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名人堂:世界上最难入
(2014-06-30 10:04:22)
标签:
高尔夫 |
谁也抗拒不了世界高尔夫名人堂
这种景仰是不言而喻的。所谓雁过留痕,在哪个国度,都有着春秋笔法,这些将高尔夫奉为终身职业的人们,在以其谋得生计之后,第二个目标,自然是能让当代后代的人们能记住他们,能一遍遍地对世界宣扬他们做过的事迹,再现那神奇的时刻,不然,对于这些有抱负的人来说,成为高尔夫过客几乎是一生的悲剧。的确,在每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影帝影后的奖项最让人关注,但终身成就奖则最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在这个世界上,像老虎伍兹、麦克罗伊那般有着绝大的天赋,他们入选名人堂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这样的人,从来都是最幸运的那批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乃至于要从小就树立目标才能最终获得世人认可。名人堂成员尼克·普莱斯从小就在母亲家里的花园中玩着一个长期的高尔夫游戏:他有目的地将许多易拉罐埋在土地里,然后将球逐一推进罐中,并且为每个推杆设定了重要的使命:英国公开赛、美国名人赛等等。他最终也凭借3个大满贯赛冠军入选名人堂。
那些擦肩而过者以及幸运入选者
还好,雷欧的时代距离我们不算遥远,那些缅怀者还来得及将他送入圣殿供人膜拜。而更早前时代的球手,除非是如汤姆·莫里斯父子这般显赫,大部分已经隐没在浩瀚历史里了。从1860年代至1910年代的球员,即便赢得英国公开赛冠军也并不能确保他们入选,而那些在1960年代开始电视介入高尔夫比赛后的明星球员,倒是入选的机会大为增加。这与巡回赛的稳健发展虽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媒体的关注度也起着莫大的功劳。在蒙哥马利获准进入名人堂时,人们一再地称赞他在莱德杯上的神勇表现,认为那是他获得这一荣耀的关键因素。事实上,这一荣耀显然被媒体放大了。在名人堂的积分规则里,只有赢得巡回赛冠军以及年度称号等成就,才能攒下积分,而莱德杯、总统杯却是不计算在内的。的确,蒙哥马利是为欧洲队做出了卓著贡献,无论是身为队长还是之前身为队员,他都是英雄,乃至于称得上让美国球手人见人怕的主儿。但遗憾的是名人堂不承认这一功绩,他主要还是凭借他的那么多个欧巡赛冠军才入选的。我们在名人堂的国际选手组别的入选标准里可以看到,男球手必须满足2个条件才能入选:至少40岁,至少50点。而积分点如下,大满贯 6点,球员锦标赛 4点,美巡赛, 欧巡赛 3点,日巡赛,澳大利亚巡回赛等 2点,其他国际比赛 1点。蒙哥马利在欧巡赛上赢了31场,是英国选手中夺冠次数最多的一个。
迄今为止,仅146人入驻
名人堂在1974年就开始推出了,到2013年刚好40年,除了1974年第一批入选者多达11人以及1975年有6人入选外,大多数年份里,它往往只有2-3人入选,最多也不过5人。而1974年一次性入选11人也是情有可原的,那是对高尔夫500多年历史影响最大的高尔夫人的应有的致敬。此后,就是细水长流了。截至2013年,也不过有146人成为名人堂成员,这其中,还要包括蒙哥马利这样极有争议的球员。相对于巡回赛如此悠久的历史,名人堂的苛刻标准,由此可见一斑。
也就是说,即便有着媒体不遗余力的为球员鼓吹、拉票,但名人堂的门也绝对不那么容易敲开。这倒与其他各式各样的评选,诸如百大、最佳之类形成鲜明的对比。那种动辄上百的获奖者,虽然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却还是没有这一身份来得历久弥新。
在2013年美国大师赛创造一系列惊人纪录后,关天朗虽然不能给自己在世界高尔夫名人堂积分上留下痕迹,但却因这一纪录而被美巡赛关注,他当时在奥古斯塔征战的那支54度挖起杆、手套、那件黄色的国家队队服、一个高尔夫球以及他在奥古斯塔的挥杆照片,一同被名人堂收录,陈列在专属于他的橱柜里。当时,他在奥古斯塔给人最惊艳的,就是这支挖起杆,曾让他在奥古斯塔第六洞大展神威。他一路冲关晋级,这支挖起杆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全球的高尔夫球迷也记住了这支挖起杆。而他创造的大满贯赛纪录,也让他得以在世界高尔夫名留青史,最终名人堂也对他打开了一扇窗。
关天朗最终能否成为名人堂成员,还有待未来验证,但他在2013年春天里的神奇表演,却已经让名人堂为他迷醉,开了中国人的先河,这一突破,或许为将来中国人进驻名人堂打通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