响最终决定的,往往是那1%的胜率。

 

直到开始装修,我才感到当初的坚持没有错误。(再次说明,所有决策都是LP做出的。我只是代称,为简化写作,并不是我本人。)

 

开店的感觉,很兴奋,很喜悦,很紧张。就像怀上了二胎。不,应该是第一胎时的感觉,知道自己就要当父母时的感觉。开一间小店,就像赋予子女一般。闭上眼睛,脑海里充满无限遐想,全是孩子长大后的美好。睁开眼睛,现实却在暗流涌动,处处陷阱。这像在大雨中骑行,你看不到水有多深,更看不到水下有没有坑。惊心动魄,却很刺激。而我恰恰是喜欢雨的人,在大雨中扫街(摄影),在大雨中骑行,豪情不已。但这次的雨,超级大。

 

我很早担忧的一个坑,是品牌提供设计和施工监理这项服务,问题在于,店面设计和施工监理竟然由同一部门负责。精确的讲,设计师和施工监理是同一个人。监理有多大权利,我在物业工作时早有领教。为保险起见,我主动恳请品牌设计师--老备,介绍施工队给我们,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和老备见面之前,我托朋友找过施工队,朋友也持稳妥方案,尽可能用老备的装修队。首先可以避免节外生枝。更主要的是,我店面实在太小,够资质的施工队通常不愿接活。即便有人接活,报价也低不了,相当于出租车有起步价一样。钱还不是最难的,关键这会儿已经12月,临近春节,再拖下去,装修队都回老家过年了。所以朋友再三嘱咐我,尽快!

 

老备和朋友说得一样。我店面小,施工队不愿接活,报价还会很高。但他刚好有熟人,可以帮我问问。老备一个电话打过去,包工头在电话那边不断叫苦,可看在老备面儿上,还是勉强接了活,并提出立即赶去商场看场地。这急脾气和我很对路。

 

我和LP,还有老备先行一步。于是,老备也给我留下了办事高效的假象。

 

上一家租户还没撤店,我们只能看看环境,简单谈谈装修设想。其他工作,只能等上家撤店后进行。这里必须提一句,上一家租户和我们是同一买卖,只是品牌不同。这种现象,在混乱的加盟市场非常普遍。

 

我一再建议LP多和上家聊聊,取取经,套些资料。但品牌的业务和设计师老备,包括接下来出场的包工头,所有人都在极力反对这种幼稚做法。LP更加不赞成,担心他们耍无赖不走。

 

对此我一点不怕,毕竟我也做过物业。。。无奈少数服从多数,员工服从领导,我没有办法坚持。时至今日,我更加后悔没和上家沟通。他们经营多年,对这一带顾客一定有所研究,经营中的问题也可以拿来借鉴,避免我们重蹈覆辙。也怪我当时没有擅自行动,此刻为时已晚。

 

我们的设计方案,准确说是LP的方案,被老备全盘否定了。他主张一切从简。我们店面小,产品利润又低,没必要在装修上浪费金钱。最好的方案是,劝说上家保留原貌,我们就地取材,稍作翻新,立即开业。

 

“一切从简”很合我意图,LP却相当失望。毕竟她是第一次做买卖,追求完美。

 

在等待包工头的工夫,老备请我们到咖啡馆小坐,顺便传授他的经营理念。

 

原来,老备也有自己的小店,身为设计师的他,更在意店面装修。但以他的经验来说,装修并不能改善经营状况。于是,他苦口婆心劝解LP不要浪费钱。

 

很明显,老备属于主人公型,一坐下来便引导着话题。好在我个性冷淡,习惯沉默,便任由他信马由缰。可老备接下来的举动,让我哭笑不得。

 

老备从背包里取出一本画册,是他小店的菜单。上面除了菜品介绍外,还有店面内景照片。这是他亲自设计的店面。用他的话来说,他的店面设计前卫,能给顾客带来高档的用餐享受。他的菜品照片也是精心挑选,由专业摄影师拍摄完成。

 

好吧。我总给人土包子的印象,存在感极低,社交冷感,路人甲乙丙丁戊到无穷远。常看我BB的人,大多知道我是个摄影爱好者。然后,我在艺术区物业工作过,那里并不缺老备那类小店,还都是艺术范儿十足的成功小店。再然后,我是从印刷厂出来闯荡的,虽是文职,但从小广告到艺术微喷,虽不懂,见识不少,何况是一本菜谱。那一刻,我当真懒得说什么了,老备的层次瞬间拉低不少。而LP却为那本精美的菜谱打动。要知道,她可是从大报社出来的,之后又去了杂志社。我又佩服起老备了,仅凭三寸不烂之舌,竟能把一幅烂套路耍好。

 

事后LP回忆此事,也发觉当时是套路。哪有人随身携带自家菜谱的?反正我是不会。细想起来,老备后来的谈话都在旁敲侧击,试图与我们合作,代销他的食品。包工头出场的时间,又恰好在谈话冷场,我们不愿尝试合作的时候。一切都似管用套路。

 

我们称包工头为朗工。朗工的出场,让我瞬间对学习产生了的紧迫感,我真的与社会严重脱节了。朗工和我以往印象中的包工头完全不同,不是大老粗,而是儒雅内敛的形象,言谈是国贸白领风格,外加理科直男,动不动专业词挂嘴边。

 

如果说,老备属于社交强势型,朗工一定是温文尔雅型,软刀子型。有他们朗备一起,我自然没了位置。可天晓得,怎会这么凑巧。我做事的方式便是戳在角落里把嘴闭上,默默的听,默默地看,默默得想。我总觉得,这两人像《古惑仔3》中的乌鸦和笑面虎。

 

老备和朗工简单叙旧,再朗工介绍给我们。几句寒暄之后,大家回场地看现场。看毕,两人皆是大喜,尤其朗工,甚至到了兴奋的地步。商议后,两人看法一致,不建议我们浪费投资。由他们出面和上家交涉,尽可能保留现状。这一点让我们尽管放心,他们经验丰富。老备和朗工提醒我们不要出面,避免搞砸。

 

紧接,朗工给出了一个极低的报价,如果上家保留现场!

 

心头一块大石落地,我们乐得不行,只希望上家是好人,少拆一些。

 

那天,我们又问了几家装修队,想做两手准备,但没人接活。

 

几日后,上家撤店,什么也没留下。我们的心紧得要命,却忘记责问老备和朗工,只想知道预算会变成多少。

 

中这个圈套,我们也有责任。“由品牌代谈”这个错误,我们犯了两次,但都是很久之后才意识到的。我们忽略了最简单的道理。品牌的服务基本上是一次性的,品牌的员工,我们此生只打一次交道。为什么不和商场物业多交涉,从他们那里得到帮助呢!我们和物业才是长期合作关系。这个错误犯得太2了!这错误更出在我身上。由于我是物业出身,从甲方转到乙方,总觉得需要处处时时小心,所以总在疏远物业。

 

老备让我们放心,他会在设计图上想办法,尽量压低成本,也会和朗工交涉,设身处地为我们着想。

 

朗工很快给出了二次预算,比第一次高了一倍,但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此时,临近年底。我突然感到无路可退,只有攥紧这根救命稻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