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玉、黛玉、宝钗的书单

(2017-01-17 18:16:17)
标签:

红楼梦

古今人物通考

庄子因

牡丹亭

乐府杂稿

分类: 胡庄子·书记处

http://s8/middle/001UDgnkzy783KgvwmF05

宝玉、黛玉、宝钗的书单/胡松涛

(《书屋》杂志2017年第1期)

鲁迅说:“一部红楼,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读《红楼梦》,看到几张读书单。

http://s8/middle/001UDgnkzy783KgrsIu5e

贾宝玉的书单

“我们家从祖宗直到二爷,谁不是寒窗十载?偏他不喜欢读书。”(六十六回)贾家是诗书之家,偏偏出了个不喜欢书的贾宝玉。“宝玉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美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第二回),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第三回)。他自己也承认“懒于诗书”。(第五回)

宝玉不喜欢读书,第一次见到林黛玉,问的第一句话是:“妹妹可曾读书?”宝玉得知黛玉有名无字,随口送给“颦颦”二字,并解释说:“《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颦,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妹妹笑他“只恐又是你杜撰”时,他说:“除《四书》外,杜撰的甚多。”(第三回)这一段故事中,不喜读书的宝玉,既引经据典,又点评图书,涉及到五本书。他这个年龄段,十二三岁的样子,算是读书较多、读有心得的。这也是《红楼梦》一书中最早提到的一批书。

宝玉对一些图书有自己的评价:“除《四书》外,杜撰的甚多”(第三回),“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撰出来的话”。(第十九回)“明明德”是《大学》一书开头第一句。他看到“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吊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认为都是那些书害的,“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人焚了”(三十六回)。可见,他对《四书》十分熟悉,评价很高。当然,这也可能是作者的思想,毕竟《四书》当时是官方意识形态所倡导的。

宝玉不喜读书,并把这种情绪挂在嘴上。对于八股文一类,,他认为“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不过是后人饵名钓禄之堦”(七十三回),因此不喜欢阅读。他对读书人评价也不高。身边的丫鬟袭人说他:“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他禄蠹。”“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读书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话。”(第十九回)湘云也劝他读书:“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学写世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宝玉一听,马上翻脸说:“姑娘请到别的姐妹屋里坐坐去,我这里仔细脏了你知经济学问的!”(第三十二回)

宝玉在家塾里读书,读的有《诗经》。那一日,贾政责问宝玉身边的李贵:“你们连日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胡言混语在肚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学了些精致的淘气”,这话倒是说出了读书人易犯的一个毛病。李贵回答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惹的满坐哄染大笑。贾政说:“哪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掩耳盗铃,哄人耳目。你去请学里试老爷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先把《四书》讲明背熟,是要紧的。”(第九回)

宝玉的父亲贾政对宝玉读书抓得紧,很苛严,动辄责备宝玉“荒蔬学业”。宝玉也最怕父亲问他读书的事。有一段时间,家里人都忙着营造大观园,宝玉心中放松许多,原因是“贾政不来问他的书,心中是件畅事”(第十六回)。会芳园(后来改称大观园)落成,贾政试才,让宝玉题对额。宝玉在大观园里的应对,引经据典,直接说到的书籍有《离骚》、《文选》等,总体是合格的。尽管贾政责备宝玉“终是不读书之过”,心里也是满意的:“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第十七回)。

宝玉畏惧他父亲,畏在老父老是过问他的读书,这几乎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宝玉中魔之后,眼看丢了性命,贾母骂道:“他死了我只和你们要命,素日都不是你们挑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还不像个避猫鼠儿。”(二十五回)又说:“他老子逼着他念书,生生的把一个孩子逼出病来了。”(二十九回)这是一个老人怜爱跟娇惯孙子的语气。

说宝玉“极恶读书”,是一种苛刻之言。“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印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第十八回)可见,宝玉读书是比较早的。日常生活中,宝玉也经常读书。第二十一回,他与袭人等闹别扭时,不出门,“拿一本书歪着看了半日”,“拿书解闷”,还“自己看了一回《南华经》”,看到《外篇•胠箧》,自己提笔续写了一段感想。可巧他写的话被黛玉看到了,黛玉说他“无端弄笔是何心,作贱南华《庄子因》”。《庄子因》是康熙时林西铭写的一本书。黛玉读书涉猎也够广的。袭人的名字也是宝玉给起的。他父亲认为这个名字刁钻,他解释说:“因素日读书,曾记得古人有一句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因这个丫头姓花便随口起了这个名字。”(二十三回)宝玉不喜欢的是应试之书,喜欢的是那些“邪书僻传”(二十九回),正像贾政说的,“专在这些浓诗艳词上作工夫”(二十三回)。这也是天下读书人的通病,喜欢读禁书、读偏僻之书。

