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好借好还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让今人望尘莫及
(2025-08-20 15:19:39)
有对退休的夫妻有三个儿子 二儿子和三儿子结婚后共住在一套双阳的两居室内 一人一间 后来两个儿媳妇打架才找单位分拆为两个单室
二媳妇对邻居讲三媳妇当年结婚逼公公婆婆借钱 后又把收的礼钱全要走 让公公婆婆独自还债 婆婆听闻后出面解释 借钱和还债与三媳妇无关
都是老两口自己决定的 也就是老二婚后不长时间 老三便告诉父母处了个对象想结婚 父母高兴之余也犯愁 老二结婚拿了两千元 老三也得这样
可八十年代中期攒两千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两人退休金每月一百多 外加两人都找了份补差工作 总收入加在一块有二百多 这应该算相当不错的了
可一旦碰到需要用钱的地方 也还是不能从容应对 故 虽然有些不好意思 还是试探性向与之有交往的老同事谈起孩子结婚钱不够的事
马上有人接话愿意借给他 结果找一人借了七八百元 另一人借了五六百 觉得够用了便没有再找其他人借 婚后礼金收了一千多
老两口鉴于老二结婚收的礼金都给了二媳妇 老三也不能例外 就这样老两口省吃俭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还上了这一千多元的外债 这听起来好象也没什么
可放到当下的环境中 可能很难理解 借与还的担当毋庸置疑 另外愿意借钱给他的人也是出于这份信任
同时珍惜相互间的情谊 其次帮助他还暗含展现自己的个人能力 即社会价值(包括荣誉感) 反而对这种行为潜在的失去之考量
没有掺和深度细致的平衡性计算 换句话说想到的和思考之出发点 皆集中在帮助他人解决困难的立场上 现代人会怎么看待这件事
缺乏信任的共识及顾虑个人得失 藉此会引发一系列的算法和利益考量 社会进步在人文情怀的视野中展现的是冲动拥抱还是温暖的握手
哪要看内心需要 借钱呢 免开尊口
前一篇:为何退休后忌讳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