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下的管教让打孩子变成家庭事物暨社会悖论
(2025-05-28 13:28:16)
其实讨论的话题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理念的认定 把父母打孩子看作是家庭事物 社会性的人格定义并没有被我们周遭的父母全盘接受
换言之我们的基因中仍保留着这样的血脉传承 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 反过来我们也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机制为老幼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
也就是说家暴者同时也是食宿提供者 对家暴者惩罚的同时也变相牵连到受害人 二十几年前曾有一例家暴事件被电视台追踪报道
就是一位父亲把男孩儿打伤 当时很多人都参与其中 要求严惩这位父亲 妇幼居委会也在看望孩子时表态要给与帮助
反倒是父亲的哥哥劝孩子不要为公诉做证 后来结果如大家所愿 父亲被判了刑 可孩子却变成了没人管的孩子
吃穿住都变成了棘手的问题(母亲离婚后去了外地 联系不上) 在这里社会责任并不能等同于生活保障 追求正义也不能让每个人得到他应该得到的
反过来正义可能褫夺了他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你貌似为孩子惩罚父亲的狠毒 却没能为孩子的日后生活统筹考量 孩子该不该打
怎么打或者没有一个公式 适当和过度该如何界定 制止家暴在父母这个层面上常常与管教混淆 记得多年前有段视频 慰问被父亲打伤的男孩儿
你现在的心愿时 男孩儿毫不犹豫地说 让我爸去死 我们不知道孩子长大后会如何看待这句话 也不知道其父亲将如何面对儿子的诅咒
心理学家的社会判断无助于解决具体问题 他只是提供了一个生理框架 催眠者说 起 入眠者僵直的身躯便会凭空上升
真实在视觉范围内会得出错误的判断吗 这和家暴有什么联系 社会性问题的家庭解决方案本身就是错觉