宝玉等姊妹对《南华经》十分熟悉。第二十二回中,他因为一个眼神,得罪了湘云和黛玉,“不想并未调和成,反自己落了两处的贬谤”,他就想起《南华经》上的话:“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汛若不系之舟。”又想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一时间,好没意思,写了几句偈语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因眼前事而联想到古人语,必须十分熟悉典籍,非达到会背诵的程度不可。且说黛玉、宝钗看到宝玉的偈子,怕他被道书禅机移性,决定用机锋刺他一刺。宝钗这时候引用了《南华经》上的两个最著名的偈子。一个是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一个是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黛玉、宝钗对《南华经》也是熟读的。

应迎春之命,宝玉等被允许住进大观园。贾政对宝玉说:“同你姊妹们在园子里读书写字,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二十三回)宝玉在大观园里,或读书或写字,不久就厌烦了。小厮茗烟“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宝玉何曾见过这些书?一见了,便如得来此珍宝。”这乃是令古今读书人向往的“闭门读禁书”了。茗烟怕这些“禁书”被人发现,不让他拿到园子里去,宝玉还是捡一些文理细密的,放在床头,自己密看,那些粗俗过露的,都藏在外面书房里。(二十三回)

宝玉拿进大观园里的书中,有一套叫《会真记》。阳春三月的时候,他拿着这本书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坐在石头上从头细看,一阵风过,把树上桃花吹下来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情景何其美丽。偏偏这时候,黛玉担着花锄而来,问宝玉看的什么书?宝玉藏书不及,搪塞说:“不过是《中庸》《大学》。”见实在瞒不过去,只好将书递给黛玉。黛玉“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她赞叹“果然有趣”。(二十三回)宝玉与黛玉、宝钗之间,是经常互相借书的。

第七十三回,宝玉的父亲要盘考宝玉的读书写字,这时候宝玉慌了。“如今打算打算,肚子内现有背诵的,不过《学》、《庸》、两《论》,是带注背得出的。至上本《孟子》,是夹生的,若平空提一句,断不能接背的。下《孟》就有一大半不能了。算起五经来,因近来作诗,常把《诗经》读些,虽不甚精阐,还可塞责。别的虽不记得,素日贾政总未吩咐过读的,纵不知,也不妨。至于古文,这是那几年所读过的几篇,连《左传》、《国策》、《公羊》、《谷梁》,汉、唐等文,不过几十篇,这些竟未温得半篇。虽闲时也曾遍阅,不过一时之兴,随看随忘,未曾下苦工夫,如何记得……”这里,可以看出当日少年读书负担之重,又算得上对宝玉的读书小结。

第七十八回,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几乎可以称为名篇。用宝玉自己的话说,这篇长歌是“帅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辨》、《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这里可见他对某类作品熟悉之深。

http://s8/middle/001UDgnkzy783KgnIrl97

林黛玉的书单

林黛玉“有一段自然风流体度”(第三回),是公认的美女、才女。她读书之多、悟性之好,在大观园中是属于前茅的。

林黛玉初到贾府,她对贾母说:“只刚念了《四书》。”第一次见到宝玉时,她说:“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第三回)这显然是自谦之语。黛玉爱读书,她在大观园的住所里,“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曾被刘姥姥误以为“是那位哥儿的书房”(第四十回),就是一个见证。

《西厢记》是黛玉所熟悉的。清代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发布的禁书目录中就有《西厢》,认为《西厢》是“淫词小说”。当时,大户人家一般是不让孩子看《西厢》这类书的。偏偏宝玉、黛玉都看了。那一日,黛玉细细地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被宝玉听到了。宝玉见黛玉“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动了真情,脱口而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与铺床。”用的是《西厢》上的词儿进行调笑。这句话把黛玉说恼了、说哭了,她说:“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账书,也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的了。”弄得宝玉连忙陪笑发誓(二十五回)。宝玉被父亲杖打后,许多人来来往往去看宝玉,黛玉又想起《西厢》中的句子“幽脾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并为双文(崔莺莺之别称)感叹。(三十五回)

