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装吧!别装了!
美国人第默尔•库兰写了一本书《私下吐真言,公开说谎话——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专门研究“装”的政治经济学。中文出版时移名《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长春出版社2005年5月版),弄很学术的样子,显然也是一种伪装。
托朋友从网上买到这本书,正看时,正好遇见网上的一个段子:记者问某退休官员:“你政治生涯的最大感悟是什么?”答曰 :“装”。 某大师听后大悦: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上下几千年,三位导师名字就高度概括了:老子、庄子、孙子,连起来读, 就是老装孙子。
看《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后才知道,装,装孙子,是人类共有的偏好,是人性中的一部分,不仅仅中国人是这样子。它与道德有关,也与道德无关。如果硬与道德挂钩,装,属于道德中性。谁敢说自己没有装过?“揣着明白装糊涂”说谁呐?没装过有钱人总装过孙子吧?还有,装疯卖傻,装神弄鬼,装模作样,装门面,装蒜,装修,装点江山……
每个人总是想活出真实的自己,每个人都有选择说真话或是说假话的自由——其实这个“自由”是十分有限的。人在许多时候必须“装”。装着服从或装着反抗,装着懂或者装着不懂,装着同意或者装着不同意,装着高兴或装着不高兴,装着爽或者装着不爽,装着不在乎或者装着很在乎……装着装着就装得比较像了。“当置身罗马,装做像罗马人一样”。装习惯了,脸也不红了,装得就比较自然了。
人为什么要“装”?为什么偏好伪装?为什么私下吐真言公开说谎话?为什么不呈现自己的本来面目呢?
第默尔•库兰告诉我们:这是社会压力使然。这是由于对被孤立的害怕,对被抛弃的恐惧。这是保持一致与政治正确的需要。这是因为不装的成本太大、风险太高,失去太多,比如不装可能遇到骚扰、禁闭、烤问甚至死亡,而“装”得到的可能是微笑、欢呼、恭维、声望、荣誉、特权、礼物、提升和保护。
威尼斯人说:“当置身罗马,奖赏那些看起来像罗马人的人,惩罚那些看起来不像罗马人的人。”事关奖罚,不装不行呀,所以要大装特装了。反正伪装一下,说说谎话也不会像童话中说的那样说谎话的人鼻子会长长。
英语里有个常见说法:fake ittill you make it。意思是如果你不行,先装出行的样子,装着装着你就行了,也就不用再装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装着装着就装不下去了,就露馅了,就露出马脚了。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