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西游记》:天机与人情(22)
(2015-09-02 09:54:07)
标签:
佛学历史文化 |
《西游记》推崇如来与观世音,只为尊重现状
《西游记》里最后列举的那么多佛,中国人熟知的大概只有释迦摩尼、观世音、弥勒、文殊和普贤。但他们都不是排名最靠前的。论到寺庙,大概释迦摩尼和观世音被供奉得是最多的。这是为何?仔细思量就会发现,中国人无论信仰什么,都是从入世的角度出发的。以《西游记》本身来说,在唐僧取经的路上,与其他佛相比,如来和观世音出场最多。这两位佛出力也最多。
如来是取经的总策划与冠名赞助商,观世音则是执行总导演。相对而言,唐僧师徒只不过是主演和配角罢了,他们是入戏者,身不由己。但观世音和如来却可随时出戏和入戏,剧本也可临时起意加以更改,只要最终让唐僧取到经即可。唐僧在取得经后原本就可直接飞赴长安,但观世音帮他统计磨难数字时,发觉只有80难,没有凑够九九归一的81难这样圆满的数字,因而临时加了一场戏,让老乌龟再做弄唐僧一回,凑够81难。而在这一路的戏份中,观世音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好人。相对来说,如来出手倒显得更为凌厉,把猴王压在五指山,将六耳猕猴镇压在金钵并任由猴王将他打死,大鹏鸟也被他缚住了手脚,既不自由还得吃斋。两位佛性格或角色有着如此大的差异倒也好理解,总策划如果只会做好人是绝难成功的,他务必要有决断力,不然就会把取经之事搞砸。更何况,此前几次取经死了九个和尚,他这次把自己的二弟子都押上了,实在是输不起——总不能派大弟子去吧,再说,大弟子已经做到那个地位,他也没有去的动力,就是老二,才会有晋升的动力与需求——如果连二弟子都取不到经,那如来就真的只好自己去唐朝宣讲佛法了。
也正是因为观世音在《西游记》等一系列故事中的慈悲形象,观世音后来被人们尊称为“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这就尤为能看出人们对他推崇的原因了。他在中国还有南海、普陀山、拉萨布达拉宫这三个道场,他成为中国人最为亲近的佛。如来好像只有少林寺一个道场。这个差异也能看出民众的倾向与人气了。基督教最初进入中国,打的就是信我者得救的旗帜,而且牧师能让病人神奇复原之类的现身说法,让人们追随的。想来如果观世音和如来没悬壶济世,他们的香火就不会这么旺盛。《西游记》着力描述如来与观世音也是尊重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