《牡丹亭》也是黛玉熟读的。在二十三回中,黛玉听到戏文《牡丹亭》时,心动神摇,想起唐代崔涂的诗《春夕旅怀》中的句子“水流花落两无情”。还想起南唐李煜的《帘外雨潺潺》从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一次,黛玉在大观园行酒令时,失于检点,脱口而出“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上句是《牡丹亭》中的句子,下句出自《西厢记》(第四十回),大家都没有意识到,偏偏被宝钗听出来了。事后被宝钗指出,黛玉就羞红了脸。

黛玉喜欢诗词,偏不喜欢李商隐的词,她说:“我走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第四十回)。

黛玉喜欢的是哪些书呢?大概是“乐府杂稿”之类的集子。一天,黛玉正是看了乐府杂稿上的《秋闺怨》、《别离恨》等词,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一气呵成《秋窗风雨夕》,这是《红楼梦》中最著名的词之一(第四十五回)。《红楼梦》中所说的“乐府杂稿”是哪一种书?已不可考,但“乐府”二字透露出的消息,不外乎是本诗歌集子吧。

黛玉特别喜欢王维的诗词,她在王右丞的五言律集子上,将自己喜欢的,都用红圈儿圈了。小丫环香菱想学习写诗词,黛玉发表了一通写词的理论,一看就是知诗者语,其中她给香菱提供了一个写诗的路径,同时也是一份“阅读书目”:“你只听我说,你若要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老杜的七言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个底子,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第四十八回)由此可见,黛玉对于这些诗人十分熟悉,可以说有所研究,不然的话,这个顺序是排不出来的。

至于黛玉在自己的诗词里,在结社赋诗时,在酒宴行酒令中,化用历代诗词名句就更多了。比如说,她的《咏白海棠》中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化自宋代卢梅坡的《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且不一一列举。第七十六回,她和湘云在“凹晶宫”夜话,湘云说:“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只有陆放翁用了凹字,说,古砚微凹藏墨多……”黛玉说:“也不只放翁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江淹《青苔赋》,东方朔《神异经》,以至《画记》上云,张僧繇画一乘寺的故事,不可胜数。”一口气说出如此之多用“凹凸”处,可见读书之多、记性之好。

http://s8/middle/001UDgnkzy783KgcQsi4a

薛宝钗的书单

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第三回),宛如“雪堆出来的”(六十五回),是个喜欢看书的美人。她说:“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用学问提着,便流入市俗去了。”(五十六回)这是她的“学问观”。

宝钗曾就读书问题给黛玉谈了一篇大道理,反映了她的“读书观”:

“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喜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背着我们看,我们也却偷着背了他们瞧。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子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也非你我份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家份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能有几个这样?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读书误了他,可惜他倒把书糟蹋了,所以倒是耕种买卖,没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作些针线之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看罢了,最怕是见了这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第四十二回)正是这一席话,让黛玉感激不尽。黛玉说:“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第四十五回)她对忽然迷上写诗的香菱也说过类似的话:“一个女孩子家,只管拿着诗当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四十九回)

前面说过,宝钗读过《牡丹亭》、《西厢记》、《南华经》等,可见她读“杂书”也读了不少。各类书中,宝钗最熟悉的是古人诗词。第四十九回,她给香菱讲诗,说到“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这固然是历代以来的说法,毕竟宝钗是阅读过这些人的诗词著作并有所感知的。她说:“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入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各能俱出己见,不袭前人。”(六十四回)都是感悟之言。

当然,从《红楼梦》中,我们只能远远地窥见宝玉、宝钗、黛玉的读书,更细微之处我们无法知晓。比如说,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时,给娘家人赠送许多礼品,其中就包括“御制新书”,有的给两部,有的给一部,宝玉、宝钗、黛玉等姊妹“每人新人一部,宝砚一方”。《红楼梦》里没有说出这些“御制新书”的名字。遗憾的是,善于“千里伏线”的曹雪芹,没有来得及在后面的某一章揭开“御制新书”的谜底,留给我们的是永久的好奇……

(注:引文采用漓江出版社的《石头记•周报汝昌校订批点本》)

http://s8/middle/001UDgnkzy783Kg7Ogz9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