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我让学生讨论时说“同学们想一想,狐狸赞美乌鸦时,乌鸦想了些什么呀?学生们按照自己的体验和领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一时间个个兴趣盎然,思绪飞扬,他们酷似一个个小发明家,深入乌鸦的内心世界,去探求奥妙,去寻找答案。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开放状态,多维状态。乌鸦想了些什么呢?显然没有也不应该有绝对统一的答案,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达到预期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学生讨论:假如乌鸦又得到了一快肉,又被狐狸看见了,同学们发挥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了什么事情?有的同学说:“狡猾的狐狸想出了许多办法,用尽了一切手段,使这只傻冒乌鸦再次上当,结果狐狸又把这块肉骗到了口”。还有的同学说:“这只乌鸦经过上次受骗,总结了经验教训,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乌鸦站在树枝上美滋滋的吃着肉一声不出,馋得狐狸直流口水,吃完肉后,乌鸦得意的说,狐狸大哥,这块肉可真香啊!我的窝里还有呢!你快点上来拿呀?狐狸气得暴跳如雷,干着急吃不到肉,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评析:
这些问题我创造性的运用了课堂讨论,为同学们设计了可想象、创造、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对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想通过这样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从多方面寻求答案,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性的想法和见解,避免了考虑问题的单一化,学生思维活跃不呆板、僵化。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训练,使孩子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而想象就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我认为设计具有创造性的问题,采取讨论法进行教学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问题尽可能找到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由于我精心的设计,学生们克服了“从众心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打破“思维惯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学生发言虽天真幼稚,但每一种奇想都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创新。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提问题、提怪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允许学生超过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从小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