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哪类股将扛起后市反弹的大旗?

(2011-04-26 17:22:48)
标签:

财经

沪深

上证综指

个股

投投是道

七维评股

避风港

刘冰

股票

分类: 投投是道

今日《投投是道》精彩视频:http://video.sina.com.cn/v/b/51051210-1294051161.html

 

今天市场再度调整,所有的均线好像断了线一样,在很多投资者的眼中,大盘似乎进入了“无底洞”的探底模式,但是在我们的眼中,上证综指却已经进入安全的“防空洞”,为何我们如此乐观?

 

2010年下半年至今,伴随着通胀,邮票、金银币、艺术品和大宗商品均录得可观涨幅,其他投资品市场的泡沫累积和房地产限购等措施,逐步提升了股市的资金关注度。在负利率及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各类资产鸡犬升天,股市是否已经成为价值投资的洼地和货币泡沫最后的“避风港”?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回味。

 

在通胀的背景之下,目前原油距离历史新高仅一步之遥,黄金价格已经创出历史新高,但是在过去一百年内,最能够跑赢通胀的品种——股市,以上证综指为代表的指数仍然在底部徘徊,如果通胀无法避免,我们该如何寻找“避风港”?如果你现在还在分期付款的贷款买房,不如定投买股,在这样的位置上,我们强调上证综指并不是一个“无底洞”,而是正在进入“防空洞”的模式。

 

预测短期走势并没有意义。即便是在目前大盘调整的过程中,我们“2+X”的组合投资价值仍然非常明显,仍然处于底部的过程中,但这并不等于市场中其他的个股也在底部过程中,从今天各大指数的表现来看,上证综指、沪深300指数跌幅明显较小,仍然处于安全的底部;而中小板指数、创业板指数明显偏弱,依然面临危险的顶部。所以面对目前的市场,我们要把握市场的机会,规避市场的风险。

 

不单是指数的分化,个股的分化也同时存在,个股的风险也在进一步释放,今天两市个股跌多涨少,跌停的个股明显增多,在个股分化的背后,随着一季报的披露,业绩地雷也频频引爆,多只业绩下降的个股被炸停,尤其是创业板、中小板的个股成为重灾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引入“七维选股”的标题,把你手中的个股量一量,就会知道风险所在。

 

从今天盘面的表现来看,房地产板块中的个股表现非常风光,和指数表现的相关度并不是很高,再度印证我们之前的观点:地产价格不会在高位继续泡沫,房地产股也不会在低位继续低沽;银行股今天也有抢眼的表现,目前很多机会也看好银行股的长线投资价值,但是在银行股没有大涨之前,又有多少人能够坚定的坚持呢?我们希望在银行股第一个上涨周期之后,在目前依然不要轻易放弃,金融、地产是我们未来布局的基本配置,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坚持。

 

从今天热点板块的表现来看,开发区概念逆势上涨,由于其具备房地产属性,我们给予“看多”;虽然受利好消息的刺激,稀土永磁概念表现相对抗跌,但我们依然“看空”;金融板块继续“看多”;黄金概念今天跌幅较大,给予“看平”;酒店旅游板块今天跌幅明显,但是从中线角度来看,投资价值依然明显,继续“看多”;造纸板块给予“看平”,属于相对比较尴尬的板块。

 

四月底部掘金行动中,我们关注的“2+X”组合中,黑电板块作为“X”的成员之一,最近表现非常抢眼,昨天我们强调并不能追高,今天黑电股集体有所调整,但我们强调,这是绝对不能轻易放弃的品种。当然目前我们仍然需要挖掘新的底部崛起的品种,国联安明星基金经理指出,在新能源、消费、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这四类行业很可能出现极具投资价值的个股,这将是我们“X”关注的重点。面对昨天市场的大跌,资金却是逆势加仓银行、消费股,在周期修复后期及成长升温的前期,估值安全度高的金融地产及成长性和估值匹配度最高的消费股或扛起后市反弹的大旗。今天的市场中,虽然指数下跌,但是商业连锁板块中,酿酒板块中的啤酒类个股已经在逆势崛起。

 

大跌正是选股好时机,但个股分化的时代如何选股?

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解决个股的燃眉之急,我们正式决定即日起发起一场“七维评股”的活动,请大家共同参与建立规则,通过互动方式留下您手中的股票(只限两只),等我们活动开始时给出结果!敬请参与!希望每个人都手中有股,心中有底。

免费互动电话:400-8833-803

 

今日《投投是道》精彩视频:http://video.sina.com.cn/v/b/51051210-129405116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